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3篇“ 胆总管下端“的相关文章
-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效果分析
- 2023年
- 目的 探析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钬激光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河池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0例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道镜治疗,观察组联合钬激光治疗。比较两组结石清除率、血清胆汁生化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结石清除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3,P=0.012)。治疗前,两组应激指标水平、血清胆汁生化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血清胆汁生化指标水平包括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非结合胆红素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其结石清除率明显提升,患者血清胆汁生化指标水平得到改善,防止并发症发生。
- 韦仕毅韦明剑蓝海
-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钬激光
-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总管下端狭窄患者行ERCP取石术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 [目 的]通过分析胆总管结石合并胆总管下端狭窄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取石术的临床资料,评估此类患者的手术效果...
- 叶磊
- 关键词:ERCP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端狭窄并发症
- 胆总管下端神经内分泌癌伴淋巴结转移1例
- 2019年
- 患者女,4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及全身乏力1月。实验室检查:TBIL 174.15umol/L,DBIL 131.82umol/L,ALP 1091IU/L,谷氨酰转肽酶806 IU/L,总胆汁酸122.2umol/L;糖类抗原CA19-9 55.97U/ml。腹部CT:十二指肠壶腹部见一直径约1.8cm软组织结节(图1),CT值43HU,胆总管、胰管下端受压变窄,肝内外胆管、胰管明显扩张,腹膜后多发增大淋巴结。动脉期结节显著强化,CT值102HU,边缘强化高于中央,门脉期及实质期强化逐渐减退,CT值分别为81HU、70HU(图2~4)。
- 王佳红许卫卢洁
-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癌胆总管磁共振成像
- 临床超声诊断3例胆总管下端壶腹部肿瘤体会被引量:1
- 2019年
- 超声诊断胆总管下端壶腹部恶性肿瘤三例,因无痛性症状仅面黄不适就诊作B超检查,致病灶晚期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两例男性患者病灶肝转移去世,一例女性术后幸存九年余;患者个人长期的生活习性决定着生命的存在。
- 王爽
- 关键词:恶性肿瘤无痛性超声诊断
- 乳头切开刀刀弓对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一次性取出的临床价值
- 2018年
- 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位置特殊,取石困难,费时长且并发症多,风险较大,如果操作失误或处理方法不当,常会造成严重的胆胰肠结合部损伤、胆管或十二指肠出血、肝功能损伤加重等。ERCP是目前肝胆胰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手段,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不受既往胆石症术后胆管周围粘连的限制,现已在临床广泛开展。
- 钱佳萍凌鑫汤金海许利华祝建红朱虹
- 关键词:嵌顿性结石胆总管下端乳头切开肝功能损伤胆胰肠结合部十二指肠出血
- 改良胆肠襻式吻合术治疗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效果观察
- 2018年
- 目的探讨改良胆肠襻式吻合术治疗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5—2017-05间鄢陵县中心医院收治的38例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患者。对照组行Roux-en-Y胆管空肠吻合术,观察组行改良胆肠襻式吻合术,各19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随访1~2 a,比较2组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术后各发生反流性胆管炎2例(5. 26%),均未发生胆漏、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改良胆肠襻式吻合术治疗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患者术后恢复快。
- 王志伟张彦波
- 胆总管下端结石合并胆总管下端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研究胆总管下端结石合并胆总管下端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35例胆总管下端结石合并胆总管下端癌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年龄与胆石症病史数据。并选取同期入院诊治的单纯胆管下端癌患者35例为对照A组,单纯胆总管下端结石的患者35例作为对照B组。对比三组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结果:35例胆管下端癌患者均经诊断证实存在胆管结石。所有患者术前均经B超检查,明确诊断者15例,阳性率为42.86%;24例经CT检查,确诊18例,阳性率为75.00%;30例行MRCP检查,确诊11例,阳性率为36.67%;14例行ERCP检查,确诊14例,阳性率为100.00%。实验组CA-50为(142.95±46.92)U/L,CA-199为(208.80±116.64)U/L,CEA为(18.40±3.59)μg/L;对照A组CA-50为(210.44±67.59)U/L,CA-199为(611.83±389.52)U/L,CEA为(47.41±20.97)μg/L;对照B组CA-50为(15.17±3.06)U/L,CA-199为(17.33±4.15)U/L,CEA为(7.69±3.85)μg/L。三组差异显著(P〈0.05)。胆总管下端结石合并胆总管下端癌患者的年龄多为60~69岁,胆石症病史以9~13年的为多,10年以上胆石症病史的发病率高于10年以下病史者。结论:长期胆管结石病史、老年胆管结石患者,血清肿瘤因子CA-50、CA-199、CEA显著升高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胆管癌。B超的诊断阳性率较低,可结合多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共同诊断。
- 黄伟陈厚斌
- 胆道镜结合新型取石钳处理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56例
- 2016年
- 目的 :探讨胆道镜结合新型取石钳处理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胆道镜结合新型取石钳处理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中54例顺利取出结石,术后1月拔管,其中1例出现胆漏,行ERCP+EST+ENBD痊愈。2例取石失败,其中1例因结石致密嵌顿,放弃取石,留置T管,术后1月行ERCP+EST+ENBD痊愈;另1例取石时导致胆总管下端后壁穿孔,行穿孔处修补+T管+后腹膜引流术,术后1月行ERCP+EST+ENBD痊愈。结论:胆总管下端结石致密嵌顿时无法打开取石篮,应用胆道镜结合新型取石钳取石有一定的技术优势,采用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正确轻柔的手法,是避免结石残留和胆道医源性损伤的关键。
- 昝志政李毅
- 关键词:胆道镜
- 胆总管探查术中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炎症性胆管狭窄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手术治疗过程中易出现胆总管、十二指肠壁等损伤,我院在胆总管探查术中通过胆道镜直视下使用球囊导管扩张技术治疗胆总管下端狭窄来提高手术治愈率,避免胆瘘、肠瘘等并发症发生。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胆总管下段狭窄进行胆道镜下球囊导管扩张手术治疗患者3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43~72岁.
- 李剑钢杨林张文刚郭宝峰
- 关键词: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胆瘘
- 64排螺旋CT在胆总管下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检查在胆总管下端恶性梗阻病因诊断中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64排螺旋CT确诊的21例胆总管下端恶性梗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21例患者CT检查均清晰显示胆管狭窄、胆管壁增厚、胆道外肿块及肝脏、胰腺形态结构变化,诊断为胆总管下端癌9例,壶腹癌7例,胰头癌5例,与手术及病理检查诊断结果相符,定性及定位诊断率达100%。结论 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胆系重建图像清晰、准确,能准确显示胆道梗阻部位、程度、肿块与其周围血管的关系,对胆总管下段恶性梗阻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熊建国杜勇
相关作者
- 井清源

- 作品数:84被引量:302H指数:8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胰腺炎 外科手术 胆总管下端 肝再生 肝脏
- 黎介寿

- 作品数:1,875被引量:20,063H指数:68
- 供职机构:中国工程院
- 研究主题:营养支持 小肠移植 腹腔感染 肠内营养 谷氨酰胺
- 曹红勇

- 作品数:94被引量:303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腹腔镜 胃癌 疝修补术 胆结石 腹股沟
- 吴纪瑞

- 作品数:97被引量:163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 研究主题:X线诊断 介入治疗 血管造影 脾亢 肝癌
- 辛维藩

- 作品数:61被引量:119H指数:6
- 供职机构:青海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外科手术 重症胰腺炎 棘球蚴病 并发症 重症急性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