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83篇“ 突触传递“的相关文章
用于增强突触传递的SCO-spondin衍生多肽
本发明涉及衍生自SCO‑spondin的多肽,其用于增加或增强基础兴奋性突触传递,特别是谷氨酸能神经传递。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所述多肽用于在包括精神障碍;药物成瘾;病毒感染(例如冠状病毒,例如SARS CoV2)相关的神...
S·B·A·勒玛查恩特Y·戈德弗瑞恩M·C·索里奥克斯
2-AG对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外周传入突触传递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2-花生四烯酸甘油(2-AG)如何影响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外周传入所诱发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DR-EPSP)。方法:本研究使用8~14 d新生SD大鼠,制备400~500μm厚的脊髓横切片,通过脊髓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2-AG对电刺激同侧背根诱发iDR-EPSP的影响。结果:在11个MN灌流5μmol/L 2-AG 15 min,观察到伴随膜电阻增大的去极化反应(P<0.01)。在15个MN灌流5μmol/L 2-AG 15 min,观察到iDR-EPSP幅度和曲线下面积均减小(n=15,P<0.01)。在9个MN累积灌流1、5和25μmol/L 2-AG各15 min均可诱导去极化反应,浓度依赖性减小iDR-EPSP的幅度(P<0.01)和曲线下面积(P<0.05)。对17个灌流25μmol/L 2-AG 15 min的MN使用表观受体动力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5μmol/L的2-AG可降低iDR-EPSP的表观最大反应(V_(max))和表观解离速率常数(K_(2))(P<0.05),但表观结合速率常数(K_(1))与表观平衡解离常数(K T)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AG对离体脊髓MN外周传入兴奋性突触传递呈现浓度依赖性抑制效应。
周方云汪萌芽
关键词: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太赫兹辐射调控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动力学特征提取方法
2024年
突触后电位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该信号的动力学分析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但目前传统的分析方法中多采用手工提取动力学特征值,分析数据量有限。针对此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动力学特征提取方法。在该方法中,采用低通滤波器提取有效数据,降低了数据计算量和复杂性;采用中值滤波算法去除了信号中随机噪声、刺激伪迹,并校正基线漂移,利用曲线拟合提取了突触后电位信号波形斜率特征值,实现突触后电位信号变化趋势的可视化。该特征提取方法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一般在5%左右,幅度特征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一般在3%左右。同时取95%的置信区间,降低波形的测量误差,使得有效数据正检率指标高达98%。结果表明该特征提取方法可提取信号中的有效数据,并能保证特征值提取的精度,减小了人工提取存在的误差。通过神经元响应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提出了太赫兹调控神经元突触传递的猜想。
马少卿龚士香路承彪李小俚李英伟
关键词:太赫兹突触传递突触后电位特征提取
母婴分离应激导致青少年期大鼠抑郁并改变海马兴奋性突触传递
2024年
目的明确母婴分离(MS)应激及GABAA受体α6亚单位(Gabra6)抑制剂对海马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将新生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S组,MS乳鼠与母鼠定期分离,建立母婴分离大鼠模型;新环境进食抑制、强迫游泳以及糖水偏爱实验检测青少年期大鼠抑郁行为;全细胞脑片膜片钳方法检测对照及大鼠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结果青少年期MS大鼠在新环境中进食潜伏期(P<0.01)以及强迫游泳漂浮不动时间均延长(P<0.01),Gabra6拮抗剂呋塞米可显著增强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中记录到的eEPSC(P<0.001),呋塞米对慢性MS应激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eEPSC的增强作用较弱(P<0.05)。结论MS应激可作用于海马Gabra6,改变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并导致大鼠抑郁,在此基础上研究作用于GABA受体的药物有望成为抑郁症治疗的新策略。
韦红巧邱然王芳林楚臻莫景筌陈业俊杨林杰
关键词:母婴分离海马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铅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介导电流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
