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785篇“ 民族文学“的相关文章
- 吉林满族作家格致的民族文学实践
- 2024年
- 吉林满族作家格致的民族文学实践经历了一个从本民族书写到中华多民族书写的过程。民族认同感、凸显创作个性、增加创作辨识度和延拓作品评价维度的意愿决定了格致自觉开展本民族书写,民族亲缘意识和替少数民族文学发声立言的作家责任感又决定了格致自觉追求中华多民族书写。格致的本民族书写实践经历了一个从符号化浅层书写到寻根式深度书写的过程。经此过程,格致完成了本民族书写的内部动作。在此基础上,格致又利用表达民族身份认同困境和开展母语寻根的契机,关联性书写了汉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和锡伯族,还非关联性书写了藏族和朝鲜族(没有关联满族的潜在指向),从而完成了从本民族书写到中华多民族书写的实践过程。
- 范庆超
- 湖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专题(笔谈)
- 2024年
-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了作为主体的汉族外,还生活着土家、苗、瑶、侗、白、回、壮、维吾尔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与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湖湘历史和文化。自沈从文以来,一代代湖南少数民族作家不断涌现,用文字展现着湖湘文化之美,延续着民族精神之光,在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版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湖南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新作频出、佳作不断,以其特有的民族特征丰富着“文学湘军”和湖南文学的民族底蕴与地域特色。我们邀约了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春林教授、杨玉梅编审、王士强研究员就“湖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撰写专题笔谈文章,本期刊发他们分别为回族作家马笑泉、土家族作家少一、苗族作家梁书正的作品所著的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期望促进湖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和文艺批评的繁荣,推动湖南少数民族文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 王春林杨玉梅王士强
- 关键词:少数民族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走向湖南少数民族回族作家
- 延安解放区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 2024年
- 延安解放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团结与解放的重要基石,它从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民族政策等方面构筑起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在团结御辱、共克时艰的民族解放激流中,少数民族作家纷纷投奔革命圣地延安,究其原因,既有民族解放的诉求,又有个人理想的探寻,也有成长环境的熏陶,他们的文学叙事丰富了延安解放区文学的同一性与多元化。延安解放区西南少数民族文学将时代共振与边地异动的主题相结合,呈现出了延安文艺与西南边陲艺术风格的交融,在语言形式上体现了集体诗学与个体审美的相互关联。通过探究延安解放区西南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利于加深西南边地与中原内陆地区的联结,彰显各民族在共同奋斗中铸就的深厚情感与文化记忆,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丰厚的精神内涵。
- 申朝晖易辰希李俭普
- 边疆自觉、少数民族文学与当代中国观
- 2024年
- 近现代中国由王朝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边疆的自觉,边民的发现、想象和书写,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观念基础。国际地理和国内空间的再认识与复杂化,意味着中国对于外部与内部、世界与自我的认知变化。在国内外多重因素所导致的主动与被动的迁徙与流动中,地理、政治、社会与价值观念得以重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权国家。包容不同类型的文化于国家一体的内部,兼顾共同性与特殊性,促成了新中国多民族共同主体的再造。这个主体再造的过程,决定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特色国家意志体现与文化表达的当代属性。少数民族文学从属于社会主义文化新体系与格局的建构,成为总体性中华民族审美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进而形成了集体主义的美学风格。在经由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后学”思潮的洗礼之后,如今需要重申社会主义早期文化实践的遗产,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美学。
- 刘大先
- 关键词:边疆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学共同体
- 民族文学内地化探究——以师范为中心
- 2024年
