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63篇“ 旗人“的相关文章
- 旗人被引量:1
- 2003年
- 二少爷端方在家里不是个有分量的角色,连丫头们有时也会怠慢他,但是这么说也不全对,下人个个又都喜欢他。端方在府上出了名的手大,拿钞票不是很在乎,又是个吃着官粮不管私粮的,所以在家里人缘极好。情急了甚至底下人也会点出几张零票借给他。碰上这样的时候,那几张零票十有八九就会有去而无还,就是这样,下人们还是愿意帮他端方的忙。端方念的是东北大学二年级。就这一个二年级,他已经念了三年了。
- 朱日亮
- 关键词:端方
- 清末民国时期青州旗人取名方式探析
- 2025年
-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取名方式往往能够体现时代的历史内涵。雍正年间,清廷于山东青州设置八旗驻防,受旗民互动及地方文化熏陶等因素影响,驻防旗人渐有用汉人取名方式者。及至民国,因时局变动,此风更甚。但是,与之相对,受朝廷统治政策及旗人自身民族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在清代,传统取名方式仍是青州旗人取名的重要选择,即便到民国时期,此种取名方式仍见于旗城。因此,青州旗人取名方式受地方文化及时局影响体现出变的一面,又受王朝统治政策及个体身份记忆影响体现出不变的一面。
- 谢金勇
- 关键词:文化互动
- 乾隆朝旗人冒入民籍案档案选编
- 2024年
- 清代实行旗民分治的政策,旗人不隶州县、不入民籍,无论是在赋税、土地交易还是在科举入仕等诸多方面,“旗”与“民”都有着明确的制度差异。然而在民众的实际生活中,“旗”与“民”的籍属问题是具有复杂性的。诸多漏洞为投机者提供了空间。有民人投充入旗以谋取土地利益,也有旗人冒入民籍以获取科考仕进之途。本组档案系从馆藏宫中、内阁、内务府等全宗选编乾隆朝旗人冒入民籍的几例案件史料,有利于深入考察清代旗民关系的复杂性,增进以往对旗民分治政策下基层社会的认知,可供学界参考研究。
- 无
- 关键词:乾隆朝土地交易旗人投机者
- 清代满(蒙)汉合璧文献词汇研究的旗人汉语视角
- 2024年
- 清代满(蒙)汉合璧语言翻译类教材的汉文部分记录了旗人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文献的不断发掘和整理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和新的研究视角,帮助进一步认识旗人汉语的内部差异,从旗人汉语与元代前后汉儿言语之间的联系追溯旗人汉语的来源与形成,进而了解旗人汉语词汇的特征及传承情况。文献中大量口语词汇也为《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的修订提供了书证及新词新义。清代满(蒙)汉合璧文献不仅是汉语史语料不足之补充,也有待以此为基础开展独立的旗人汉语研究。
- 王继红马楷惠
-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 儒丐《北京》与老舍《骆驼祥子》的互文性研究——旗人文化脉络中北京西郊旗人青年进城
- 2024年
- 两位旗人作家儒丐《北京》和老舍《骆驼祥子》先后讲述了1910年代宁伯雍和1920年代祥子,两代北京西郊旗人青年进城的故事。民初京郊旗人青年进北京城谋生,既是历史现实,也是族群衰落的寓言。隐喻着北京旗人原有秩序被打破,独属于旗人历史荣耀的衰败,旗人最引以为傲的族群品质在现实面前无力救赎的辛酸和痛楚。从旗人文学脉络中梳理旗人作家在创作京郊旗人青年进城这一题材上的连续性,以及老舍小说在创作及意义生成中,存在旗人族群语境与现代文学语境两个语境,并且这两个语境的意义生成路径并不完全相同。《骆驼祥子》结尾老舍将祥子的悲剧归结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在现代文学语境中是1930年代反思五四个人主义思想的回应,同时也是民国时代在旗人文化语境内部的断言,一个旗人是不可能忘却自己族群的痛苦,凭个体努力实现生命的救赎。
- 李丽
- 清代中期旗人返乡诗研究
- 王一琛
- 破立之间:清末民初旗人作家蔡友梅的“迷信”书写
- 2024年
- 旗人作家蔡友梅的写作生涯近二十年,“迷信”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他详实地书写了北京地区的信仰生活,留下独特的社会实录和民俗记录,并形成精彩的小说文本。同时,在对迷信的反复书写中,蔡友梅的态度从清末的“破迷信之根株”一变为民国后的维持迷信,这一过程显示出旗籍维新人士进入民国后的思想困惑及应对思辨。蔡友梅的迷信书写,既关联着特定的族群“旗人”、特定的地域“北京”,又呼应着全国范围内传播的“反迷信”思潮,并与新文化运动发生思想的联结和碰撞,旗人的地方生活实录从而具有了思想史文本的多重意义。
- 王鸿莉
- 关键词:民间信仰
- 旗人京味儿小说申诉言语行为研究
- 王帆
- 法规之外:清代档案中的京师旗人女性诉讼
- 2024年
- 清代旗民分治,旗人有着比民人更高的地位及待遇,这种特殊性也体现在了旗、民女性的司法诉讼空间中。以京师地区为例,法律上旗、民女性诉讼都存在诸多限制,旗人较于民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即便如此,旗人女性仍然凭借各类条件活跃在公堂之上。一方面,官方制度提供的便利、官府的包容和对案件人设的打造都为京师旗人女性提供了良好的诉讼条件。另一方面,旗人女性亦学会了利用自身条件,通过制造收受条件、塑造悲惨人设、配合“妇女无知”形象等在司法诉讼中获得了更多的权力空间,有效争取并保障了自身权益。
- 张彤
- 关键词:档案诉讼
- 蒙古旗人德成杂剧十种考论
- 2024年
- 德成的杂剧十种被中国内地学者误认为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实际庋藏于台北“中央研究院”,为海内孤本。杂剧十种以“日记”形式记述德成宦闽期间的行迹与心绪,是一部片段式的私人生活史与心灵史。其中《请撰》《纪姬》兼具记事与立传之意,摘引人物传记入曲,以第一人称叙述,实现杂剧由“代人立言”向“自我登场”转变;《寻碑》《辨龙》是德成乡野探访的实录,其中他对闽地历史古迹、民间传说的质疑与辨析,体现其考据意识。杂剧十种与同时代的旗人剧作共同呈现出旗人戏曲在清中叶的纪实性转向。特殊的题材、体制与创作手法赋予杂剧十种独特的个体意义。它的再发现,丰富了旗人戏曲的种数与面向,也使德成这位鲜为人知的旗人曲家重现于世人面前。
- 武迪
相关作者
- 陈力

- 作品数:46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
- 研究主题:旗人 清朝 清初 八旗 述论
- 刘大先

- 作品数:272被引量:725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小说 旗人 少数民族
- 王鸿莉

- 作品数:21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旗人 清末 《京话日报》 启蒙运动 兴学
- 邱源媛

- 作品数:18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旗人 清代 八旗 雅乐 宋代
- 定宜庄

- 作品数:19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研究主题:旗人 满族 清代 上山下乡运动 清末民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