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96篇“ 空肠造瘘术“的相关文章
- ERAS模式在Ivor-Lewis联合空肠造瘘术在下段食管癌中应用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 分析ERAS模式在Ivor-Lewis联合空肠造瘘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17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Ivor-Lewis联合空肠造瘘术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58,常规模式)与ERAS组(n=59,ERAS模式)。比较两组术中与术后指标、应激指标、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 ERAS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P<0.05)。术后,两组应激指标CRP、TNF-α及IL-6水平均较术前增高,ERAS组应激指标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两组EORTCQLQ-C30量表躯体、情绪、角色、认知、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较术前增高,且ERAS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ERAS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25%,常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6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空肠造瘘术联合Ivor-Lewis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中采用ERAS模式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其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 刘超韩志锋王志宁陈亮
- 关键词:中下段食管癌空肠造瘘术
- 上消化道严重腐蚀伤后完成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一例
- 2023年
-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PEG/J)是应对上消化道狭窄并梗阻时的一种有效的肠内营养管饲途径,该项手术具备安全、简便、效佳、经济等优势。强酸的摄入会使上消化道狭窄,胃腔挛缩变形,胃的位置发生偏移,给PEG/J操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该文报道1例63岁女性,因误服强酸致上消化道严重狭窄、胃移位后艰难完成PEG/J,成功行肠内营养,以供临床医生借鉴参考。
- 周洋刘碧璇何雅军文运王腾燕舒建昌
- 关键词:上消化道狭窄幽门梗阻
- 改良穿刺式空肠造瘘术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 2022年
- 目的探讨经横结肠系膜穿刺式空肠造瘘术应用于食管癌切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胸外科食管癌切除的患者14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3例。研究组在术中采用经横结肠系膜的改良穿刺式空肠造瘘术;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方式行穿刺式空肠造瘘术。两组均在术后24 h内开始饲入糖盐水或生理盐水,术后第1天开始予肠内营养乳剂持续饲入并逐步增加到生理需要量,然后维持至经口进食。所有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至少半年以了解有无迟发性肠梗阻、腹腔感染等导管相关并发症。对比两组在置管时间、营养管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营养指标变化、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所有的病例均顺利完成空肠营养管置入术,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13.6个月。研究组平均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6±5.5)min vs.(26.3±9.4)min,P<0.05]。两组自动脱管、堵管、腹腔感染、穿刺部位感染、渗血、渗漏发生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手术期营养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研究组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36%vs.9.58%,P<0.05);而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肺部感染、乳糜胸、脓胸、伤口愈合不良或感染、术后30 d内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横结肠系膜的改良穿刺式空肠造瘘术应用于食管癌手术患者中安全有效,相比传统的置管方式操作时间缩短,且能减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 张伟清黄金龙林栋梁许振东
- 关键词:空肠造瘘术营养管营养支持肠梗阻食管癌食管切除
- 评估经皮内镜引导下胃造瘘和胃空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
- 2022年
- 分析临床进行胃造瘘、胃空肠造瘘术时,用经皮内镜引导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需用手术治疗的42例患者,分组方式,按随机数字表法,组别,控制在2组。其中,21例,做参照组,用经皮内镜引导下胃造瘘术治疗,其余21例,做观察组,用经皮内镜引导下胃造瘘+胃空肠造瘘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平均时间和饲管平均留置时间长于参照组,平均出血量少于参照组;观察组的一次手术成功率和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有数据差异(P0.05)。结论 经皮内镜引导下,进行胃造瘘+胃空肠造瘘术,能提高营养支持效果,减轻胃肠道负担,值得使用。
- 杨廷旭
- 关键词:内镜胃造瘘
- 空肠造瘘术分别联合Ivor-Lewis术与McKeown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短期效果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空肠造瘘术分别联合Ivor-Lewis术与McKeown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Ivor-Lewis组(IL组,72例)与McKeown组(MK组,55例)。IL组行空肠造瘘术联合Ivor-Lewis术,MK组行空肠造瘘术联合McKeown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IL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MK组,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长于MK组,住院费用高于M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点效应可显著影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而手术方式、时点以及手术方式交互效应均不会影响TNF-α、IL-6、IL-8水平。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肠造瘘术联合Ivor-Lewis术与空肠造瘘术联合McKeown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短期效果相当,但空肠造瘘术联合Ivor-Lewis术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短,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
- 徐琛蒋莉陶夏李俊叶静沈文军
- 关键词:空肠造瘘术中下段食管癌短期疗效
