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1篇“ 知识史“的相关文章
- 为什么是知识史?——《什么是知识史》与文学知识研究的反思
- 2024年
- 彼得·伯克的《什么是知识史》凸显了知识史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身份,对于国内文学研究领域的知识研究而言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异质性。后者起源于时代转折和文化碰撞,具有高度的知识社会学色彩和低度的知识社会学理论需求这两大特点。如今,这种理论的缺失已经成为问题,知识史研究有可能成为反思这一问题的入口。
- 姚孟泽
- 关键词:知识史知识社会学
- 《人种》:三重维度下的人文语义关怀——从知识史、概念史与观念史出发
- 2024年
- 非常荣幸参加“全球本土化概念史”这一重要学术命题的对话,会上听了方维规、黄兴涛、李恭忠等多位教授的高见,我受益良多。他们都是对概念史研究有素的学者,通过对孙江教授《人种:西方人种概念的建构、传布与解构》(以下简称《人种》)((1))一书的阐释将概念史的本土化研究向前推进。我将结合近期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研院同仁关注的人文语义学命题,从知识史、概念史与观念史三重维度出发,谈谈《人种》触动的思考以及引发的种种可能性。
- 张宝明
- 关键词:概念史观念史全球本土化知识史三重维度
- 知识史的兴起与针灸学的加入
- 2024年
- 知识史正在兴起,其避免了科学史、学术史的精英化倾向,更关注微观的社会情境与人群,同时受到科技哲学对于知识反思的影响。同时,传统的医史研究也在走出人物传记与文献整理的单一范式,向个体生命体验和知识生成与演变的多重道路上发展,从而与知识史相遇。针灸学向来重视人文传统,也自觉地进入知识史研究的领域,而且针灸学知识的非线性、精英与民间双重色彩、默会性与实践性、地方性知识的特征、强烈的可传播性等特点,都令其成为知识史研究的重要方向。
- 张树剑
- 关键词:知识史知识特征针灸学
- 知识史视野下黄芪性-效-用-忌的古今源流考证
- 2024年
- 目的黄芪是现代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补虚药,古今认识存在差异变化,为进一步去伪存真,甄别优劣,发掘其本来的长处,兹从药性、功效、应用和用药宜忌再做考辨。方法借助文献挖掘技术对历代本草及现代相关文献进行溯源,系统整理黄芪药性、功效、主治和用药宜忌的文献记载情况。结果黄芪味“甘或微甘”,多为“微温或温”性,主入脾肺三焦及肾经。文献中有47条功效、83条主治,主要可归为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3个方面,用于治疗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表虚自汗及痈疽久败疮,且均属衰弱性病证。但黄芪还有“补诸虚、益元气、退虚热、治风病、逐五脏间恶血、止血、止痛、补血、调经”等特殊功效,被广泛用于“小儿百病、虚喘、肾虚耳聋、癥瘕、肌热、消渴、骨蒸、中风发热、肠风、大风癞疾、妇人子脏风邪气、流产崩滞”等诸多病证,亟待进一步研究验证。黄芪的用药宜忌主要包括配伍宜忌5条和证候禁忌17条,值得甄别借鉴。结论古代本草所载黄芪临床效用非常广泛,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以益于大健康背景下的中医药全周期干预,故从传统本草学和现代中药学结合的视角,对其性-效-用-忌进行挖掘、考订、整理和再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 谢伟沈小勇王硕王玉琳李成文周鹏史丽萍
- 关键词:药性用药宜忌知识史
- 作为文人知识史、情趣史的“杂品”——兼论明人闲趣与《四库全书总目》的杂品批评
- 2024年
- 杂品是《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新设立的六子类之一,是一种复合型的著作类别与知识类别,其源起于宋,流行于明。作为文人士大夫对日常生活“艺术处理”与“诗意化”后的文本记录,杂品的演变既是文人知识史的演变,也是文人情趣史的演变。知识史的杂品在历史演变中不断积累扩张,从私人生活记录逐步发展为文人群体间的一种公共知识,并在明代演化为明人生活风尚趣味的标识。以此而论,杂品独具文化价值却在历史上并未受到应有重视。《四库全书总目》对明杂品的批评秉承着“重实用、轻闲趣”的价值取向,这一取向既反映了明清不同社会思潮的碰撞,也揭示了明人趣味对杂品这一知识类别的浸染,赋予其有别于其他时代的风格特征。
- 秦怡梵何宗美
-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
- 打破学科界限的知识史——评介彼得·伯克《什么是知识史》被引量:1
- 2024年
