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99 篇“ 稻作技术 “的相关文章
基于农户技术 采纳行为的碳减排政策仿真研究:以低碳稻作 技术 补贴为例 在我国持续推进“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农业减排工作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而其中水稻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占了较大比重。水稻生产过程中低效率的化肥施用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 刘驭棋关键词:基于主体建模 明代中后期山东的稻作 技术 与稻米南销 2023年 明代中后期,山东的稻作 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小清河流域与大运河沿岸,中部的鲁中地区与沂沭河、潍河流域以及东部的沿海滩涂区。该地水、旱稻皆有一定的种植比例,除原有稻作 区外,新增水稻种植区大多是在南方技术 的帮助下开垦与种莳的,旱稻技术 则是在当地发展起来的,且在滨海斥卤地种植技术 上有所突破。北人不习食稻,多将其投入粮食市场,而彼时江南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缺乏稻米,商人在往来山东沿海地区贩运大豆等农产品之时,将该地所产稻米一并带入江南市场。故而在余象斗编纂给商人使用的日用类书中,山东沿海的胶州与日照被列入全国性稻米市场的最北端之二。 杜新豪关键词:旱稻 水利灌溉 海运 膜下滴灌稻作 技术 在桓仁优质米产区的应用 2022年 桓仁县引进水稻直播技术 和膜下滴灌技术 开展小规模试验研究。阐述桓仁县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介绍膜下滴灌栽培技术 的应用、特点和实施要点,提出水稻膜下滴灌可满足旱田漫岗地水稻全生育期需水要求,解决丘陵漫岗地水稻种植及其机械化播种问题,为桓仁县乃至本溪市水稻优质高效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 支撑。 刘仁广关键词:水稻 膜下滴灌 直播 水稻生产碳中和现状及低碳稻作 技术 策略 被引量:53 2021年 稻田固碳减排,是国家实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绿色生产,本文在界定水稻生产碳源、碳汇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中下游省(市)区域碳排放及碳中和现状,解析了不同稻作 模式的碳排放特征,评估了不同农艺措施对稻田固碳减排的影响及潜力,提出并构建了“增汇、减排、降耗、循环”的低碳稻作 体系。基于文献统计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省(市)区域的碳中和水平为-1.52~1.75 Mt C-eq;区域内稻作 模式的碳中和水平为-401~2673 kg C-eq/(hm^(2)·a);总体而言,免耕、秸秆还田、氮肥减施、间歇灌溉及稻田种养等农艺措施均可实现碳盈余,表明通过合理农艺措施、优化布局稻作 模式,能够提高水稻生产碳中和水平。 陈松文 刘天奇 曹凑贵 凌霖 王斌关键词:农艺措施 黑龙江省2010-2019年水稻生产碳中和概况及低碳稻作 技术 对策分析 被引量:4 2021年 稻田固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 措施。为推动我国寒地水稻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本文在了解我国寒地稻田系统2010-2019年碳排放及碳中和概况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寒地稻田系统固碳减排的对策,包括选用氮素利用率高的水稻品种、适宜的水分管理模式、综合考虑有机肥和氮肥的施用种类及比例、翻耕和旋耕每年交替的轮耕制度等。并提出今后寒地稻田固碳减排应重点考虑加强寒地稻田温室气体产生、排放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强化寒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准确估算,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寒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董文军 张俊 唐傲 刘猷红 徐英哲 王文龙 来永才 王玉杰关键词:水稻生产 温室气体排放 近世日本传统暖地稻作 技术 研究:兼与清代中国的比较 被引量:1 2021年 近世日本的传统暖地稻作 技术 (1)是为应对暖地气候条件及土壤环境而诞生的一种特色水稻栽培方法。其中,"稀播疏植"核心技术 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暖地气候所带来的秧苗徒长、过繁茂化等问题;合理排灌、高肥栽培、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 的应用有效确保了稻田的水肥供给和虫害防治的效果;而暗渠排水、干鰯肥田、鲸鱼油防虫等措施则极具日本地方特色。从技术 的实施效果来看,传统暖地稻作 技术 实现了水稻的稳定高产和瘦田增收,对于当代农业生产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借鉴意义。通过与同时期清代中国的比较发现,日中两国在水稻用种、插秧规格、稻田灌溉等方面的做法较为相似,即两国都主张通过"稀播疏植,精细管理"的方式来发展稻作 生产。基于比较结论和种种史实,我们推测日本这一技术 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应是受到清代中国的影响。 