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27 篇“ 生物力学效应 “的相关文章
圆锥角膜胶原交联在体生物力学 效应 研究进展 2024年 角膜胶原交联是进展性圆锥角膜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案,其诱导角膜胶原形成共价交联,改变了角膜组织结构及生物力学 特性。生物力学 测量方法在评估角膜交联手术疗效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现就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在体角膜生物力学 评估方法及圆锥角膜胶原交联对在体角膜生物力学 的影响进行综述。 戴至豪 陈跃国关键词:圆锥角膜 眼反应分析仪 基于角膜生物力学 效应 及视网膜血流密度比较FS-LASIK和SMILE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治疗近视散光对患者角膜生物力学 效应 、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近视散光患者40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低散光+SMILE组(A组)、低散光+FS-LASIK组(B组)、中高散光+SMILE组(C组)、中高散光+FS-LASIK组(D组),四组均采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制作光参数为重复频率500 kHz、脉冲能量130 nJ,之后A组和C组行SMILE,采用显微分离器分离透镜并取出;B组和D组行FS-LASIK准分子激光频率250 Hz、脉冲能量130 nJ。比较四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视觉质量参数LogMAR视力、高阶相差(higher order difference,HOA)、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ncein staining,CFS)染色评分、中央角膜厚度改变率、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D)、变异系数(variable coefficient,CV)、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平均细胞面积及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uperficial retinal blood flow density in macula,SCP)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thickness of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around optic disc,RNFL)等指标差异。结果术前,各组患者LogMAR视力、HOA、CFS评分、中央角膜厚度改变率、CH、CRF、CD、CV、六角形细胞百分比、SCP及RNFL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6、12个月,各组LogMAR视力、HOA、CFS评分、中央角膜厚度改变率、CH、CRF等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而CD、CV、六角形细胞百分比、SCP及RNFL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各时间点,A组与B组及C组与D组在HOA、CFS评分、中央角膜厚度改变率、CH和CRF等指标相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 何小阳 刘莉 牛晓光 许杨基于“瘤络瘀阻”病机探讨瘤周围刺对肿瘤的生物力学 效应 被引量:2 2023年 肿瘤属于“癥瘕”范畴,后者归为“络病”。癌病的核心病机为“瘤络瘀阻”,其与细胞外基质的刚度增加密切相关,日久瘤络癥瘕根深固结,则表现为肿块日益固定坚硬。针刺治疗方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以产生 多种机械力刺激作用。文章基于瘤络微型癥瘕形成的病机,从生物力学 角度分析瘤周围刺的机械力刺激,可能通过作用于结缔组织而发挥一系列生 物学 效应 ,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瘤周围刺可以降低乳腺癌肿瘤组织的硬度。围绕“亢害承制”的瘤络瘀阻,采用瘤周围刺的治法,可能通过调节基质刚度使得局部“络道亢变”缓解,促进络脉气血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继而抑制瘤络微型癥瘕的形成,从根本上降低肿块硬度,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生 长的作用。 李文娜 周慧迪 万宇翔 万宇翔 何梦阳 王惠 黄金昶关键词:生物力学 围刺 肿瘤 有限元分析探索三种内固定模式固定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下螺旋形骨折的生物力学 效应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采用有限元技术对比分析3种内固定模式固定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下螺旋形骨折的生物力学 效应 ,为优化内固定模式提供依据。方法纳入10例因外伤致股骨转子下螺旋形骨折的女性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5~75岁,身高160~170 cm,体质量60~70 kg。使用螺旋CT对其股骨进行扫描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股骨三维模型,仿真构建采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intramedullary nail,PFN)、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PFLP)以及二者结合(PFLP+PFN)3种内固定模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然后于股骨头处施加相同载荷500 N,比较分析3种内固定模式下内固定器应力分布、股骨应力分布及骨折固定后股骨整体位移情况,从而对其固定效果进行评估。