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0篇“ 海底峡谷“的相关文章
东非鲁伍马盆地海底峡谷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2025年
针对鲁伍马盆地海底峡谷的发育特征和成因机制认识尚不全面,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深水沉积学的相关理论与前人研究成果,开展了对海底峡谷外部形态特征、内部充填结构和成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鲁伍马盆地发育10个峡谷,整体呈东西走向;垂向上呈上游尖窄V形、下游宽缓U形特征,平面上呈孤立合并分散特征;峡谷内部充填沉积类型包括底部滞留沉积、滑塌及块体流搬运体沉积;峡谷外部可见漂积体、麻坑。结合研究区海底峡谷发育背景,认为其可能存在两种成因机制:一是由于下伏地层中天然气向上逃逸形成麻坑,造成地层薄弱易侵蚀,相邻麻坑串联沟通形成峡谷雏形,并在后期含沉积物流体改造与侵蚀下逐渐形成;二是由于下陆坡大型断层的活动导致下陆坡沉积物失稳,导致原始沉积层崩塌形成的重力流事件,在重力流侵蚀作用下而形成。
马宏霞朱越越许小勇何云龙王红平
关键词:海底峡谷地貌特征
南海陆坡海底峡谷地形复杂度分析方法
2024年
地形复杂度指数是描述地形变化程度的综合指标,本文基于南海陆坡北港隆起区的水深网格数据,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建立计算海底地形复杂度的模型,融合研究区坡度、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和高程变异系数4种地形因子,分析研究区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复杂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窗口大小为19×19网格,最佳统计窗口面积为1.7689 km^(2);研究区北部及南部区域地形平坦,地形复杂程度较低,复杂度指数<2.35;中部区域存在规模不同的峡谷,地形复杂程度较高,复杂度指数平均>3.37,其中,中部偏东区域因海底峡谷最为发育,地形复杂度指数可达7.77。研究区地形复杂度的定量分析结果与海蚀作用的强弱程度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这对系统开展南海海底峡谷形态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维护海洋工程设施安全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李金洋张建兴王冰杜梦迪张毅涵阳凡林栾振东
海底峡谷浊流汇流后含沙量与速度变化研究
2024年
高速的浊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威胁着海底结构物的安全。海底峡谷是浊流向深海运动的重要通道,其中许多海底峡谷具有多条分支峡谷,而分支峡谷与主干峡谷浊流发生汇流后,含沙量、速度可能会增加,进而破坏力增强。本文通过室内水槽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分支峡谷中的浊流汇流到主干峡谷中含沙量和速度的变化,并与仅有主干峡谷浊流的情景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发生汇流时,浊流的高度、含沙量和速度在头部均有增加,在汇流发生过后会有所减小,但含沙量和速度仍大于不发生汇流时的情况。本文试验结果可为有分支峡谷发生浊流汇流的现场监测位置及项目、速度推算提供指引。
张子涵任宇鹏陶威许国辉许国辉
关键词:海底峡谷浊流汇流含沙量
碳酸盐台地边缘海底峡谷形态与演化——以安达曼海东部海底峡谷为例
安达曼海东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前人对安达曼海底层层序划分研究成果,确定了安达曼海东部各地层的地质年龄和岩相学特征;并对陆坡海底峡谷的长宽比、弯曲度和坡度等地形要素特征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研究安达曼海东部海底峡谷群演...
金龙栾锡武魏新元贺华瑞乔江浩
关键词:海底峡谷
南海西沙海域永乐海底峡谷形成演化过程分析
2022年
远海孤立碳酸盐台地周缘发育了碳酸盐岩峡谷,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碳酸盐碎屑沉积物的“源-汇”体系及深水油气成藏等方面。文章利用多波束测深、高分辨率二维多道地震等数据,精细刻画南海西沙海域永乐海底峡谷的地貌形态及内部充填特征,揭示该峡谷沉积演化过程,分析峡谷成因控制因素及稳定性。永乐海底峡谷形成演化可分为萌芽、汇聚和拓展3个阶段,随着演化过程的发展,峡谷规模及对沉积物输运作用增加。永乐海底峡谷形成及演化主要受古地貌隆起形成的负地形和沉积物重力流侵蚀作用影响。峡谷在第四纪以后仍有较明显的活动迹象。分析显示永乐海底峡谷是西北次海盆的重要物质输送通道,其沉积演化过程及稳定性对研究碳酸盐台地沉积物输运等深水沉积过程及岛礁工程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陈靓刘时桥辛卓邢子浩张经纬刘亮靳佳澎李伟陈万利
关键词:稳定性
南海西北部中建南海底峡谷群的发现及演化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在南海西北部首次发现中建南峡谷群,目前对其地质信息尚未开展相关研究.综合利用水深地形数据和二维多道地震资料,主要分析中建南峡谷群的地形地貌特征、平面展布与分段性特点,精细刻画峡谷沉积充填结构及演化特征,再进一步讨论峡谷形成的控制因素.中建南海底峡谷群分布于中建阶地与中建北海台之间,它是由西侧的一条主轴峡谷和东侧的多条小型分支峡谷组成,整体呈SE-S-SE走向,以走向转折拐点为起点,将峡谷分为三段式: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段和南段主要受侵蚀作用、沉积作用,东南部的峡谷口外主要受沉积作用.研究区晚中新世-第四纪时广泛分布峡谷沉积体系,包括半深海相、三角洲相、峡谷/水道充填相、滑塌相、块体搬运复合沉积和浊积扇相.揭示了该海底峡谷群的发育和演化主要受海平面变化、沉积物源供给和重力流、底流作用的控制.通过对该峡谷群的地形地貌和沉积演化特征的分析,将对海洋地质灾害、南海深水沉积体系研究及油气资源勘探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孙美静姚永坚姚永坚胡小三罗伟东徐子英胡小三刘杰
