搜索到1643篇“ 族群认同“的相关文章
- 香格里拉藏族“尼西情舞”族群认同研究
- 2024年
- 尼西情舞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尼西乡所独有的藏族传统民间舞蹈,其流传历史悠久,其歌舞形式独具尼西地区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肩负着交流情感、团结族群等重要社会功能,蕴含着尼西地区藏族人民的文化精神及思想观念。在长期的发展中,尼西情舞已经成为族群历史记忆中的一种符号表征,它是族群内部识别彼此、促进人群团结凝聚的文化符号。本文以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对当下的尼西情舞进行分析调查,分析如何以尼西情舞构建族群边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挥其文化凝聚作用,将族群认同升华联结至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之上。
- 杨娜
- 关键词:族群认同民族认同
- 金秀瑶族神话之“族群认同”——基于罗兰·巴特“神话学”符号分析模式
- 2024年
- 神话是金秀瑶族历史演变的一种言说方式,为其族群发展所提供的功能与内涵已然超出了神话作为符号本身的意义,且蕴含着大量“族群认同”叙事,这些内容又与中华文化高度重合。通过神话,金秀瑶族在中华民族框架下构建历史记忆,背后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本文以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神话学”符号分析模式为框架,论述金秀瑶族神话故事的分类和在演变中产生的社会功能——族群认同,进而探讨金秀瑶族产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意识。
- 徐云赵宇卿
- 关键词:符号学族群认同中华文化认同
- 族群边界、族界符号与族群认同——海外华人族群边界意识探析
- 2024年
- 论文参考巴斯的族界理论、拉蒙特的边界分类和维莫的实证研究,通过田野考察和半结构化访谈,从社会边界和象征边界两个层面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当代海外华人存在怎样的族群边界意识;二是何为其象征边界符号;三是其可能的族界意识体现怎样的族群认同。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受访的海外华人的社会边界和象征边界意识都较为明显,但存在一定的地区、性别和个体差异,其社会边界意识体现在社交网络和对异族婚恋的态度上,其象征边界意识反映在其对族群的原型化认知上;血统、出身等原生族群性、族群标签和族群原型化认知是受访华人的族群象征边界符号,而不是族群身份和传统价值观;受访者的族界意识体现出其对族群身份的类别区分,与族群认同感和亲近感关联不强。
- 刘燕玲
- 关键词:族群边界族群认同华人族群
- 华文独中教育策略中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以马来西亚宽柔中学为例
- 2024年
- 马来西亚政府在教育政策层面确立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旨在强化国家认同与文化统一。而华人社群积极创办华文学校,发展华文教育,以维护族群特色并传承华族文化。宽柔中学作为拒绝改制的华文独立中学,在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张力之间寻求微妙平衡,其生存与发展策略备受关注。通过剖析宽柔中学的教育策略与实践,探讨其如何巧妙实现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和谐共存,以期为马来西亚及多元文化国家的教育体系提供借鉴与启示。
- 李仕耘李仕耘
- 关键词:华文教育教育策略国家认同族群认同
- 民间祭象:从文本记忆到族群认同
- 2024年
- 对象的认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象在古史传说谱系中是主流体系之外的人物,象在儒家价值体系中呈现出来的是负面形象。象在民间的传说从未间断,经历了从文本记忆到文化认同的过程,潇水流域民众的祭象习俗成为明显的地域性标识。“象封有庳”有丰富的民间文献支撑,在今双牌访尧村一带还有大量关于象的传说与遗存,其周边地区也有相关象的传说与遗迹。民间长期祭祀象源于“象去其傲,而象已圣矣”,象悔过自新而“卒为善人”,象强化与三苗部落交融而“泽加于其民”,象舜和睦修好,情同手足。祭象的信仰空间体现为民间祭象的仪式表达,民间祭象的社会性空间,民间祭象仪式的延续。
- 杨增和
- 关键词:族群认同
- 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及其进展
- 2024年
