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2篇“ 更新世晚期“的相关文章
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中期印度与西南地区旧石器文化比较研究
2023年
现代人迁徙扩散的“南方路线”是近年来旧石器考古与古人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印度和我国西南地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中期的材料是其中的焦点。本文梳理比较了两个地区距今30万—3万年来几处关键遗址的材料,认为该区域旧石器中期文化的主体是一种以剥坯概念为主的石片石器工业,其中既有小型两面器等由本地更早阶段石器组合中发展而来的因素,也有修柄尖状器等与非洲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相似的因素,还包括了剥片程序较为复杂的石核、修理策略稳定成熟的陡刃刮削器等体现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发展的因素,并出现了多样性石器原料开发、狩猎超大型动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等多样的行为特征。印度与我国西南地区这一时期的旧石器文化整体上呈现出多元、交融的面貌,可能与亚欧大陆南部复杂的资源环境与人群历史有关。
冯玥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中期
新西兰南岛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生产力演变及其意义
董原
更新世晚期以来中条山北麓断层滑动速率研究
2022年
约束断层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滑动速率,有利于认识其活动性和区域构造特征。文中以山西地堑系南部中条山北麓断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小李村河断错地貌的高精度DEM,通过光释光和AMS^(14)C年代学约束河流阶地序列的废弃年代和地层的沉积时代,建立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小李村河地貌演化与中条山北麓断层活动的关系。结合断层上盘钻孔所揭露的沉积地层和光释光年龄,约束中条山北麓断层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2个不同时段的垂直断距,获得的相应滑动速率为0.3~0.4mm/a,并简要讨论了晚新生代以来该断层滑动速率的变化。
张秀丽熊建国张培震张培震姚勇钟岳志张会平张会平
关键词:滑动速率河流阶地中更新世山西地堑系
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化石的形态多样性及其演化意义被引量:9
2022年
近年对许家窑、许昌、华龙洞、澎湖、夏河、哈尔滨等人类化石开展的系统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分类的不同认识。基于对相关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分析,作者提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四种类型:1)以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共有特征为主;2)以原始特征为主;3)以现代特征为主;4)独特形态组合。多数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前三种类型,而许昌和许家窑这种以硕大的头骨和巨大颅容量构成的独特形态组合在其他同时期化石还没有发现。化石形态的多样性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对现代人的形成贡献不同。作者认为在该时期的人类化石形态多样性规律还未阐明的情况下,将具有混合或镶嵌特征的相关人类化石归入分类地位不确定的人群较为合适。
刘武吴秀杰
更新世晚期以来塞尔维亚北部Titel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岩石磁学特征与机制
2022年
东欧黄土的磁性变化模式与中国黄土最为相似,均以成壤模式为主,因而对其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东欧黄土自身所记录的古环境信息,而且有助于对以成壤模式为主的黄土磁性变化机理的认知.本研究对塞尔维亚北部Titel黄土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70个黄土/古土壤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分析,所得结果带给我们一些新的认识:(1)Titel高原古土壤层的磁化率普遍低于100×10^(−8)m^(3)kg^(−1),远低于相似气候条件下中国黄土高原的古土壤层,但用于表征其磁性矿物粒径分布的相关参数却与中国黄土相差不大,亚铁磁性矿物含量的差别是导致两地古土壤层磁化率差异的主要因素,但形成该差别的具体原因还有待探究;(2)基于对热磁曲线加热前后磁化强度的变化量分析发现,热不稳定磁赤铁矿相对含量的变化在过去四次冰期-间冰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与近年来的研究所认为的自中更新世以来潘诺尼亚盆地内大陆性气候逐渐增强的趋势相一致,这一发现不仅为该区域古环境演化的长期趋势提供了独立的环境磁学证据,而且表明黄土中磁赤铁矿含量的变化可能对于环境更为敏感.
