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14 C测年数据为基础,构建了龙里泥炭剖面的年代序列,通过对研究区泥炭腐殖化度与有机质的分析研究,发现两者呈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共同记录了研究区约7933~7476 a B.P.约500a间的气候变化,可划分出2个主要阶段:早期(7933~7624 a B.P.)泥炭腐殖化度最低,指示气候湿热,晚期(7624~7476 a B.P.),泥炭腐殖化度较高,指示气候温凉较干。
大兴安岭阿尔山地区位于东亚季风边缘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理想区域。在该区的红水泡泥炭地,采集了3个泥炭芯,通过测定其腐殖化度和总有机碳含量,重建大兴安岭阿尔山地区约5 ka BP的古气候演变信息,进一步阐述东北地区气候变化规律,进而预测该区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阿尔山地区红水泡泥炭地的泥炭腐殖化度高,指示气候相对温暖潮湿,泥炭腐殖化度低,指示气候相对清凉干燥;泥炭中的总有机碳含量高,指示气候相对温暖潮湿,泥炭中的总有机碳含量低,指示气候相对清凉干燥;根据泥炭记录的古气候特征,将该地区5.07~0.18 ka BP期间的古气候分为4个主要阶段,5.07~4.55 ka BP阶段为气候暖湿阶段,4.55~3.27 ka BP阶段为气候由暖湿转向凉干再转向暖湿阶段,该阶段在4.14 ka BP左右发生了一次全球较为普遍的冷事件,3.27~1.16 ka BP阶段为气候由暖湿转向凉湿后再转为凉干阶段;1.16~0.18 ka BP阶段为气候转向暖湿阶段。红水泡泥炭的腐殖化度和总有机碳含量可以指示区域古气候变化。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沼泽是中纬度亚热带地区的高山泥炭沼泽,其连续沉积的泥炭剖面蕴含了丰富的气候变化信息,对揭示我国中纬度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有着重要意义。使用碱提取溶液吸光度法对大九湖泥炭吸光度进行测定,以E4/E6比值表征腐殖化度,同时测定了泥炭的磁化率,通过AMS14C测年技术建立了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的年代序列,结合区域的其他气候代用指标,分析大九湖泥炭磁化率与腐殖化度E4/E6的古气候意义:大九湖泥炭频率磁化率值高指示气候冷干,降水量小;磁化率值偏低指示气候暖湿,降水量大。E4/E6值高,腐殖化度低,指示气候冷干;值低,腐殖化度高,指示气候暖湿。探讨大九湖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重建该区18.7 Ka BP的气候演化过程:末次冰期结束期(18.7~11.7 Ka BP)气候比较冷干,期间存在气候冷暖干湿交替波动;全新世(11.7~0 Ka BP)以来,气温开始回升,气候比较暖湿,期间也存在突发性降温事件,其中,全新世早期(11.7~9.3 Ka BP)气候冷暖干湿交替波动,总体冷湿;全新世中期(9.3~3.5 Ka BP)气候暖湿;全新世晚期(3.5~0 Ka BP)气候温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