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591篇“ 社会伦理“的相关文章
- “人的解放”从潜能到现实: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社会伦理考察
- 2025年
-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国民经济学进行哲学批判,其本质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人的生存境况的批判,共产主义是对未来社会中“人应当如何生活”的探索,更是对完善的存在何以可能的追问。对国民经济学的哲学批判在《手稿》中表现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黑格尔通过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将西方传统中自然与人工的二元区分消除,从而以异化的方式揭示了人的本质在劳动中具有自我生成的特征。马克思批判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这一理论贡献,并构想了“劳动解放”作为对市民社会歪曲劳动辩证法的纠正,劳动解放为“我应当做什么”提供的形式性回答与为“我应当成就什么”提供的内容性回应,使得“人”获得了伦理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复归,从而敞开了自身的开放性论域,并最终为“人的解放”提供了坚实基础。
- 吴允通李梦晨
- 关键词:辩证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社会伦理
- 时间叙事中的社会伦理——对《解忧杂货店》的一个社会学分析
- 2024年
- 东野圭吾时间叙事中的浪矢杂货店如同一台时间机器,它的运转对于亲历者而言,涉及两大议题:过去和现在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其中社会伦理意涵尤为凸显,即过去可以帮助现在,他人可以帮助自己,因为各种人物关系之间产生了“力”一样的作用,而“力”是可以流动的。一个相关主题是无关他人构成自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时间叙事的首要目的就是明晰不同时空中的人际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重生”和“救赎”是社会伦理的两个意涵。“重生”即便包含“死”,其意义却是“生”。在东野圭吾的叙事中,“重生”甚至比“生”更加绚烂,它的更深一层意义是“救赎”,归根结底是自我的救赎;而“救赎”意味着一种“活”。借助社会的维度,即便人的生命长度未必能够增加,但厚度却可以得到加强。
- 刘亚秋
- 关键词:社会伦理救赎
- 职业伦理、社会伦理、全球伦理与技术伦理——百年新闻伦理研究的不同视域及其超越
- 2024年
- 新闻伦理研究已经百年,本文以学术史视角,呈现百年新闻伦理研究的四个视域,即职业伦理、社会伦理、全球伦理与技术伦理。通过挖掘不同研究视域的源起、对象、内容以及价值立场,揭示百年新闻伦理研究实现的理论超越。全球学者正在努力超越西方学术界对于新闻伦理研究的主导,未来的新闻伦理研究需要世界各地学者立足本土、平等对话,实现文明互鉴。
- 李秀云李韩旭
- 关键词:新闻伦理社群主义
- 杜威式的道德社会学:描述性的文化史还是批判性的社会伦理学?
- 2024年
- 当代的道德社会学是一种不包含任何规范伦理学的描述伦理学。本文基于约翰·杜威、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与保罗·利科的道德哲学,并与斯特凡·巴格尔的近期作品对话,提出一项更具雄心的批判性社会伦理学纲领,不仅涉及品性与共同善,也关乎异化和压迫。
- 菲利普·S.戈尔斯基许松影(译)李钧鹏(译)
- 关键词:麦金太尔利科社会伦理学
- 中西个体情感与社会伦理的生成差异
- 2024年
- 从个体存在的形式出发演绎社会秩序的形态,是中西社会理论共同关注的议题。个体的情感本能或能力,既是讨论人是何种存在的重要维度,也是理解普遍性社会伦理生成逻辑的重要切入点。有相当多儒家思想的研究者,把“情”看作儒学人性论的一部分。
- 秦鹏飞
- 关键词:个体情感社会伦理儒家思想社会秩序生成逻辑中西
- 从“真理”之“真”到“真诚”之“真”——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判断的一种回归
- 2024年
- “真诚”作为中国传统伦理范型的精神内核,贯穿在从道家到“四书”的道德体系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个人和社会的“诚”的伦理价值判断体系。一定程度上这与近代以来西方传播到中国的追求“真理”的社会价值体系产生了冲突,造成了“真诚”价值判断在竞争型社会和现代性下的矛盾形式。当代社会伦理与职业伦理中,传统范型的“真诚”处事原则在市场经济面前遭遇形变,使得个人信念不断屈从于“后单位组织”的市场逻辑。当代中国正处在传统的自我意识与现代性的社会意识变革的新伦理场域之中。尝试建立一种从“真理”之“真”到“真诚”之“真”的社会伦理价值判断回归,诉诸中国传统的个人实体精神架构,融合家庭式的民族伦理精神内核,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伦理与组织伦理的良性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 韩磊
