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6篇“ 生热率“的相关文章
莺歌海盆地沉积层生热及其热流贡献
2024年
沉积层热流作为大地热流的一部分,可以有效促进沉积盆地深层—超深层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过程。岩石放射性生热作为重要的热物性参数,是研究沉积层热流的基础数据之一。文中利用莺歌海盆地35口重点井的自然伽马值,根据前人提出的自然伽马和生热关系的经验公式,计算出12051个生热,获得了莺歌海盆地各个地层的生热,并据此估算了莺歌海盆地沉积层热流贡献及其对深部地层的增温效应。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沉积层平均生热为1.14μW/m^(3),岩性对生热影响较大,泥岩平均生热最大,为1.81μW/m^(3),其次是粉砂岩,平均生热为1.49μW/m^(3),最小的是白云岩,仅为0.73μW/m^(3)。根据各个地层的平均生热,计算出莺歌海盆地沉层平均热流值为8.0 mW/m^(2),占地表总热流值的10.1%,沉积层热流值分布与沉积层厚度特征保持一致,在中央凹陷带最大,2个斜坡带较小,沉积层生热对深部地层地温梯度贡献为5.3℃/km。因此,沉积层的放射性生热对莺歌海盆地地温场有较大影响,在进行相关研究时不容忽视。
梁玉凯郑华安李涛周玉霞宋荣彩王迎春张超郑峰
关键词:自然伽马测井生热率大地热流莺歌海盆地
矿产资源岩石生热测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本申请涉及矿产资源勘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矿产资源岩石生热测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方法包括:获取每个岩石样品的第一生热测量结果,第一生热测量结果为利用热物性测量法测量得到的;获取每个岩石样品的采样范围;根据采样范...
张薇张汉雄
一种计算干热岩资源潜力区生热的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计算干热岩资源潜力区生热的方法和系统,属于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通过将实验室分析法和原位分析法结合,填补了对本区干热岩生热进行准确预测的空白,使测量人员能够将以往钻探取得的岩芯制备成岩样,在实验室环境下...
郭淑君连晟 程正璞孙晟任政委谢兴隆田蒲源王春辉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幔源岩浆岩放射性元素生热的时空差异与主控因素
2024年
华北克拉通地热资源与中生代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然而,地热资源的成因、分布与岩浆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尚不明确。为研究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浆活动对地热资源的影响,在厘清中生代幔源岩浆岩期次、岩性、成因和分布的基础上,利用632组幔源岩浆岩的U、Th、K生热元素数据,计算不同时期岩石放射性生热,探究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幔源岩浆岩放射性生热时空差异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幔源岩浆岩岩石类型是影响生热的直接因素,霞石正长岩、辉石岩、正长岩和煌斑岩的生热高于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幔源岩石成因是放射性生热高低的基础,与伸展构造背景相比,碰撞环境下岩石生热较高;不同破坏机制下岩石生热差异较大,热-化学侵蚀岩石圈破坏地区的岩石生热普遍高于拆沉作用地区。
孟凡超孟凡超王扬州刘朋周瑶琪
关键词:中生代
基于自然伽马测井的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地层生热及岩石圈热结构研究
2024年
【目的】岩石圈热结构对探索盆地热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地热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莺歌海盆地生热数据的匮乏,限制了岩石圈热结构的研究。【方法】利用莺歌海盆地23口钻井的自然伽马测井数据,通过GR(自然伽马值)-A(岩石放射性生热)经验公式,计算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的地层生热;依托OBS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建立地层生热参数柱,计算壳幔热流及其比值、莫霍面温度和热岩石圈厚度,获取岩石圈热结构。【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地壳热流为19.2~27.1 mW/m^(2),平均值为(23.5±2.8) mW/m^(2),地幔热流为49.2~57.2 mW/m^(2),平均值为(52.8±2.8) mW/m^(2);莫霍面温度为613~707℃,平均温度为(671±31)℃;热岩石圈厚度为61.23~64.89 km,平均厚度为(63.58±1.35) km;壳幔热流配比为0.45±0.08,岩石圈热结构表现出“冷壳热幔”的特征,反映出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的热状态受深部热源的影响。研究成果不仅为该地区地热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张佳豪宋荣彩郑峰张严唐鑫黎波董树义
