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0篇“ 有机质积累“的相关文章
- 植物功能性状对森林土壤有机质积累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4年
-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表现出的个体特征和属性,影响植物的存活、生长与繁殖,并且对土壤功能也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汇总已有研究,进行了如下总结:1)分析了植物功能性状的分类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2)明确了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以及影响方向和强度受土壤氮磷循环与碳饱和状态的作用。此外,从植物功能性状与土壤有机质组分和稳定性的关系方面探讨了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有机质长期积累存留的影响;3)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功能性状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凋落物和微生物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植物功能性状与土壤有机质研究重点,包括:通过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明确植物功能性状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植物⁃微生物互作过程和机理,阐明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影响的生态过程和机理。
- 张乾杨凯杨凯张金鑫苏颖佳张金鑫卢德亮
-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森林生态系统叶凋落物土壤微生物群落
- 稻十绿肥轮作中紫云英对土壤有机质积累与改良效果探析
- 2024年
- 本文旨在探析稻十绿肥轮作中紫云英对土壤有机质积累与改良效果的影响。通过对紫云英生长特点与适应性进行分析,揭示其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重要作用。研究土壤有机质的评价指标,探讨紫云英对土壤结构改良的机理。通过实验设计与详细数据支撑,论证紫云英在稻十绿肥轮作中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并促进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这些改善有助于增加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透气性和改良土壤结构。研究结果为稻十绿肥轮作中合理利用紫云英,提高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 刘尚武
- 关键词:紫云英土壤改良效果
- 一种牛-玉米循环农业中土壤有机质积累预测方法
- 一种牛‑玉米循环农业中土壤有机质积累预测方法,涉及土壤有机质预测技术领域,解决现有土壤有机质测量方法存在测量误差以及由于其他物质干扰影响其测量稳定性等问题。本发明方法包括:根据牛‑玉米循环模式构建生产要素之间的关联,确定...
- 杨心宇林楠陈霄
- 一种牛-玉米循环农业中土壤有机质积累预测方法
- 一种牛‑玉米循环农业中土壤有机质积累预测方法,涉及土壤有机质预测技术领域,解决现有土壤有机质测量方法存在测量误差以及由于其他物质干扰影响其测量稳定性等问题。本发明方法包括:根据牛‑玉米循环模式构建生产要素之间的关联,确定...
- 杨心宇林楠陈霄
- 人工固沙林枯落物分解化学质量衰变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 枯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核心过程之一,也是土壤质地改良和养分提升的主要物质来源,对于脆弱生态区人工林植被恢复亦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这其中枯落物的化学质量即枯落物养分、化学组成、金属元素和化学计量比是决定其分解难...
- 拓卫卫
-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固沙林毛乌素沙地
- 灌木林下土壤有机质积累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3年
- 灌木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涉及土壤排放和消纳大气CO_(2)的多个生物化学过程.本文综述了灌木与土壤中的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有机质(SOM)固存的贡献,以及环境因子对SOM转化的影响,并从研究方法、污染物干扰、生态效应、体系构建四个方面进行展望.结果表明:灌木根系分泌物(总糖、总氨基酸、酚类化合物)和林下动植物残体是SOM的主要来源.灌木对SOM转化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与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矿物互作实现的,包括与真菌形成互利共生的菌根体系,以及与土壤矿物形成抗分解的稳定络合物.此外,SOM的固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适合灌木生长的温度、湿度、海拔均会促进SOM的积累,而微生物群落和土壤基质中失衡的化学计量关系则可能会促进矿化.然而,当前对灌木-微生物复合体系的分子转化机制的认知匮乏限制了灌木驱动土壤固碳的定量评估.因此,借助最新的技术手段评估现有的灌木-微生物体系固碳机制及局限性,明确高温、干旱、野火及新型环境污染物对灌木林下微生物行为的影响,是制定增强土壤固碳的战略计划、改善碳周转生命周期评估方法、缓解源-汇时间节点转变的迫切需要.
- 周启星侯泽林莫凡
- 关键词:气候变化互利共生
