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系统评价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或开发新模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CINAHL、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10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并采用预测模型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prediction model risk of bias assessment tool,PROBAST)分析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和适用性。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4篇关于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1篇血液透析患者临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2篇关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共5篇文献将血清白蛋白水平、导管留滞时间和合并糖尿病都纳为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预测因素,3篇文献将患者的年龄当做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预测因子,置管部位和手卫生预测因素在2篇预测模型中被纳为预测因子。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范围为0.734~0.889。7篇文献中共有4个模型进行了Hosmer-Lemeshow校准度分析,模型的呈现形式也大多采用风险评分公式。所有研究适用性较好,但存在方法学缺陷(如缺失数据处理不当、未采用恰当方法选择变量、未提及盲法等)导致较高的偏倚风险。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性能较好,但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未来应选择已有模型进行深入广泛的验证或开展大样本、多人群的前瞻性研究以开发预测性能优良、使用简便的预测模型。
目的 观察集束化护理在预防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以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72例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集束化护理,分析2组患者相关性血流感染事件发生情况,并对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置管部位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展开对比。结果 观察组相关性血流感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CRBSI)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置管位置多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的置管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集束化护理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实施临床干预,有利于更加合理地选择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部位,有效改善相关性血流感染事件发生情况,缩短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可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康复效果。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低出生体重儿中给予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为NICU开展PICC置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长沙市某三甲医院NICU住院并行PICC置管的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以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为病例组,未发生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9例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总置管时长为3,466天,感染的发生率为每千导管日5.48例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1000 g(OR=0.266,95%CI:0.084~0.842)及置管日龄≤7 d(OR=0.193,95%CI:0.057~0.653)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出生体重、置管日龄两者联合,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41,约登指数为0.369,较单独更能有效地对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行预测。结论:对于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出生体重<1000 g的超低级出生体重儿以及置管日龄≤7天的早产儿,应该提高警惕,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