结果PFLP固定模式下钢板应力主要集中在主钉道,钢板各处应力不均等,由头端至尾端逐渐降低;PFN固定模式下应力集中于PFN外侧中段靠上;PFLP+PFN固定模式下,钢板最大应力出现在下段第1、2颗螺钉之间,PFN出现在中段外侧处。PFLP+PFN固定模式钢板最大应力较PFLP固定模式显著升高,而PFN最大应力较PFN固定模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P<0.05)。PFLP、PFN固定模式下,股骨最大应力均出现在股骨中段、最下面1颗螺钉下侧的内外侧皮质骨处;PFLP+PFN固定模式下,股骨应力集中于股骨中段内外侧。3种内固定模式下股骨最大应力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0.05)。3种内固定模式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后均在股骨头处出现最大位移。PFLP固定模式下股骨整体最大位移最大,PFN固定模式次之,PFLP+PFN固定模式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在静态受力情况下,PFLP+PFN固定模式相对于单一PFN和PFLP固定模式产生 股骨整体最大位移最小,但其钢板最大应力大于单一PFLP固定模式,提示组合方式虽然具备更高稳定性,但钢板负荷更大,出现固定失效的可能性� 安玉章 蒋电明关键词:骨质疏松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全飞秒激光近视矫正术中切削比与全眼像差及角膜生物力学 效应 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全飞秒激光近视矫正术中切削比与全眼像差及角膜生物力学 效应 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行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的患者87例148只眼的临床资料。激光治疗能量110~150 nJ,光学 区6.5 mm,角膜帽直径7.5 mm、厚度120μm。根据术中切削比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患者28例48只眼,切削比<0.16;B组患者30例52只眼,切削比0.16~0.21;C组29例48只眼,切削比>0.21。比较三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全眼像差和角膜生物力学 参数。分析切削比与全眼像差及角膜生物力学 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1个月,三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增加;球镜度数、柱镜度数较术前降低(P<0.05)。三组术前、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三组全眼总像差(total aberrations,TA)、总低阶像差(total low order aberrations,tLOAs)、离焦、散光、角膜滞后量、角膜阻力因子、校正角膜滞后量、校正角膜阻力因子较术前减小,总高阶像差(total high order aberrations,tHOAs)、球差、彗差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1个月,B组与C组的tHOAs、球差高于A组,同时C组高于B组(P<0.05);B组与C组的校正角膜滞后量、校正角膜阻力因子低于A组,同时C组低于B组(P<0.05)。结论SMILE术中切削比会影响术后全眼像差及角膜生物力学 ,切削比与SMILE术后tHOAs、球差呈正相关,与校正角膜滞后量、校正角膜阻力因子呈负相关。 李忠政 张历浊 金蕊关键词:角膜生物力学 基于“经筋和衡”思想探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LDH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核心肌群生物力学 效应 的影响 目的:腰椎动/静力学 力失衡是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发病的重要病理环节,契合中医“经筋失衡”描述。本研究以LDH为观察对象,以“经筋和衡”为指导,观察张力平衡针法治疗LDH的临床疗效及核心肌群相关力学 因素的改变,探讨协调... 罗容关键词:生物力学效应 临床疗效 单髁置换股骨假体不同放置位置的生物力学 效应 被引量:5 2022年 背景:单髁置换手术的高翻修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翻修原因多为假体松动、聚乙烯磨损和健侧间室关节炎进展等术后并发症,而上述并发症与假体对位不良引起的关节内应力异常密切相关。目的:研究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过程中股骨假体不同内外翻角度对聚乙烯上表面、外侧间室软骨表面及胫骨假体下松质骨表面应力大小和分布的影响。方法:利用放射学 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获得膝关节和单髁假体的数字化影像,通过mimics、Ansys workbench等软件建立正常膝关节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Ansys workbench软件中模拟单髁置换手术,将假体进行适当定位,并改变股骨假体位置,建立股骨假体内、外翻0°,3°,6°,9°,12°共9种工况,观察各工况中聚乙烯上表面、外侧间室软骨表面及胫骨假体下松质骨表面应力大小和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与结论:(1)在膝关节伸直位静态载荷下,聚乙烯上表面的应力随假体内外翻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外翻时的增幅更大;聚乙烯上表面的应力分布在内翻时向内移,在外翻时向外移;(2)外侧间室软骨表面的应力在内翻时增大、外翻时减小;(3)胫骨假体下松质骨表面的应力集中在沟槽中,内外翻时应力均增大,外翻时的增幅更大;(4)从内翻到外翻的过程中载荷逐渐向内侧间室转移;(5)各结构中聚乙烯上表面的应力最大,其中股骨假体内、外翻≥6°的应力值显著高于标准位置(内、外翻0°)。 