- 清代白族诗人师范的杜诗接受活动是众多白族诗人向中华文化学习的个案之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作为滇西文献大家,师范读书广博,其诗作能明显看出取法杜诗的痕迹。汉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清诗在云南的发展演变的规律、云南诗学的复古风气以及与杜甫相似的人生遭际都促成了师范学杜的动因。对于师范本人来说,杜甫的人格魅力和诗学成就影响了其诗歌的创作,其诗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歌就是模仿杜甫的现实主义之作。在师范的人品和诗品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清代白族师氏作家群以及白族作家圈。可以说,以师范为代表的清代白族诗人,在苍洱之境的熏陶下,民族气质与中华文化碰撞间,开辟了白族文化内地化的又一新的格局。
- 王海滨李晓旋
- 关键词:杜甫师范
- 难以化解的“魔咒”:民族文学能否超越“边缘”
- 2024年
- 民族文学常常被置于边缘的位置,或是对主流的补充,或是对中心的抵抗,或是处在世界边缘之边缘。世界文学的宏阔视野能够打开民族文学的研究空间,但如果束缚在世界/本土、中心/边缘的二元区分前提下,不论是“世界文学”还是“民族文学”都无法超越之前的理解。在世界体系观念下,认识到当前世界文学交融性的、体系化的存在形态,能够真正让民族文学获得一种平等地位,打破如影随形的“边缘魔咒”。
- 傅钱余
- 关键词:世界文学
- 论贵州民族文学蕴含的“四个共同”理念
- 2024年
- “四个共同”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核心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文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系统探讨贵州民族文学蕴含的“四个共同”理念。通过探析得知: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蕴藏着“四个共同”的主要内涵、基本特征与内生逻辑。在新时代语境下,充分挖掘贵州民族文学“四个共同”的内蕴,激发贵州民族文学的凝聚性,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也是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 秦红平唐善林
- 《滇南诗略》的多民族文学交融范本意义
- 2024年
- 《滇南诗略》的多民族文学交融范本意义,首先体现为文学交融全要素特征的呈现,即多民族文士的参编与入选,跨越族属的多角度评点,收录的各民族诗人对中华经典诗风、诗学的广泛接受。其次体现为它独特和超越性的文献地位,以及对后世云南诗文总集编纂的深远影响。
- 李锋
- 关键词:范本
- 论迟子建小说对“多民族文学”理念的实践
- 2024年
- 自21世纪以来,迟子建在其小说创作中呈现出一种偏向采用少数民族题材的倾向,充分勾勒出那些神秘且传奇的“天外来客”的独特形象及以游猎为生的民族文明。在此过程中,迟子建突破了“民族志”式的历史叙事,通过展现“万物有灵”的生态意蕴,描绘了少数民族文化与“神性”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渊源,以及在神性的民族文化底蕴中这些边缘生命景观所充盈的“人性”光辉。这一系列的小说善于将神性与人性统一起来,表述出对文明消逝的现实关切意识。这种创作中的文化意识不仅与当代文艺界所倡导的“多民族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观相吻合,同时也体现了迟子建对当代“多民族文学”发展的一次实践。
- 顾津荣
- 关键词:多民族文学
-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及路径问题
- 2024年
-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本土化问题反映着研究范式的创新诉求,也体现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体系建构的探索。要探讨该问题须尊重国家总体文学的话语模式,厘清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西方理论资源之间对接的限度和程度,在多民族及多民族文学的关系性联结中确立集民族性和普遍性于一体的“中国经验”。
- 李翠芳
-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本土化
相关作者
- 徐新建

- 作品数:212被引量:972H指数:17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 研究主题:人类学 文学人类学 文学 多民族 多民族国家
- 欧阳可惺

- 作品数:34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少数民族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 民族主义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
- 张永刚

- 作品数:84被引量:121H指数:5
- 供职机构: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文学理论 少数民族文学 西南边疆 城市文化 文学
- 李长中

- 作品数:64被引量:201H指数:8
- 供职机构: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 研究主题:人口较少民族 民族文学 后现代 少数民族文学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
- 傅钱余

- 作品数:46被引量:60H指数:5
- 供职机构: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 研究主题:少数民族小说 民族文学 仪式 民族性 少数民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