叶磊我国水稻品种更新与稻作 技术 改进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20 2021年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稻田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CH4)的最大排放源之一,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领域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不同水稻品种和稻作 技术 的产量与碳排放差异显著,因此,掌握品种更新与技术 改进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可以为高产低碳稻作 技术 创新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系统分析了1960s—2010s,我国水稻品种和稻作 技术 的演变特征及其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影响。总体而言,我国近50年来在品种不断更新和稻作 技术 显著改进及农用化学品大量投入下,水稻单产提高了37.0%,尽管单位面积碳排放增加12.2%,但是单位产量碳排放下降了18.1%,是一个增产减排的协同发展历程。基于情景分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条件下,综合水稻品种、灌溉方式、化肥减量以及稻作 系统调整,以2010s为基线,我国2030s稻田温室气体总排放将下降17.0%以上,其中稻作 技术 改进和化学品增效减量的减排潜力最大。本研究可以为我国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提供重要参考。 张卫建 张艺 邓艾兴 张俊关键词: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 甲烷 氧化亚氮 碳排放 古代日本传统稻作 技术 研究:兼与中国方面的比较 被引量:2 2020年 古代日本传统稻作 相比中国方面具有发展周期长、精细化水平高、环境适应性强、注重生态保护等特点。就其技术 内容而言,历史上选育种技术 的进步极大丰富了日本的水稻品种,同时也为日本特有的"换种种植"提供了可能;育秧移栽技术 的发展实现了播种量与插秧密度由密到疏的转变,人们对于水稻秧龄已能进行合理调控,并且建立起了能够充分适应暖地与寒地、山地与平原等不同地域环境的技术 体系;其肥料技术 、田间管理技术 以及收获加工技术 与古代中国相比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仍不乏日本古人对相关技术 的改良与创新,其深海鱼肥施用、暗渠排水技术 、寒地水温调控、鲸鱼油防治虫害、多样化中耕方法等措施极具日本地方特色。实践证明,日本的传统稻作 技术 是富有成效的,其基于"稀播、长育、疏植、少本栽插"等核心理念构建起来的传统稻作 技术 对于发展现代有机农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借鉴意义。 叶磊我国稻作 技术 转型与发展 分析了我国稻作 技术 创新及其对水稻生产发展的贡献,当前水稻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情况及其对稻作 技术 创新的需求。我国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及稻作 技术 进步推进了水稻生产能力的提升和产量的提高。当前,水稻生产受到了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成本... 朱德峰 张玉屏 陈惠哲 向镜 张义凯 王亚梁关键词:水稻 机械化 栽培技术 文献传递 我国稻作 技术 转型与发展 被引量:16 2019年 分析了我国稻作 技术 创新及其对水稻生产发展的贡献,当前水稻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情况及其对稻作 技术 创新的需求。我国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及稻作 技术 进步推进了水稻生产能力的提升和产量的提高。当前,水稻生产受到了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成本、稻谷价格、生产效益等因素的制约,消费者需求优质安全稻米,社会各界要求水稻绿色生产。为实现水稻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需加强优质高产、肥水高效利用、机械化与信息化、气候变化影响与灾害防控、新型稻作 制度等栽培技术 的研究和创新。 朱德峰 张玉屏 陈惠哲 向镜 张义凯 王亚梁关键词:水稻 机械化 栽培技术
相关作者
张玉屏 作品数:308 被引量:2,546 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水稻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稻 杂交稻 机插 超级稻 育秧盘 朱德峰 作品数:558 被引量:4,072 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稻 秧苗 育秧盘 育秧 机插 李明生 作品数:47 被引量:77 H指数:5 供职机构:长春市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水稻新品种 选育 稻作技术 稻种资源 陈惠哲 作品数:348 被引量:2,748 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水稻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稻 机插 育秧 育秧盘 杂交稻 向镜 作品数:201 被引量:933 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水稻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稻 育秧 机插 育秧盘 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