2024年
目的研究铅(Pb^(2+))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介导电流(I_(GABA))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分离出生0 d的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培养7~14 d用膜片钳系统记录神经元GABA激活的I_(GABA),检测不同浓度Pb^(2+)(1,5,10,50和100μmol·L^(-1))(Y管给药,作用时间20 s)对GABA(100μmol·L^(-1))激活I_(GABA)的影响,并检测Pb^(2+)50μmol·L^(-1)(Y管给药,作用时间20 s)对不同浓度GABA(1,10,50,100,500和1000μmol·L^(-1))激活I_(GABA)的影响。②取15~19 d日龄雄性SD大鼠大脑制作厚度为350μm的脑片样本,记录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和注入电流诱导的动作电位(AP),检测Pb^(2+)10μmol·L^(-1)(灌流速度2 mL·min^(-1))处理前和处理5 min后sIPSC和mIPSC振幅和频率及AP频率。结果①在10,50和100μmol·L^(-1)浓度时,随浓度升高,Pb^(2+)抑制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的作用增强,IC_(50)值为(68±20)μmol·L^(-1)。②Pb^(2+)50μmol·L^(-1)抑制GABA最大激活电流(P<0.01),升高GABA的EC50值,由无Pb^(2+)组的(20±6)μmol·L^(-1)增加到(87±39)μmol·L^(-1),表明Pb^(2+)可能以非竞争性机制抑制I_(GABA)。③脑片实验中,与处理前比较,Pb^(2+)10μmol·L^(-1)处理5 min后可逆地抑制神经元sIPSC的频率(P<0.01)而未影响其振幅,而mIPSC的频率和振幅均未受到影响。此外,Pb^(2+)10μmol·L^(-1)抑制AP的频率(P<0.01),降低神经元的整体兴奋性。结论Pb^(2+)对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b^(2+)可能通过抑制皮质神经元的AP抑制sIPSC的频率;提示Pb^(2+)对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的抑制以及对脑片神经元sIPSC频率的抑制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反映了Pb^(2+)中毒机制的复杂性。
高文良张红袁谊郭蕊刘兴阳邓显华孙灏
关键词:神经元
CGRP对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选取8~12日龄的新生SD大鼠制备离体脊髓横切片,运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进行MN生物电记录,在同侧腹外侧索(iVLF)和同侧背根(iDR)施加电刺激(单脉冲,0.1~0.2 ms,0.1 Hz,10~100 V)以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即iVLF-EPSP和iDR-EPSP。给予CGRP灌流,观察其对脊髓MN突触传递的影响。结果:①在7个稳定记录的MN,诱导出iVLF-EPSP并灌流1μmol/L CGRP 15 min,在其中的5个MN上观察到iVLF-EPSP的时程被缩短(P<0.05)。②在5个稳定记录的MN,诱导出iDR-EPSP并灌流1μmol/L CGRP 15 min,在其中的3个MN上观察到iDR-EPSP的曲线下面积被抑制(P<0.05)、上升时间被缩短(P<0.01)。③在2个稳定记录的MN中,诱导出iDR-EPSP并灌流1、5μmol/L CGRP各15 min,观察到iDR-EPSP幅度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6%、36%。结论:CGRP对部分脊髓MN的下行激活和外周传入突触传递可能存在抑制作用。
杜幼梅周方云汪萌芽
关键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运动神经元突触传递脊髓
运动对抑郁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突触传递的作用
2024年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小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突触传递功能的变化并探讨运动对其影响。方法48只7周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区组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运动组、氟西汀组,每组12只。采用CUMS方法制备抑郁动物模型,造模连续21 d。