关键词:岩石圈热结构地球动力学
华夏地块花岗岩生热特征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中国华南地区的华夏地块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重要的矿产、地热资源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事件,使得区内广泛分布着不同构造期花岗岩。花岗岩类在地球及其热状态的动力学和演化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是地球上的主要热源之一。我国高放射性产热型干热岩资源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以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热为主要热源,岩性主要为花岗岩。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花岗岩数据统计,分析了华南不同地区、不同花岗岩类型的生热情况,总结了研究区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特征及其与大地热流之间的关系,对认识研究区地温场主控因素及地热资源分布的宏观背景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华南地区1933个花岗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得到如下认识:(1)花岗岩生热范围0.40~17.45μW/m^(3),平均生热为4.46±2.66μW/m^(3),同时根据大地热流与生热分布情况,两者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2)放射性生热元素U、Th、K的生热贡献分别为49.45%、40.16%和10.39%,同时,U、Th浓度和Th/U比值变化较大,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3)三种类型花岗岩生热存在差异,I型花岗岩平均生热明显低于A型和S型花岗岩平均生热,值为3.86±2.43μW/m^(3),A型和S型花岗岩平均生热分别为5.55±2.91μW/m^(3)和5.00±2.58μW/m^(3);(4)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得到华南燕山期花岗岩平均产热量为99.01×10^(5)GJ/a,折合成标准煤为3.38×10^(5)t/a,印支期花岗岩平均产热量为63.13×10^(5)GJ/a,折合成标准煤为2.15×10^(5)t/a;(5)两种地壳模型的计算表明,花岗岩在华南大地热流贡献中有着重要作用,沉积地层覆盖区域,地壳放射性生热对地表热流贡献为29.13 mW/m^(2),占总热流值的41.61%;侵入岩出露区域,地壳放射性生热对地表热流贡献为43.85 mW/m^(2),占总热流值的51.76%。
李科甫朱传庆
关键词:花岗岩生热率产热量大地热流
一种圆柱电池生热的测定方法与测定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圆柱电池生热的测定方法和测定装置,所述测定装置包括温控箱、放置在温控箱内的电池组、充放电测试仪、以及用于测量电池组的数据采集处理单元。本发明的圆柱电池生热测定方法,充分考虑了热量损失对锂离子测量产生的...
张恒运余鸿徐屹东石静贺龚元明
我国陆区地壳生热分布与壳幔热流特征研究被引量:11
2023年
壳幔热流配分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深部热量来源与最基础的地热背景,为区域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条件.本文依托CRUST1.0模型与地质资料,将中国陆区在平面上划分为19个构造区,在垂向上将这些区域从第四系沉积物至上地幔的地层划分为8个圈层,确定了这些圈层的分布范围和厚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测放射性生热数据664组,收集地壳放射性生热及U、Th、K元素含量数据约1000组,系统地完成了上述区域各圈层的放射性生热填图,统计得出我国陆区上、中、下地壳生热的平均值分别为1.31μW·m^(-3)、0.57μW·m^(-3)与0.22μW·m^(-3).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全国大地热流测量数据(1503组)完成了我国陆区地壳-地幔热流分布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陆区qc/qm>1的面积占80.1%、qc/qm>1.2的面积占65.8%.除我国东部、中部的一些盆地之外,在我国陆区大部分地区,地壳均为大地热流的最主要热源.地壳各圈层中,基底层至中地壳为地壳的主要的产热区域,贡献了平均约50%的大地热流值.本文以面积加权计算得我国陆区地壳热流平均值为39.1 mW·m^(-2),其中青藏高原最高、东南沿海次之,两者分别得益于较大的地壳厚度与较高的基岩地层生热.我国陆区地幔热流平均值为29.7 mW·m^(-2),与全球地幔热流平均值接近,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环鄂尔多斯地区、藏滇地热带分布区较高.地壳热流、地幔热流的高值区与我国的主要地热资源分布区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王贵玲刘峰刘峰张薇蔺文静习宇飞张薇廖煜钟王亚茹