- 关键词:社会伦理职业伦理现代文明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2024年
- 在纷繁芜杂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风险议题中,社会伦理风险理应成为焦点所在。所谓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概言之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在社会层面构成的伦理风险,亦即人类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对社会系统良序运行可能造成的潜在危机。
- 李韬周瑞春
-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伦理风险社会层面
- 基因工程的社会伦理划界何以可能?——以“基因编辑”为例
- 2024年
- 基因工程的社会伦理划界何以可能?这是以康德哲学式的发问对该现象的发生、原因、条件和可能性所持有的一种哲学反思视角。“基因编辑”技术出现后,人们对此争论不休,焦点多集中于技术本身的安全性、社会伦理的道德观、未来发展的正义感等方面:安全性涉及整个人类的基因池,道德观涉及“神造人”到“人造人”的颠覆式转变,正义感包括技术是普惠了人人还是危及了人人。观点有技术优先原则与伦理优先原则之争;态度呈完全接受和完全排斥两个极端。技术使用边界的社会模糊性,导致了人们对基因编辑的担忧。借助对科学研究的真假、善恶之辨,认识它的“事实性”和“价值性”,及“是”和“应当”两个方面,以此掌握基因工程技术在发展中应秉持的伦理界限。基因技术的“亟待破围”展现了“人想要扮演上帝角色”的欲望,导致基因工程伦理划界面临技术、伦理之难。在划界方案中,应秉持准确判断、合理预设、策略尝试,未来应着重考虑基因工程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和谐,使二者形成协同互促的发展关系。无论是基因工程还是社会伦理应始终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最高发展准则。
- 邵朋飞
- 关键词:基因工程社会伦理
- “情”与“善”:焦循诠释《周易》的社会伦理关切
- 2024年
- 焦循对《周易》中的“旁通情”“迁善改过”“保合太和”等概念的内涵作了深入的考察。他认为“旁通”并不是所谓的“六爻发挥”,而是指一索、二索、三索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卦爻之间阴阳爻位置换的三种定式。“旁通情”即为“人情之旁通”,而“人情之旁通”则分别包括“格物”“絜矩”“忠恕”等三个层面的社会伦理关切。“迁善改过”,并不完全是人们常说的改正过失或错误,而是说通过道德自律来体现自身的修养境界,其哲学基础虽然貌似孟子的性善论,但是其底色则是汲取了告子的人性理论。“保合太和”,则是提倡一个统一和谐、人人皆以真情相与的和谐社会,从而演绎焦循关于社会的治乱兴衰、圣人匡时济世的经世之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拓展了《周易》社会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内容和范式。
- 陈居渊
- 关键词:焦循周易社会伦理
- 《不止不休》:社会伦理视域下的疾病叙事
- 2024年
- 疾病在电影作品中逐渐超越单纯的生理性症状,开始朝向社会症候、文化内涵和伦理表征等多维层面蔓延扩展,形成了多种意义解读。电影《不止不休》对乙肝病患群体的现实境况与精神困境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描绘,对疾病背后的隐喻和围困进行了人文表达,通过温暖的情感力量完成对伦理与美德的询唤,引导社会大众在疾病叙事视野下对社会议题进行伦理性审思。
- 江妍袁智忠
- 关键词:社会伦理疾病叙事
相关作者
- 袁智忠

- 作品数:168被引量:300H指数:10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 研究主题:电影 伦理 中国电影 伦理学 影片
- 高兆明

- 作品数:151被引量:1,505H指数:20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道德 黑格尔 分配正义 道德价值 《法哲学原理》
- 李志松

- 作品数:18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
- 研究主题:毛泽东 社会伦理 正义 社会 孔子研究
- 段伟文

- 作品数:89被引量:953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人工智能 大数据 伦理 社会 智能化
- 康健

- 作品数:15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
- 研究主题:社会伦理 个人主义 存在论 共同体主义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