- 空肠造瘘术联合Ivor-Lewis或McKeown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效果评价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探究空肠造瘘术联合Ivor-Lewis术或McKeown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上海市胸科医院收治的127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9例、女38例,年龄(62.82±8.65)岁。按微创术式将患者分为Ivor-Lewis组(IL组,72例)与McKeown组(MK组,55例)。IL组行空肠造瘘术联合Ivor-Lewis术进行治疗,MK组行空肠造瘘术联合McKeown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床旁电阻抗成像(EIT)参数、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情况。结果 IL组患者手术时间[(262.65±49.78)min vs.(303.04±60.13)min]、术后进食时间[(10.54±2.22)d vs.(11.47±2.49)d]及术后住院时间[(14.78±2.47)d vs.(15.72±2.36)d]均显著短于MK组(P<0.05);IL组患者术中失血量[(156.13±52.43)mL vs.(158.87±48.47)mL]、淋巴结清扫数目[(29.47±8.88)个vs.(30.17±9.80)个]少于M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F时点=520.543、272.379、147.688,均P<0.05);而手术方式以及时点和手术方式交互效应均不会影响TNF-α、IL-6、IL-8水平(P>0.05)。两组间术后1 d、3 d、5 d、7 d的EIT影像数据呼气末肺阻抗差值(△EE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K组相比,IL组患者喉返神经损伤、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吻合口瘘、胃壁坏死及残端瘘、二次开胸及腹止血、肠梗阻发生率均低于M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组患者6个月内复发率较MK组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3%vs. 9.09%,P>0.05)。结论空肠造瘘术联合Ivor-Lewis术或McKeown术对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疗效相当。
- 徐琛陶夏蒋莉李俊
- 关键词:中下段食管癌疗效
-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5
- 2021年
-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PEG/J)因操作简便易行、并发症少、耐受性佳,目前成为长期管饲肠内营养的首选方式,其临床应用也逐步增多。文章就PEG/J的临床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综述,总结了PEG/J在神经系统、头颈部肿瘤、消化系统和重症监护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为防止患者营养状况持续恶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尽早积极治疗。
- 张娟娟汪志明
- 关键词: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
- 谭氏引流管固定法在一例空肠造瘘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0年
- 在普通外科的临床工作中,我们面对各种消化道瘘的引流管,常需要考虑如何固定避免其脱落。瘘口旁就近缝扎皮肤,使用丝线固定引流管,还是采用蝶形胶布缠绕引流管固定,或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可能大家都尝试过,总之对于消化道瘘的引流管固定是一件棘手的事情。笔者之前介绍了一种谭氏引流管固定法[1-2],不仅廉价,而且固定效果确切。近期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对1例永久空肠造瘘的患者采用该方法仅固定空肠营养管1次,4个月不脱落。现报道如下。
- 谭凯臧莉周帅王赟杜锡林
- 关键词:空肠造瘘术
- 经皮内镜下胃或空肠造瘘术治疗肠道功能衰竭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20年
- 肠道功能衰竭(intestinal failure,IF)的概念1986年首次被研究者提出来,Okada、雷鑫明等分别将肠功能衰竭分为两型及三型[1-2]。IF主要病理机制为肠实质或功能损害后导致消化、吸收或黏膜屏障功能产生障碍[3-4]。其临床表现为麻痹性肠梗阻,腹部胀气,肠鸣音减弱或消失。IF发生后导致肠道吸收功能丧失,防御功能破坏,内环境紊乱,肠道细菌移位,发生肠源性感染,加重机体功能损害,甚至影响预后。近年研究发现,对IF患者提供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不仅能满足患者的机体需求,还能有助于病情恢复[5]。
- 庄永卫张剑美郭城楠朱雅碧叶淑芳陈军贤
- 关键词:肠内营养
- 胃镜引导经皮穿刺胃/空肠造瘘术辅助治疗不全梗阻型胃癌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研究胃镜引导经皮穿刺胃/空肠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jejunostomy,PEG/J)辅助治疗不全梗阻型胃癌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9年10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三医院及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进展期不全梗阻型胃癌患者7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25例(保守治疗)和观察组47例(经PEG/J辅助治疗),采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定患者营养及体力状态。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变化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营养不良逐渐加重而出现衰竭,梗阻症状缓解率为0%;观察组患者给予经PEG/J肠内营养,约4周后患者营养状况改善,可耐受化疗,两组BMI及ECOG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梗阻症状完全缓解41例(89.36%),其中36例后期行根治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死亡20例(生存期5~20个月),观察组患者死亡26例(生存期11~60个月),两组死亡患者生存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EG/J可有效改善不能经胃肠摄取营养的患者肠内营养,尤其对于因营养不良而不可耐受化疗的不全梗阻型胃癌患者。
- 刘鸿章张刚
- 关键词:胃镜引导经皮穿刺胃癌不全梗阻
相关作者
- 张练

- 作品数:43被引量:229H指数:8
- 供职机构:洛阳市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胆总管结石 外科治疗 胰腺炎
- 蒋莉

- 作品数:28被引量:12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市胸科医院
- 研究主题:重症监护病房 满意度 食管癌 护理 体外膜肺氧合
- 陈晓斌

- 作品数:35被引量:157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神经导航 神经内镜 高血压性 手术 内镜
- 宁瑞花

- 作品数:28被引量:97H指数:6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护理 内镜 胃镜 经皮内镜 溃疡性结肠炎
- 符世萍

- 作品数:2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洛阳市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空肠造瘘术 完全腹腔镜 三孔法 腹腔镜检查 空肠造口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