- 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及结构特征的影响
- 朱芳妮
-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积累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21年
-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是农田地力的基础,也是评估农田质量的首要参数,对作物产量提升和国家粮食安全都有重大意义。秸秆还田作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在消纳秸秆废弃物和改善土壤板结等问题上具有巨大潜力,尤其是其对SOM提升的影响成为海内外研究的热门话题。目前,关于秸秆还田对SOM含量的影响已有大量报道,但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SOM的提升效果缺乏总体概述。本文简要概述了秸秆直接还田、发酵还田、添加生物腐熟剂后还田和炭化还田4种应用较广泛的秸秆还田方式,综合评述其提高SOM含量的效果及优缺点,聚焦其对SOM含量的影响机制,并从秸秆还田的高效性、可持续性角度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优选秸秆还田方式、提升SOM含量提供理论参考。
- 赵懿杜建军张振华陈海斌郭佳明范如芹李晓波
-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
- 添加秸秆后土壤有机质积累与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关系研究
- 秸秆还田对于土壤养分循环及土壤有机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转化、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起到决定性作用。添加秸秆和水分条件的改变,都会引起微生物群落发生相应的变化,土壤-微生物-有机物料作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统一...
- 李玖燃
- 关键词:秸秆土壤有机质群落演替紫色土
- 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0
- 2015年
- 【目的】焚烧作物秸秆是常见的处理农业废弃物减少病虫害和增加土壤养分的方法。但秸秆焚烧污染大气,妨碍农业健康发展。前人对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已研究颇多,而对土壤环境所受影响的探究较少。本文选取焚烧不同小麦秸秆量的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秸秆焚烧在短期内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秸秆减量焚烧(0.24 kg/m^2,A1)、全量焚烧(0.48 kg/m^2,A2)和增量焚烧(0.72 kg/m^2,A3)4种处理。将秸秆均匀覆盖在地表进行焚烧,并对残留较多的部分进行补充焚烧,以确保秸秆焚烧完全。焚烧完成5 h后,待土壤温度恢复正常,采集0—5 cm、5—10 cm、10—20 cm土壤样品,分析各层次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秸秆焚烧对0—5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各处理均表现出减少的趋势。有机质含量下降了6.37%-19.47%,含水量减少22.15%-39.19%;细菌数量减少52.26%-75.25%,真菌减少45.21%-63.29%,放线菌减少46.87%-68.26%。蔗糖酶活性降低14.19%-30.75%,脲酶活性降低7.81%-25.48%,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9.63%-39.53%,磷酸酶活性降低11.36%-40.44%;各处理与CK间大多呈显著差异。5—20 cm土层中各指标无显著变化。焚烧处理各指标的减少量均表现出A3〉A2〉A1的趋势,不同秸秆焚烧量之间大多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秸秆焚烧量与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小麦秸秆焚烧在短期内显著降低了0—5 cm土层中的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而对5—20 cm土层的土壤影响不显著。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强度随秸秆量的增多而加大。焚烧量与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 田国成孙路施明新吴发启
- 关键词:秸秆焚烧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
相关作者
- 章明奎

- 作品数:430被引量:4,865H指数:3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土壤 重金属 红壤 磷 镉
- 王君

- 作品数:11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商洛学院
- 研究主题:尾矿 人工湿地填料 有机质积累 浆料制备 孔隙分布
- 李慧

- 作品数:217被引量:1,363H指数:18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促生菌 有机磷 冬小麦 微生物 生物炭
- 张永春

- 作品数:275被引量:2,605H指数:29
-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甘薯 水稻 土壤 养分吸收 有机肥
- 孙东红

- 作品数:55被引量:157H指数:8
-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螺旋藻 小球藻 微绿球藻 鱼腥藻 牟氏角毛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