- 知识史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正在形成。彼得·伯克作为其中最权威的先行者,既置身其中又超然思考,为之回溯历史,绘制蓝图。溯源其理论基础,在各学科的具体语境下体悟知识史的思考路径,正可深化对知识纵深与整体的认知。
- 路雅鑫
- 关键词:知识史伯克史学理论
- “阴阳”与“四行”交汇:一项关于明清之际风的知识史的研究
- 2024年
- 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风的自然知识,士人常以阴、阳气术语来阐释风的形成。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的“四元行说”。从“阳迫阴成风”到“燥热气成风”,部分士人在西学影响下对风的阐释与传统之间出现一定的裂痕。士人对风原理的讨论具有进步意义,并尽可能远离了神秘主义的占风术。但不论是“阴阳”还是“四行”,都属于前近代知识范式。相比于同时期法国科学先驱笛卡尔对风的研究,中国士人的风知识大部分仍根植于旧有学说和汲取传入之西学,并没有显示太多以新方法获取新知识的兴趣。
- 刘洪君
- 关键词:明清之际知识史
- 先秦两汉的口头和书写现象及其知识史意义
- 2024年
- 先秦两汉是口头传统和书写传统并存且此消彼长的时期。口传是先秦时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记录口述的听写是常见的知识传播现象。此后在不断地集结和润饰过程中,口传知识的原始面貌越来越模糊,而书写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到了汉代,战国时搜集整理口传知识的活动被作者主观撰述的行为所取代。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著作,开辟了新的书写传统和文献习惯。至此,口头隐居于书写大盛的幕布之后,虽未曾缺席但也不再是知识生产的核心了。口头传统和书写传统一度并存的历史不应被忽视。而发掘前者逐渐被后者取代的过程,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早期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更是极有意义。
- 曲柄睿
- 关键词:口头知识生产《史记》
- 知识史视野下的清代温补之风
- 2024年
- 温补是金元明医学精英发明和提倡的一种理论,进入清代,经过文化精英的宣传、身体观的区域化和阶层化、医界的普遍推崇及其背后的市场需求,演变为江南等地区盛行的温补之风。温补之风不仅造成了诸多医疗事故,也限制了社会对新兴温病学说的接受。医学精英在严厉批评温补之风的同时,进一步思考寒凉和温补两种治法的关系,指出温补学说是宋元以来医学精英对寒凉学说补偏救弊的结果,寒凉和温补两种治法并行不悖,不可偏执一方,须辨证论治。可见,医学的发展,不仅是医学理论的嬗变,社会文化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 张田生
- 关键词:清代知识史温补社会观念
- 华夏元图像的知识史考察——以龙凤图像为中心
- 2024年
- 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龙、凤图像具有深刻的元图像内涵,具有自我指涉和自我言说性。从二者生成的知识史分析,龙凤之“象”与“像”之间存在着符号互构性,“像”衍生于“象”,又反释“象”,其二元互生的模式呈现了中华文化符号的社会建构性与深层文化逻辑,体现出中华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互构交融的逻辑内核。
- 牛乐覃壮航
- 关键词:知识史图像学造物
相关作者
- 叶隽

- 作品数:202被引量:277H指数:8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思想史 文学史 学术史 德国文学 冯至
- 葛兆光

- 作品数:107被引量:1,094H指数:1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 研究主题:思想史 道教 文化 中国文化 文化史
- 曲柄睿

- 作品数:36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研究主题:列传 《后汉书》 编纂 政治文化 先秦
- 周学敏

- 作品数:3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 研究主题:天学 思想史 知识史 文化交流 传统文化
- 辛旭

- 作品数:6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儿童 文艺复兴 切斯 社会史视角 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