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04篇“ 玉米大斑病菌“的相关文章
内蒙古玉米大斑病孢子数量动态变化规律
2024年
揭示内蒙古地区玉米大斑病孢子的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并为玉米大斑病的预警和防控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利用孢子捕捉仪及Real-time PCR方法,连续3 a(2021-2023年)对内蒙古6个玉米主产区的空气中的分生孢子数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玉米大斑病孢子数量的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上旬和8月中下旬。相关性分析显示,6个地区监测的孢子数量与空气温度均呈正相关(P<0.05)。孢子数量与内蒙古西部3个地区(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和呼和浩特)的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0.05),与内蒙古东部3个地区(赤峰、通辽和兴安盟)的相对湿度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孢子浓度的关键因子,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空气温度是影响孢子浓度的关键因子。
李岩佳马丽杰郭帅领胡小平吕金黄卫利梁红伟韩艳茹罗国君姜立慧李猛云旭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分生孢子气象因子
我国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及交配型组成分析
2024年
利用Ht单基因鉴别寄主对2021年采自我国10个省(自治区)57个市县的127株玉米大斑病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采用特异性引物对供试株进行交配型检测。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我国玉米大斑病主要包括0、1、2、12、3、13、23、N、1N、2N、3N、13N、23N、123N等14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供试株的34.65%和28.35%,为主要小种类群。我国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存在多元化,东北地区生理分化更为明显。供试株对Ht1、Ht2、Ht3、HtN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1.73%、9.45%、25.20%、17.32%。交配型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中共有A、a两种交配型,且a交配型比例明显高于A交配型,不同省份玉米大斑病交配型组成情况存在差异。
马周杰黄宇飞温胜慧杨俊伟贾鑫赵变平李彦良高增贵王建军
关键词:玉米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毒力分析交配型
甘肃省玉米大斑病交配型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4年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大斑病交配型组成及遗传结构,利用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采自该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大斑病主要包括3种交配型,即A交配型、a交配型和Aa交配型,其比例约为8∶8∶1。24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36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3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8.53%。利用PopGen 32软件分析发现甘肃3个地区玉米大斑病间的亲缘关系更近,遗传距离均小于0.08;陇南地区与陕西省的株有更高的遗传相似度,为0.9338;用NTSYS-pc软件对陇东地区的株聚类分析,发现ISSR类群的划分与株交配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说明玉米大斑病遗传类群和交配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与株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高建昊戴子淙张小杰周天旺王春明洪流郭成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ISSR
玉米大斑病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2024年
支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BCAA)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营养物质和信号分子,对蛋白质合成、糖代谢、氧化应激等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transaminase,BCAT)是BCAA分解代谢的关键酶,参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为明确BCAT对玉米大斑病(Setosphaeria turcica)生长发育和侵染的影响,克隆玉米大斑病BCAT基因(StBCAT1),该基因编码的StBCAT1含有保守结构域BCAT_beta_family,属于PLPDE_IV超家族,与玉米圆斑病(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产生的寄主选择性毒素HC-toxin ToxF高度同源。为了获得大量高纯度的StBCAT1蛋白,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BL21(DE3)株。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StBCAT1基因在大肠杆得到高效表达,获得了预期分子量为39.2 KD的StBCAT1蛋白。
张运峰张淑红许可高凤菊武秋颖石洪凌李艳梅范永山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原核表达
玉米大斑病cDNA文库的构建及转录因子StMR1互作蛋白的筛选
2024年
【目的】筛选玉米大斑病(Setosphaeria turcica)转录因子的互作蛋白,解析黑色素调控转录因子StMR1调控玉米大斑病致病性的分子机制。为解析玉米大斑病侵染过程中转录因子的调控网络,阐明病的致病机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玉米大斑病丝和孢子不同萌发阶段作为试验材料,采用Gateway方法构建玉米大斑病cDNA文库,使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转录因子StMR1的诱饵载体,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其互作蛋白并进行一对一验证。【结果】构建的玉米大斑病文库插入的平均片段长度大于1000 bp,初级文库及次级文库的库容量为1.2×107和1.04×107CFU,重组率为100%,可以用于酵母双杂交筛选。成功构建可以用于筛库的诱饵载体pGBKT7-StMR1,经初筛与复筛得到3个互作蛋白,一对一验证短链脱氢酶、糖基转移酶、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均与转录因子StMR1存在互作。【结论】成功构建了丰富度高且质量好的玉米大斑病cDNA文库并筛选到了与转录因子StMR1互作的蛋白。
王秋月段鹏亮李海笑刘宁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CDNA文库转录因子酵母双杂交
玉米大斑病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结构亚基StCks1鉴定及其基因功能分析
2024年