造模期间,运动组小鼠每天给予滚筒运动训练,氟西汀组小鼠在造模期间每日给予氟西汀腹腔注射(10 mg/kg),其余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小鼠抑郁样行为,采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焦虑样行为;采用全细胞记录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IPSC)及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E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采用SPSS 23.0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4组小鼠旷场中央区探索时间、活动总距离及糖水偏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5,18.41,28.81,均P<0.01),模型组小鼠旷场中央区探索时间[(47.81±3.51)s]、活动总距离[(19.63±1.24)m]及糖水偏好率[(55.63±9.11)%]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运动组小鼠旷场中央区探索时间[(59.87±3.25)s]、活动总距离[(23.18±1.24)m]及糖水偏好率[(69.03±8.22)%]均高于模型组(均P<0.05),糖水偏好率低于对照组及氟西汀组(均P<0.01)。4组小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与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70,56.97,均P<0.01),模型组小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运动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且高于对照组(均P<0.01)。(2)4组�
夏玉平朱传安马增明陈进东
关键词:海马颗粒细胞突触传递全细胞记录小鼠
模拟突触传递机制演示教具的设计和使用
2024年
利用简单易得的材料进行改造,为学生提供基本模型部件,学生通过部件的选择、构建、移动自主演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机制”,实现学生思维可视化、抽象过程直观化、教具使用灵活化。在互评修正中完善对抽象过程的认识,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黄婷婷虞驰
关键词:突触
腺苷对大鼠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
2023年
目的:观察腺苷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突触传递,特别是脊髓内在通路和下行激活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SD大鼠(8~14 d)制备脊髓横切片,应用离体脊髓MN细胞内记录技术,记录电刺激(单脉冲,波宽0.1~0.3 ms,10次/分钟,15~100 V)同侧腹外侧索(iVLF)和同侧中央管周围区(iPCC)在MN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即iVLF-EPSP和iPCC-EPSP,灌流50μmol/L腺苷,观察其对脊髓MN iVLF-EPSP和iPCC-EPSP的影响。结果:①在10个稳定记录的MN,灌流50μmol/L腺苷15 min,使MN去极化(P<0.01)并伴随膜电阻增大(P<0.05),AP幅度减小(P<0.01)。②在5个记录到自发放电的MN,灌流50μmol/L腺苷15 min,降低MN的自发放电频率(P<0.01)。③在8个MN,灌流50μmol/L腺苷15 min,可观察到iVLF-EPSP和iPCC-EPSP的幅度、曲线下面积均减小(P<0.05)。表观受体动力学分析显示iVLF-EPSP和iPCC-EPSP的表观结合速率常数K 1、表观解离速率常数K 2和表观平衡解离常数K T均无明显改变(P>0.05)。④在6个MN记录到iVLF电刺激诱发的iVLF-EPSP,给予10、50、250μmol/L腺苷各累积灌流15 min,可观察到浓度依赖性减小iVLF-EPSP的幅度(P<0.01);在5个MN记录到iPCC电刺激诱发的iPCC-EPSP,给予10、50、250μmol/L腺苷各累积灌流15 min,可观察到浓度依赖性减小iPCC-EPSP的幅度(P<0.01)。结论:腺苷可以浓度依赖性通过抑制脊髓内在调控通路和下行激活通路向MN的突触传递而调控脊髓运动控制的输出。
刘静汪萌芽
关键词:腺苷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模拟混合突触传递的任意连续时间感知模型及训练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混合突触传递的任意连续时间感知模型及训练方法,包括突触前神经元哈密顿演化、连续时间神经网络以及任务适应网络。突触前神经元哈密顿演化通过哈密顿神经网络生成隐性哈密顿量,根据哈密顿正则方程来表示神经元信息...
钱夔潘昱辰徐浩朱晟宇李嵩爽李正岩

相关作者

汪萌芽
作品数:267被引量:446H指数:9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
研究主题:运动神经元 脊髓 离体脊髓 突触传递 脊髓运动神经元
区英琦
作品数:28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海马CA 突触传递 峰值电势 突触 长时程增强
许世彤
作品数:37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海马 海马CA 长时程增强 突触传递 记忆
徐林
作品数:54被引量:29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CA1区 大鼠海马 突触传递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长时程抑制
马如纯
作品数:27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交感神经节 5-羟色胺 突触传递 肠系膜下神经节 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