马鹏程 张思平 孙荣鑫 柴浩 姜侃关键词:单髁置换 生物力学 应力 有限元分析 理筋类核心手法生物力学 效应 研究进展 2022年 理筋类手法可以活血化瘀、解痉止痛、舒筋活络、滑利关节、调和气血、散寒除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其中?法、按揉法和弹拨法为核心类手法。文章基于生物力学 角度,从运动学 、动力学 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对三种手法进行理论探讨与力学 分析。理筋类手法是指作用于肌肉的推拿手法,在消除病变肌肉痉挛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维持腰椎正常力学 平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既可单独应用,亦可在整骨手法前应用,能有效减少疼痛、骨折等副损伤,增强治疗效果。其中以?法、按揉法和弹拨法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属于理筋类核心手法。目前,国内多位学 者利用现代检测设备对这三种手法从生物力学 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运动学 、动力学 及作用机制三方面,以推动手法量化、规范化发展,以及探讨该方面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教学 。现将研究综述如下。 吕晓彤 王艳国关键词:按揉法 弹拨法 颈椎前路单节段减压融合与减压融合联合钢板内固定对相邻节段生物力学 效应 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单节段减压融合与减压融合联合钢板内固定对相邻节段生物力学 的效应 。方法根据1例正常成人的颈椎CT构建C3-C7有限元模型,验证模型有效性。在此模型基础上,分别以C4/5或C5/6为融合部位,构建颈前路单纯减压融合与减压融合联合钢板的术后模型。以无损模型和术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约束C7椎体的下表面,于C3椎体的上表面施加73.6 N的轴向力和1 N·m的力矩,比较融合部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以及纤维环和髓核应力的差异。结果与C4/5单纯融合模型相比,C4/5联合钢板模型上级节段活动度和应力均增大,其中活动度最大增幅为5.44%,纤维环与髓核应力的最大增幅为8.10%;而下级节段活动度和应力降低,其中活动度最大降幅为17.29%,纤维环与髓核应力的最大降幅分别为21.96%和15.67%。与C5/6单纯融合模型相比,C5/6联合钢板模型上级节段活动度和应力主要表现为增长,其中活动度最大增幅为4.64%,纤维环和髓核的最大应力增幅分别为7.16%和6.84%;而下级节段C6/7活动度和应力主要表现为降低,其中活动度最大降幅为7.85%,纤维环和髓核应力的最大降幅分别为12.52%和6.74%。结论相比于单纯融合模型,联合钢板模型上级水平的活动度和应力增加,而下级水平的活动度和应力降低。联合钢板可能会促进融合部位上级水平椎间盘的退变,减缓下级水平因融合造成的应力增加。 李宝强 于泽 徐志浩 董乐乐关键词:减压融合术 有限元分析 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力学 效应 机制 被引量:15 2022年 推拿可以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腿疼痛症状和腰椎功能。本文结合以往研究成果,总结了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力学 机制。其生物力学 作用机制体现在推拿手法增加了腰椎稳定性,松解了腰脊神经根与周围组织间的粘连,改善了神经根与突出物的位置关系,以及解除了可能合并的滑膜嵌顿等。该结论为临床应用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理论依据,为开发和设计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推拿手法与推拿技术提供思路。 雷龙鸣 覃书颖 陈广辉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推拿手法 生物力学
相关作者
罗建 作品数:166 被引量:434 H指数:10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推拿 腰椎间盘突出症 推拿治疗 踩跷法 颈椎病 师宜健 作品数:74 被引量:186 H指数:7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 研究主题:生肌液 皮肤修复 成纤维细胞 皮肤缺损 生物力学 李秀兰 作品数:209 被引量:403 H指数:10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 研究主题:生肌液 毛囊干细胞 感染创面 纤维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邢晖 作品数:5 被引量:2 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 研究主题:骨折 生物力学效应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有限元分析 骨改建 齐玮 作品数:114 被引量:334 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重建前交叉韧带 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