关键词:地形地貌南海西北部沉积学
一种提高海底峡谷近底层海流数据分析精度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海底峡谷近底层海流数据分析精度的方法。其包括:将海底峡谷近底层海流观测资料分12个月,将每个月海流观测数据资料进行中期资料调和分析,得到各个月各主要分潮调和常数,再回报各个月的潮流值,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
徐晓庆魏泽勋王永刚李淑江徐宁珠范斌
全球海底峡谷成因及演化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海底峡谷广泛发育于全球大陆边缘,在地形上表现为深切于大陆边缘的凹槽,是海陆边界处最为显著的地貌之一。海底峡谷是陆缘碎屑物质由陆至深海运移的重要通道,是研究区域源-汇体系、海平面升降、构造演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海底油气资源形成与储集的重要区域,是国内外在海洋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海底峡谷的成因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与划分,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海底峡谷研究的关键成果,其次概述了两大世界典型峡谷区南海北部海底峡谷区和蒙特利海底峡谷区的区域构造及成因,最后依据海底峡谷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将其成因分为3种类型:强侵蚀性、河流侵蚀型、构造作用及溯源侵蚀型。通过对峡谷成因演化的研究,有助于为海底峡谷的分类提供新的思路,为海底峡谷区域的资源勘探、古气候与构造演化模式方面提供新的突破点。
王长盛朱俊江赵冬冬赵冬冬熊梓翔张升升李三忠李三忠
关键词:海底峡谷
中建海底峡谷地貌及沉积特征的分段性被引量:5
2021年
中建海底峡谷具有分段性,但分段的关键地貌特征、各段沉积充填及其控制因素缺乏精细描述和系统论证.综合利用高分辨率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水深地貌数据,对中建海底峡谷地貌及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了其南北段沉积过程的主控因素.中建海底峡谷呈NW向顺直展布于广乐隆起与西沙隆起之间,以华光礁附近的地貌高点为拐点被分为南北两段.中建海底峡谷北段沉积体系包括重力流沉积(水道、席状沉积、滑塌体)和底流沉积(漂积体、环槽、谷槽),南段以重力流水道和海底扇为主.北段沉积体系受底流和重力流交互作用控制,底流自中中新世开始出现,改造重力流水道,使其出现侧向迁移或翼部不对称现象,上新世以后重力流作用减弱,底流作用增强,沉积物波和漂积体广泛发育;峡谷南段水道表现出侵蚀-沉积-废弃的沉积旋回,未见底流沉积现象.相对海平面变化导致碳酸盐生产率变化影响物源供应,从而控制水道沉积演化,碳酸盐台地的"高位溢流"作用决定水道在高水位时发育.
田洁宋军马本俊吴时国吕福亮
关键词:地貌特征底流重力流海洋地质
南海北部东沙海底峡谷沉积演化过程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7
2021年
为揭示南海北部东沙海底峡谷沉积演化及其资源效应,利用高分辨率二维多道地震与多波束测深数据,对该峡谷中-上游段的沉积层序、地貌特征及沉积构型展开剖析.东沙海底峡谷上游段表现为6个分支峡谷,中游段则汇聚为2条主峡谷,峡谷头部广泛发育分支水道.峡谷中游段于早中新世晚期开始发育,处于岩浆岩体和构造凸起之间;上游段分支峡谷形成于晚中新世以来,其与峡谷头部分支水道的形成分别受断裂体系和底流作用影响较大.东沙海底峡谷演化分为3个阶段:(1)早中新世晚期-中中新世,峡谷初始发育阶段;(2)晚中新世,峡谷拓展阶段;(3)上新世以来,现代峡谷发育阶段.东沙海底峡谷向马尼拉海沟提供了充足的富有机质沉积物,构成了马尼拉海沟增生楔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
王星星蔡峰孙治雷李清李昂闫桂京孙运宝骆迪董刚
关键词:南海北部海洋地质

相关作者

丁巍伟
作品数:81被引量:598H指数:18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研究主题:地壳结构 陆缘 南海南部 海底峡谷 新生代
吴能友
作品数:586被引量:2,172H指数:29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天然气水合物 水合物 南海北部 神狐海域 南海北部陆坡
苏明
作品数:74被引量:583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天然气水合物 神狐海域 琼东南盆地 南海北部陆坡 南海北部
杨睿
作品数:77被引量:30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天然气水合物 神狐海域 南海北部 水合物 南海北部陆坡
李家彪
作品数:227被引量:1,290H指数:25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南海西南次海盆 海底地震仪 地壳结构 多波束 海底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