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1篇“ 精神荒原“的相关文章
“我死后会下雨”-互文视角下《野草在歌唱》中的水意象和精神荒原
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英国文坛的常青树”。2007年,她以88岁高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自此,莱辛及其作品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使她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作品《野草在歌唱》。《野草在歌唱》(19...
吴佳楠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水意象精神荒原互文
意义世界——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于精神荒原上的探索
2020年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通过象征展现了一副现代西方世界的“荒原”图景,诗中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犹疑不决,最终理想破灭。然而,通过联想《圣经》中的典故,普鲁弗洛克将自己同先知约翰和乞丐拉撒路做对比,探索生活的意义,从而试图构建一个内涵丰富的意义世界。
李申
关键词:荒原普鲁弗洛克
消费主义视阈下《蛾烟》中的精神荒原主题解读
文坛后起之秀莫欣·哈米德(1975-)是当代著名巴基斯坦裔英国作家。他的作品多关注当代社会现实问题,体现了哈米德深厚的人文关怀。其首部作品《蛾烟》(2000)一经出版便使哈米德声名大噪,并一举赢得了读者界与文学界的一致好...
魏逸亭
关键词:英国小说精神荒原消费主义
文献传递
《都柏林人》诗性政治与精神荒原症候——《都柏林人》的圣杯追寻被引量:3
2019年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1941)是现代主义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1914)作为乔伊斯创作的早期作品,继承了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现实主义写法的同时,融入了现代主义特色。圣杯追寻最早见于中世纪法国作家克雷蒂安(Chrétiende Troyes,约1140—1190)的骑士传奇《帕西法尔》,象征对宗教信仰与生命的追寻。
高红梅
关键词:《都柏林人》詹姆斯·乔伊斯骑士传奇精神荒原现代主义文学圣杯
“物化人”:消费主义视角下解读《蛾烟》中的精神荒原被引量:2
2019年
《蛾烟》是著名巴基斯坦裔英籍作家莫欣·哈米德的出世作,该作品以主人公达鲁的个人悲剧为主线,向读者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拉合尔人民颓废混乱的生活状态。本文基于消费主义视角,对消费社会中物化现象下人物的精神荒原进行解读,旨在呼吁现代人注重精神世界,避免在现代消费社会成为麻木不仁的"物化人"。
魏逸亭
关键词:消费主义
精神荒原中的希望——论《华氏451度》中的记忆书写
2018年
美国当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布雷德伯里的代表作《华氏451度》虽然投射的是未来世界,但对于过去的记忆却是构成该文本的重要元素。本文以记忆研究为切入点,对《华氏451度》进行解读,指出在文本中过去的美好记忆与现实的精神荒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被扭曲、遗忘的记忆则是现实中真相被扭曲、真情被遗忘的明证。在这精神荒原中,人们唯一的希望就是重拾过去的记忆尤其是书本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走出精神荒原
周晶
关键词:记忆书写精神荒原
精神荒原上的脚印——王十月《收脚印的人》的反思与救赎
2018年
《收脚印的人》从民间传说"收脚印"出发,王十月回顾打工岁月的亲身经验,叩问自身灵魂,为隐匿的底层现实作证,用现实、魔幻、对话的"脚印"为当下底层打工者描绘在精神荒原上通往反思与救赎之地的引路脚印。
林桃梅
关键词:精神荒原
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精神荒原被引量:1
2017年
《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也是高度象征的一部小说,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体现了人们精神文化与信仰的缺失,以及人们对未来的困惑与迷茫。这种虚无主义思想,体现了迷惘的一代的文学特征。本文主要从海明威小说的主题、文体、语言技巧等角度,分析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人物的虚无主义思想和他们的精神世界。通过探索"精神荒原"及其象征意义,进而联系到转型中的当今社会,从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给当今社会的人们带来启迪与思考。
程开玮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精神荒原
精神荒原与回归意识:《弃儿弗朗索瓦》中的地理因素
2017年
《弃儿弗朗索瓦》中的三个重要地点科尔穆磨坊、希隆镇和济贫院贯穿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它们作为独特的地理意象的同时也包含深刻的文学意蕴:揭示主要人物被压抑的自我意识逐步复苏的过程,使失落的个体存在的价值得以回归;探究在作家理想化行文方式的掩盖下,处于时代转折点的人们精神荒原,即新旧交替时期的惶惑和对于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三个地点构成文本空间的三个参数,展现了地理叙事的意义:形成人物流浪气质的成长空间,呈现作家对于人物命运的关切、探寻其精神出路的渴望。但文本中为田园诗意所消解的人物命运危机应当被予以重视。
刘洁
关键词:乔治·桑文学地理学精神荒原
现代人的精神荒原--《猜火车》中精神失衡的思考
2017年
英国作家欧文·威尔士(Irvine Welsh)的小说《猜火车》以"谁的青春不血流成河,献给堕落的中国年轻人!"这一意旨被介绍到中国来,这部创作于1993年的伟大作品正迎合了中国60年代以后出生一代人的审美品位与心理要求。在看似轻松、打发时间的"猜火车"游戏中,作者用真实而巧妙的笔法记述了苏格兰年轻一代青年人的空虚与灵魂失落。在同名改编电影《猜火车》上映后引起轰动,被誉为英国电影史上罕见的佳作。文章将对电影中折射出的青年一代的灵魂阵痛、精神失衡的现状及其深层原因进行翔实的论述。
刘昉昉
关键词:英国电影

相关作者

李碧艳
作品数:23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英美文学 《所罗门之歌》 黑人 英美文学作品 黑人文化传统
虞颖
作品数:16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工业文明 后现代主义 雷蒙德·卡佛 小说 心灵家园
曹蓉蓉
作品数:14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了不起的盖茨比》 工业文明 心灵家园 精神荒原 乡村
孙媛
作品数:12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
研究主题:黑人母亲 《宠儿》 《最蓝的眼睛》 主体性 文化殖民主义
马军校
作品数:23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英美文学 翻译 《所罗门之歌》 心灵世界 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