刘植刘秀铭Slobodan B.MARKOVIĆ吕镔吕镔
关键词:磁化率成壤作用环境磁学古气候
苏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湖泊沉积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被引量:4
2021年
通过对苏北盆地周奋剖面沉积物进行粒度、地球化学元素比值、磁化率等指标的分析,结合年代数据,重建了苏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的古气候环境演化序列。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晚期苏北盆地的古气候环境演变经历了2个阶段:阶段Ⅰ:39.6~30.3 cal ka BP期间,气候整体相对湿润,同时也存在冷干波动;阶段Ⅱ:30.3~18.6 cal ka BP,气候相对比较稳定,以冷干为基本特征。苏北盆地湖相沉积物记录的晚更新世晚期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在大趋势上与三宝/葫芦洞石笋、GISP2冰芯等记录有着很好的对应,千年尺度气候事件也能较好的响应H3、H2等冷干事件,表明苏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古气候环境演化具有全球性特征,同时受太阳辐射驱动下的东亚夏季风系统影响明显。
刘玉杨佩佩舒强
关键词:苏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湖泊沉积
更新世晚期的云贵与中原:现代人扩散和文化交流被引量:2
2021年
中国境内现代人的出现、扩散及其文化特征,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选择云贵与中原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的考古学材料,以跨区域比较研究的视角,揭示了不同环境背景下古人类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以及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反映了更大范围内的人群流动和文化交流。同时,云贵与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区域传统的形成,也体现了中国境内现代人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李文成郑喆轩
关键词:晚更新世晚期文化多样性
渤海湾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古河道分布和三角洲发育及其古环境的演变被引量:4
2021年
渤海湾及其沿岸是中国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虽然研究成果众多,但仍有一些基础的地质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晚更新世晚期黄河是否流经渤海湾?全新黄河在渤海湾及其沿岸形成的多期次三角洲叶瓣在海域如何展布?以上问题一直是中国海洋地质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借助2016—2017年在渤海湾获取的约2000 km的浅地层剖面数据、2个30 m左右的取芯钻孔(BXZK2017-1和BXZK2017-2孔)及相应的AMS ^(14)C和OSL测年数据,同时结合前人的一些浅剖数据和钻孔的研究成果,将渤海湾中部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自上而下划分出4个地震单元(SU1~SU4)和6个沉积单元(DU1—DU6),分别对应前三角洲相、潮坪与浅海、泛滥平原、河道相、海陆交互相、湖沼相。在此基础上综合探讨渤海湾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总体的地层框架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表明:黄河可能在21.8~9 cal kaBP,由近东西向流经渤海湾北部进入渤海中部盆地;全新以来,渤海湾从西北侧至南侧,依次分布4期次的三角洲叶瓣,对应的发育时间可能分别是1400 AD~现在、11~1128 AD、700 BC~11 AD和1855~现在;渤海湾西侧最北两期次的水下三角洲可能主要与海河有关,而南侧其余2期次三角洲叶瓣则可能分别对应岐口超级叶瓣以及现代黄河三角洲超级叶瓣。加深了解渤海湾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层序列演化、古河道发育以及全新三角洲在渤海湾的展布情况,将有助于渤海湾海岸带开发、海底工程建设以及地质灾害防范等。
雷雁翔何磊叶思源赵俐红叶思源杨士雄袁红明Edward ALaws
关键词:晚更新世浅地层剖面古河道古环境演变
中国南海北部陆架区更新世晚期沉积物年代学及古环境研究——以DG钻孔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大陆架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区,对于研究大陆的构造演化、海陆变迁、海平面升降以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不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对大陆架沉积物年代学及其蕴含地质信息的认识仍然不足。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全球海洋沉积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典型的区域。作为东亚大陆物质的主要沉积区,南海已经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沉积连续、信号记录稳定但沉积速率较慢、总体分辨率较低的深海区沉积物。相对而言,沉积速率较快、分辨率较高的浅海大陆架沉积为高分辨率年代学和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材料,但由于大陆架沉积环境动荡导致沉积信号记录不稳定甚至缺失。针对南海大陆架沉积,尤其是对钻孔沉积物高分辨率年代学研究仍相对较少,限制了对南海构造与气候演化过程的认识。为了更好地限定南海北部陆架区更新世晚期沉积物的年代,研究其中蕴含的古环境信息,探讨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问题,同时为南海海域活动构造研究提供年代学框架,文中以南海北部DG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微体古生物化石和碳同位素年龄(;C)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大陆架沉积物磁化率与深海氧同位素的对比对其沉积物年代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此,结合色度和孢粉结果,对其古气候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钻孔沉积物的磁化率可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的阶段1—阶段9(MIS 1—MIS 9),底部年龄约为300ka,磁化率低值区间对应于冰期,高值区间对应于间冰期。这与该钻孔沉积物中的孢粉和色度所记录的古环境信息相吻合。冰期时气候较为寒冷,水体变浅,沉积物搬运距离相对增大,矿物以氧化作用为主,主要形成弱磁性的磁性矿物(如赤铁矿),导致磁化率较�
张志亮刘金瑞张浩博张中保哈广浩闵伟聂军胜任治坤
关键词:大陆架更新世晚期磁化率古环境
岭南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生态环境和生业经济研究--以洞穴遗址动物群分类栖息地指数分析为例
2021年
更新世晚期以来,岭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面貌发生了一系列转变,先后经历了"砾石石器-小石片石器-局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发展演变过程,洞穴遗址数量显著增加,人群流动性下降,生计方式开始向广谱化方向发展。通常认为,这些转变与末次冰期以来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关,但地处低纬度低海拔的岭南地区受冰期影响的程度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分类栖息地指数"为主要分析方法,评估岭南地区13处洞穴遗址的动物群所反映的生态环境,认为当地的水热资源状况在晚更新世保持稳定,动植物资源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并未受到末次冰期等气候事件的强烈影响,人群流动性和生计方式的变化应当与环境因素无关,而更可能是人群迁徙造成的人口密度变化的结果。验证这一猜想还需要对岭南地区晚更新世晚期洞穴遗址出土的小动物骨骼和软体动物化石进行系统采样和测量研究。
冯玥
关键词:晚更新世晚期动物群

相关作者

吴秀杰
作品数:96被引量:388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头骨 直立人 更新世晚期 古人类 人类化石
刘武
作品数:150被引量:663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直立人 人类化石 更新世晚期 古人类 现代人起源
武仙竹
作品数:115被引量:335H指数:12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遗址 更新世晚期 动物考古 古人类 古环境
裴树文
作品数:118被引量:581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石制品 泥河湾盆地 中更新世 遗址 旧石器时代
尚虹
作品数:19被引量:9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新石器时代 更新世晚期 人骨 人类化石 体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