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9篇“ 环子孢子蛋白“的相关文章
与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结合的抗体及其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靶向疟原虫子孢子、特别是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的抗体。本发明还提供了编码这种抗体的核酸。此外,本发明提供了本发明的抗体在预防和治疗疟疾中的用途。
达维德·科尔蒂卢卡·皮科利卡特娅·芬克伊丽莎白·卡梅罗尼
湖北省输入性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多态性分析
2024年
目的对湖北省输入性间日疟病例感染的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Pvcsp)基因的长度多态性进行描述性分析。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7-2021年湖北省报告的输入性间日疟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和留存血样,提取血样中疟原虫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Pvcsp基因特异性片段,全自动核酸分析仪检测片段长度,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法分析Pvcsp基因型。结果共检测输入性间日疟病例血样46份,均扩增出约700 bp大小的目的条带,包括非洲来源26份、南亚12份、东南亚6份、南美洲和大洋洲各1份。Pvcsp基因片段长度为664~795 bp,共有7种片段长度突变(A~G),A型突变占34.78%(16/46)。非洲地区7种突变均存在,巴基斯坦检测到4种突变,东南亚检测到5种不同的突变,非洲和亚洲间片段长度突变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46,P=0.363)。PCR-RFLP结果显示,VK210型45份,占97.83%(45/46);VK247型1份,由印度尼西亚输入。结论湖北省不同感染来源输入性间日疟病例的Pvcsp基因存在较丰富的多态性特征,基因型以VK210型为主。
孙凌聪董小蓉周晓蓉吴冬妮易佳涂珍林文朱红
关键词:间日疟原虫输入性多态性
与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结合的抗体及其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靶向疟原虫子孢子、特别是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的抗体。本发明还提供了编码这种抗体的核酸。此外,本发明提供了本发明的抗体在预防和治疗疟疾中的用途。
达维德·科尔蒂卢卡·皮科利卡特娅·芬克伊丽莎白·卡梅罗尼
文献传递
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2021年
目的构建His-CSP/pGAPZαA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并筛选阳性His-CSP/pGAPZαA/GS115重组酵母菌,通过发酵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His-CSP蛋白。方法根据葛兰素史克公司RTS’S/AS01疫苗在GenBank公布的基因序列,选择去除14个NANP重复序列,并在其N末端加6个His标签作为目的基因。人工合成的目的基因克隆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构建His-CSP/pGAPZαA重组表达质粒,转化酵母菌并筛选阳性转化子。发酵阳性His-CSP/pGAPZαA/GS115重组酵母菌并收获表达产物,经过Ni^(2+)柱亲和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纯化His-CSP目的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纯化蛋白。结果成功构建了His-CSP/pGAPZαA重组表达质粒,筛选到阳性His-CSP/pGAPZαA/GS115重组酵母菌,ELISA检测到表达上清中的His-CSP蛋白。层析纯化产物SDS-PAGE分析纯度>90%,Western blot分析显示纯化蛋白能被相应抗体识别。结论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了His-CSP蛋白,并通过发酵和纯化得到高纯度His-CSP蛋白,为建立CSP的ELISA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王婉如刘宇阳高雪峰杨林鹏李宣钟陈勇
关键词:环子孢子蛋白纯化
河南省输入性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  分析河南省输入性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plasmodiumfalciparumcircumsporzoiteprotein,PfCSP)基因序列特征,并与全球性PfCSP进行比较,了解PfCSP基因多态性模式和...