- 语言转用是否影响讲话者的族群认同?如果语言转用对讲话者的族群认同有影响,是族群认同消失了或者减弱了,还是族群认同发生了转变?这是语言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研究长期关注的问题。客观主义观点认为,语言转用使讲话者对本族群的认同消失;主观主义观点认为,语言转用不影响讲话者的族群认同;动态建构观点认为,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是变化的,语言转用对不同族群、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族群成员的影响不同。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复杂,既不能把两者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语言转用决定族群认同,也不能把两者之间关系视为完全独立的。动态建构观点既避免了客观主义观点的偏颇,又弥补了主观主义观点的不足。影响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关系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国家的语言政策、族群间的相对地位、学校教育的语言媒介、语言环境、人口数量与地理因素等,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价值观、性别和年龄、跨文化敏感性等。未来应该加强对该问题的实验研究,增强共时性和继时性的比较研究,开展方言转用与族群认同的研究,以便得出更为确定的结论。
- 张积家匡玉英王佳佳
- 关键词:语言转用族群认同
- 闽南方言东南亚传播与推进族群认同探析
- 2024年
- 闽南族群移居海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闽南方言为纽带,在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互动交往中,传承和传播着华族文化,同时也促进跨国文化认同及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长河。从族群认同探讨闽南方言、闽南文化的影响,充分挖掘利用闽南方言资源,保护并传承闽南方言,是促进族群认同、地域多元文化融合、包容与共享不可或缺的手段,也切合了“一带一路”发展内涵和命脉。
- 柳震元蒋修若
- 关键词:闽南方言族群认同
- 国际视野下的土家织锦在族群认同中的问题探析
- 2024年
- 研究着眼于土家织锦这一中国土家族文化的珍贵财富,深入分析其图案设计和编织工艺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及其在土家族中的社会功能。文章讨论了土家织锦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记录和反映的土家族历史传说、宗教信仰和社会秩序的,探索了在国际视野下,土家织锦适应国际化新时代的同时,保持其文化价值和增强族群的内聚力的途径。此外,文章还探析了土家织锦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跨国文化项目,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从而提升了其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研究强调了土家织锦在传递土家族集体记忆、促进文化继承以及在多元文化对话中的桥梁作用,对于保护这一可能逐渐消逝的手工艺形式至关重要。
- 王帅
- 关键词:土家织锦族群认同
- 女性权力与族群认同:阿玛拉松塔政治参与二重向度的考察
- 2024年
- 526年,东哥特王国的开创者塞奥多里克去世,王位由外孙阿塔拉里克继承。因阿塔拉里克年幼,其母阿玛拉松塔摄政。阿玛拉松塔有意在王国中促进罗马元素与日耳曼元素的融合,这一目标同哥特人日益强化的族群意识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其施政引起哥特贵族势力的反对。阿塔拉里克去世后,阿玛拉松塔失去权力并丧命。古代晚期地中海世界缺乏保证女性独立执政的社会环境、法律基础和权力机制,女性权力具有显著的依附性,这是阿玛拉松塔摄政政权垮台的关键原因。阿玛拉松塔政权的垮台则成为该时期地中海世界政局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契机。
- 刘榕榕
- 关键词:族群认同
- 守望与传承:侗戏“非遗化”语境中的主体叙事与族群认同
- 2024年
- “非遗”语境下,现代化舞台上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更注重音乐的娱乐性、程式表演性和审美性,以多元文化共现的展演景观模式呈现。“非遗化”的侗戏表演离开“原生”语境后,民间表演的文化主体性发生改变;当民众不再向侗戏班寻求公共产品供给,侗戏的需求量降低,其功能也因此转变。结合音乐人类学理论,通过对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叙事,从历时性的族群认同、局内人口述史的叙事记忆、“非遗”的传承及反思等多维度,对“即时性”的音乐文本进行深描,反思侗戏在“非遗”语境中族群性与认同感。
- 王凌丹张应强
- 关键词:侗戏族群认同
相关作者
- 明跃玲

- 作品数:32被引量:167H指数:7
-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 研究主题:族群认同 瓦乡人 文化重构 盘瓠神话 乡村旅游
- 孙九霞

- 作品数:230被引量:4,185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 研究主题:旅游 旅游发展 社区参与 乡村 乡村旅游
- 王志清

- 作品数:66被引量:96H指数:6
- 供职机构:重庆三峡学院
- 研究主题:民俗 后稷 巴拉根仓故事 族群认同 传说
- 祁进玉

- 作品数:104被引量:406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研究主题:土族 涵化 共同体意识 生态移民 国家认同
- 关溪莹

- 作品数:32被引量:66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 研究主题:族群认同 民俗文化 文化 少数民族 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