关键词:大地热流生热率岩石圈热结构地幔热流中国大陆地壳
基于自然伽马测井的徐家围子断陷沉积层生热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以徐家围子断陷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热特点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利用18口重点钻井内3062个自然伽马值,依据自然伽马与生热(GR-A)之间的关系,计算其生热的数值,建立岩性-生热的对比图,估算研究区放射性物质生热对大地热流的贡献以及对深部地层的增温效应。结果显示,徐家围子的平均生热为(1.229±0.394)μW/m^(3),岩性是生热的主要影响因素,流纹岩的生热最高,平均值为2.30μW/m^(3),凝灰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的生热平均值也较高,分别为2.19μW/m^(3)、1.75μW/m^(3)、1.69μW/m^(3),而砾岩的生热最低,为1.00μW/m^(3),砂岩的生热平均值为1.07μW/m^(3),泥岩的生热平均值为1.72μW/m^(3),煤的生热平均值为1.32μW/m^(3)。根据地层生热,估算徐家围子沉积层生热贡献的热流为4.92 mW/m^(2),约占地表总热流70.5 mW/m^(2)的7%,沉积层生热对地温梯度的贡献约为2.8℃/km,放射性生热对属于“热盆”的松辽盆地的地温场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毕然朱焕来杜先利
关键词:徐家围子断陷生热率自然伽马测井大地热流
南黄海盆地地层生热及岩石圈热结构被引量:1
2023年
岩石圈热结构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岩石圈深部动力学演化机制,也是含油气区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南黄海盆地生热数据的匮乏,阻碍了岩石圈热结构的研究进展.本文通过GR(伽马值)-A(岩石生热)的经验关系,计算了南黄海盆地沉积地层的生热;在大地热流、地层生热、南北向贯穿盆地的二维多道地震剖面及OBS2013地壳速度结构剖面的约束下,建立了南黄海盆地地壳生热模型,计算了盆地的岩石圈热结构.岩石圈热结构计算结果表明:(1)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中部隆起及南部坳陷3个次级单元的平均莫霍面温度依次为602.2±15.25℃、592.7±2.56℃、650.6±20.24℃;(2)平均热岩石圈厚度依次为99.7±2.20 km、101.7±0.51 km、88.2±2.49 km;(3)壳幔热流比分别为0.76±0.02、0.88±0.01、0.71±0.15,具有“冷壳热幔”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现今具有与全球新生代拉张构造区相似的较高热流,处于构造活动区向构造稳定区转换的过渡阶段.此外,现今南黄海盆地3个次级单元展现的不同岩石圈热结构特征,可能与印支期至早燕山期扬子块体与华北块体的俯冲碰撞,在苏鲁造山带南侧(现今北部坳陷的位置)形成类前陆盆地的构造背景有关.
孙旭东郭兴伟张训华张训华刘怀山张升升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岩石圈热结构地热能

相关作者

马连湘
作品数:278被引量:592H指数:11
供职机构: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轮胎 炭黑 热导率 橡胶 数值模拟
汪集旸
作品数:184被引量:2,248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大地热流 热流 同位素 天然气水合物 构造-热演化
邱楠生
作品数:304被引量:2,537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研究主题:塔里木盆地 热历史 沉积盆地 镜质体反射率 热演化
赵平
作品数:47被引量:850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热田 生热率 大地热流 地热资源 热储
何燕
作品数:572被引量:487H指数:9
供职机构:青岛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碳纳米管 炭黑 轮胎 热导率 橡胶磨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