张群群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多态性
文献传递
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和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对杭州市间日疟病例感染的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和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描述性分析。方法收集杭州市2008-2019年报告的间日疟病例的血样和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全血DNA抽提试剂盒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巢式PCR分别扩增Pvmsp-1和Pvcsp基因的特异性片段,并进行双向测序。应用DNAStar、MEGA 6.0软件对氨基酸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基因多态性及感染来源地进行描述性和归纳分析。结果共收集间日疟病例血样56份,巢式PCR扩增的Pvmsp-1和Pvcsp基因片段分别测序成功44份和54份血样。序列分析显示,44条Pvmsp-1序列可分为4种基因型,分别为SalⅠ型18份、Belem型8份、R-Ⅲ型17份和R-Ⅳ型1份;54条Pvcsp序列分为两种基因型,分别为VK210型52份和VK247型2份。对Pvmsp-1基因的分型特征和感染来源地分析发现,SalⅠ型分布广泛,在我国华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存在。我国华东地区的主要分布类型为R-Ⅲ型,此外,R-Ⅲ型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Belem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或地区。对Pvcsp基因的多态性特征和感染来源地分析发现,共有4种多态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结论杭州市2008-2019年报告的间日疟病例的Pvmsp-1和Pvcsp基因存在较丰富的多态性特征,部分特征具有一定地域性。
金行一张玲玲朱素娟徐卫民陈珺芳阮卫姚立农陈华良
关键词: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多态性
云南省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多态和种群结构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云南省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Pvcsp)基因序列,揭示当地Pvcsp基因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2014-2017年报告的云南省本地和输入性间日疟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及血样。提取血样中疟原虫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并测序。采用MEGA 5.04、Arlequin 3.5.2.2软件进行单倍型、期望杂合度(He)分析,DnaSP 5.10计算核苷酸多样性(TT)、同义置换率(Ks)、错义置换率(Ka)及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结果共检测间日疟病例血样969份,扩增获得650~750 bp大小的目的条带759份,包括云南本地感染者血样39份、非洲16份、缅甸688份、老挝13份、柬埔寨2份、巴基斯坦1份。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759条Pvcsp基因序列存在90个单倍型,其中29个为PV-I型温带族(类似VK210型),50个为PV-Ⅰ型热带族(类似VK210型),11个为PV-Ⅱ型(类似VK247型);3种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51.4%(390/759)、41.1%(312/759)、7.5%(57/759),分布于云南本地感染、缅甸输入性病例中,但非洲、老挝及其他地区的输入性病例只表现为PV-Ⅰ型。PV-Ⅰ型、PV-Ⅱ型氨基酸序列突变分别发生在29、10个位点。759份病例血样的He为0.224,π为0.075,Ka/Ks为0.48。除去柬埔寨和巴基斯坦,Pvcsp基因在老挝输入性病例中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e=0.422,π=0.03),云南本地与非洲输入性病例中的遗传分化最高(Fst=0.082),与缅甸输入性病例的遗传分化最低(Fst=0.002);Pvcsp基因在非洲与东南亚地区输入病例中属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在东南亚地区输入病例中遗传分化很小。结论云南省不同感染来源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存在3种基因型,以PV-Ⅰ型温带族为优势虫株,不同基因型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分化不同。
徐艳春董莹邓艳毛祥华陈梦妮张苍林江陆斌
关键词:间日疟原虫多态性种群结构
用于纯化重组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以高产率纯化高品质的重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环子孢子蛋白的方法。这一方法以高产率提供rCSP而不需要变性和重折叠该蛋白质。本发明克服了本发明领域中先前遇到的障碍,包括rC...
J·艾伦G·坎廷R·哈弗斯托克
文献传递
采用免疫原性的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表位的重组腺病毒的修饰
本公开涉及修饰腺病毒蛋白质以扩大对重组腺病毒的转基因的免疫反应,并规避前存的抗腺病毒免疫。一些实施方式涉及来源于重组腺病毒质粒载体的重组腺病毒,其中该重组腺病毒质粒载体包括编码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或其抗原性部分的核苷酸序列...
白土敬之辻守哉
文献传递
采用免疫原性的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表位的重组腺病毒的修饰
本公开涉及修饰腺病毒蛋白质以扩大对重组腺病毒的转基因的免疫反应,并规避前存的抗腺病毒免疫。一些实施方式涉及来源于重组腺病毒质粒载体的重组腺病毒,其中该重组腺病毒质粒载体包括编码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或其抗原性部分的核苷酸序列...
白土敬之辻守哉

相关作者

高世同
作品数:275被引量:746H指数:13
供职机构: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弓形虫 疟疾 克隆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郑春福
作品数:47被引量:143H指数:7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恶性疟原虫 弓形虫 DNA疫苗 环子孢子蛋白 弓形虫感染
林敏
作品数:54被引量:221H指数:10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恶性疟原虫 弓形虫 DNA疫苗 环子孢子蛋白 聚合酶链反应
刘颖
作品数:184被引量:788H指数:17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疟疾 输入性疟疾 输入性 疫情分析 疫情
许汴利
作品数:336被引量:2,156H指数:23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 狂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