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48篇“ 民族山区“的相关文章
民族山区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路径研究——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特色畜禽阿克鸡为例
2025年
获取和惠益分享指遗传资源的获取方式以及如何在遗传资源使用者(或使用国)与提供者(或提供国)之间分享由资源利用所带来的惠益。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机制,有助于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地区生物遗传资源经济效益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但我国现行惠益分享制度存在模式混乱,缺少专门管理制度,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问题。本研究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阿克鸡为例,分析实施惠益分享过程中的困境,提出民族山区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路径优化建议:增加保种投入,带动贫困户参与保种工作;加强社区民众的保护与惠益分享意识;加快惠益分享制度的建立;加强惠益分享机制与乡村振兴制度的衔接。以期实现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社区生计发展的互融共赢目的。
王忠论罗柏青董志芬李建钦
关键词:生物资源
少数民族山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应对措施
2024年
在全民英语学习持续升温的大背景下,英语学习早已在社会普及,并成功实现从小学阶段开始教学。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发现,农村地区甚至是一些少数民族山区都已开设英语课程,但来自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山区的学生的英语成绩依然普遍低于城市学生,尤其是在英语口语和听力方面,差距就更明显。少数民族山区小学的一线教师多年来也在不断探讨和实践,以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文章从少数民族山区小学教学现状中的教材、学生及教师教学方法等实际情况进行剖析,探讨了对应的措施,希望能引发更多少数民族山区英语教师的思考,并对实际的少数民族山区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些改变。
陈国红
关键词:少数民族山区小学英语英语教学
边疆民族山区校园足球的探索与实践
2024年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一个从原始社会一跃千年直过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中缅边境县、革命老区。勐董中心完小位于沧源县中缅边境的小镇上,与缅甸直线距离不到1000米。学校以培养有特色、有特长的学生为目标,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以足球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县唯一开设足球特长班的学校。
陈世民
关键词:特长班边疆民族中缅边境足球
基于GIS路网的云南民族山区中学入学便捷性研究
2024年
入学便捷性是基本民生保障之一,对云南民族山区尤为重要。以中学、路网、村级居民点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学校分布、道路通达情况、道路结构、地形地貌、地质灾害情况,构建了以道路复杂性、脆弱性和可达性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居民点中学入学便捷性计算模型。结果表明:云南省中学入学便捷性处于中等水平且空间分异明显,东部优于西部、少数民族聚集区域落后于其他区域;路网是影响中学入学便捷性的主要因素,且与中学入学便捷性之间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复杂关系。
潘英英魏晓燕周峻松
关键词:民族山区脆弱性
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山区乡镇产业发展路径
2024年
近年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补齐了广大农村地区“三农”问题最薄弱的环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对西部民族山区乡镇的农业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化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对该县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电商发展的困境等制约乡镇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结合当地特色对农业发展提出了解决对策,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曹宇翔
关键词:民族山区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山区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
2024年
作为民族山区的代表区域,当前四川省阿坝州各县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实现阿坝州各县的产业兴旺必须要找准农村的资源优势和符合市场需求的业态。该文通过对阿坝州中小学研学旅行资源的摸底调查,从需求出发对阿坝州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研学旅行不同参与方的动机和需求,从而设计出基于不同需求的三大研学旅行产品模式、24条线路。
崔娜娜
关键词:民族山区
基于民族山区生态与产业共生关系的林业生态安全评价——以云南省昌宁县为例
2024年
通过生态与产业共生视角探究云南省昌宁县产业和林业生态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构建“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指标体系,结合林业L-V模型和特征指数分析昌宁县生态安全状况,实现生态安全级别及预警级别判定。结果表明:昌宁县2011—2015年均处于林业生态安全预警转折区,位于康复状态与健康状态临界点之间;2019年以后处于生态安全区,林业生态水平逐步恢复并向产业-生态互利共生方向发展,但林业生态相对处于劣势,仍需在今后决策和发展中引起重视,在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生态保护,使其朝着更为稳定的共生方向发展。
张晓蕊李建钦谷红芹
关键词:民族山区
地理标志引领民族山区和美乡村建设的机制与路径——基于新内源发展视角的分析被引量:8
2024年
立足特色地域资源,传承民族山区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山区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特色地理标志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资源-参与-认同”的新内源发展分析框架。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民族山区和美乡村建设需以特色地域资源为基础,激活地域内主体的实践动力,充分利用地域外资源。第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强化外部支撑体系、赓续人文资源,对特色地域资源的保护式开发与整合利用是民族山区和美乡村建设的必要条件。第三,实现“政府引领+地域微自治组织共管”和“传统茶农+新型经营主体”多主体协同、内外共生的整体性赋权是民族山区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保障。第四,以传统农耕文化为指引校准特色地域资源发展方向,以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引领实现民族山区地域内外多元价值认同,是和美乡村建设的根本遵循。
党国英郭宇星张连刚
关键词:地理标志
浅析民族山区乡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途径——以临潭县为例
2024年
近年来,甘南州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借助藏族同胞的香浪节、采花节等多彩的节日活动,传承展示藏族浓厚的文化内涵,着力发挥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依托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资源风光等,加强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特色村寨、传统建筑保护,让前来甘南旅游的游客“处处见风景,处处见人情”,充分彰显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等特色,通过创新文旅融合,促进民族发展,并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生态和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曹宇翔
关键词:自然资源乡村旅游文化底蕴
鄂西多民族山区乡村纠纷调解机制问题研究
2024年
传统调节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乡村纠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不足也日益明显,而基于韦伯权威理论视角分析中国乡村权威类型以及实地调查,可知鄂西多民族山区乡村存在法理型权威主体性地位不高等问题。对此,应根据实际情况从制度、人员、普法工作等方面加以改进,提升调解机制的整体效率和公信力。
肖志锋叶希昙彤柳程耀李宇帆聂宇翔彭越于心怡
关键词:法律纠纷法治建设

相关作者

谭贤楚
作品数:49被引量:247H指数:8
供职机构:湖北民族学院
研究主题:新农村建设 社会学 民族山区 民族地区 实证研究
杨炳武
作品数:6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湛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研究主题:民族山区 山区高校 大学英语教改 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杨丽
作品数:124被引量:642H指数:8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钌配合物 分子膜 单分子膜 石墨烯 叠合板
曾志辉
作品数:14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财经大学
研究主题:天主教 瑶族 巴黎外方传教会 天主教会 民族山区
杨一涛
作品数:12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共保山市委党校
研究主题:脱贫 生态移民 少数民族山区 大学生村官 城乡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