【目的】Cks1(cyclin-dependent kinase subunit 1)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复合体CDK(cyclin-dependent kinase)的结构亚基,是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论文旨在鉴定玉米大斑病(Setosphaeria turcica)StCks1,分析玉米大斑病附着胞发育过程中StCks1表达量差异及其互作蛋白,为进一步研究StCks1在附着胞发育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通过对玉米大斑病野生型株01-23全基因组数据分析,获取StCks1蛋白序列;利用软件MEGA 5.0和在线数据库Pfam、SMART对酿酒酵母、裂殖酵母和拟南芥等物种Cks1蛋白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和保守结构域分析;收集玉米大斑病附着胞发育不同时期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及表达量分析。利用原核诱导表达系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6p-3-StCks1,并转化大肠杆表达株BL21,对重组蛋白GST-StCks1诱导表达纯化;通过GST pull-down、Western blot技术和酵母双杂交试验,鉴定StCks1的互作蛋白。【结果】玉米大斑病全基因组中鉴定到唯一StCks1蛋白编码基因,该蛋白由130个氨基酸组成;其三级结构主要由4股β折叠和3个α螺旋构成,含有HxPEPH(His-anyPro-Glu-Pro-His)保守位点和Cks保守结构域;通过转录组测序和表达量分析发现,StCks1在附着胞发育不同时期表达量显著上调;重组蛋白GST-StCks1在1 mmol·L^(-1) IPTG,30℃诱导2 h可获得大量可溶性蛋白;通过GST pull-down技术获取大量互作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通过Western blot和酵母双杂交试验,验证StCks1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1存在互作。【结论】玉米大斑病中含有唯一的StCks1,通过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1互作调控附着胞的发育。
张博文赵丽雯徐璐李盼曾凡力孟亚南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细胞周期调控
玉米大斑病效应因子StSse19基因的克隆、表达模式分析及在原核系统中的表达
2024年
玉米大斑病是由玉米大斑病引起的玉米叶部真性病害。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病侵染玉米的转录组分析发现,效应因子StSse19为重要的致病因子,但对其结构及功能尚不清晰。本研究以野生型株01-23的cDNA为模版,克隆StSse19并对其结构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合对病侵染玉米的RNA-Seq数据分析明确该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而利用qRT-PCR技术证实其表达模式;构建StSse19的融合表达载体pET28a-StSse19,在大肠杆BL21(DE3)中以IPTG诱导表达该目的基因,通过SDS-PAGE技术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表明,StSse19的CDS序列由33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09个氨基酸残基,序列比对发现该蛋白无同源蛋白,表明其为大斑病的特异效应蛋白;对StSse19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该基因在侵染玉米24 h的表达量显著提高,72 h表达量下降,推测该基因参与病的侵染过程;将StSse19在原核系统中进行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大小为28 kD,用Ni柱层析法结合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获得了纯化的目的蛋白。该研究明确了StSse19基因的结构特征及表达模式、获得了StSse19在原核体系中的表达蛋白,为深入揭示其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杨俊芳尹贵波周启慧刘玉卫巩校东谷守芹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原核表达QRT-PCR
玉米大斑病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2023年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严重为害玉米的叶部病害,世界各地均有发生。遗传多样性反映了生物的生存适应能力以及发展进化的概况,伴随着DNA分子标记的挖掘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分子标记技术已经成为研究遗传多样性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对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大斑病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玉米大斑病的精准检测以及高效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赵霖熙崔林开韩赞平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分子标记技术群体遗传结构
河西走廊玉米大斑病0号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2023年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0号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丝在5~40℃均可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8;12 h/d光照+12 h/d黑暗环境有利于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与木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病分生孢子产孢量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最适碳源为果糖和乳糖、木糖。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5℃;适宜pH为6~8;最适碳、氮源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半光半暗、全黑暗分别有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分别为55℃和57℃,10 min。
雷玉明雷玉明邢会琴郑天翔赵文勤邢会琴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河西走廊
一种提升玉米大斑病活力和致病力的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原及病害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升玉米大斑病活力和致病力的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所述方法通过将诱捕到玉米大斑病活力丝的植物种子在密闭湿润的环境中培养,促进玉米大斑病玉米苗的侵染;然后将被侵染...
杨秀娟代玉立甘林兰成忠卢学松刘晓菲

相关作者

董金皋
作品数:707被引量:2,328H指数:26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大斑病菌 玉米 灰葡萄孢 拟南芥 除草活性
谷守芹
作品数:113被引量:257H指数:9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大斑病菌 玉米 MAPK 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分析
曹志艳
作品数:132被引量:304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大斑病菌 黑色素 玉米 漆酶 杀菌剂
韩建民
作品数:129被引量:823H指数:16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大斑病菌 玉米 小麦幼苗 HT-毒素 灰葡萄孢
郝志敏
作品数:100被引量:165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大斑病菌 玉米 YY1 功能分析 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