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343篇“ 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文章
- 腔隙性脑梗死被引量:1
- 2021年
- 文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等内容进行介绍。
- 齐中华赵宏伟宁金茹刘畅
-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病因病理
- 腔隙性脑梗死被引量:7
- 2005年
-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血压预后高血压
- 腔隙性脑梗死被引量:5
- 2005年
- 马飞月
-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血管内膜病理机制
- 腔隙性脑梗死被引量:1
- 1999年
- 腔隙性脑梗死(LI)也称脑腔隙梗死、穿通支系梗死、皮质下梗死、腔隙梗死等,约占缺血性卒中的1/4。LI是指脑深部小的梗死,由脑深穿支动脉闭塞后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引起的小的圆形软化灶,最常见的部位是豆状核、丘脑、放射冠和桥脑等。过去LI只能在尸检中发...
- 高旭光
-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塞预后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预后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以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脑梗预后优劣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收集所有患者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资料,并根据血栓弹力图仪测量血小板抑制率,经随访1年记录患者新发血管事件及死亡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腔隙性脑梗死患者AR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20例患者中,预后不良34例,发生率为28.33%;两组在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吸烟、酗酒、血脂、血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年龄、平均动脉压、抗血小板药物用药依从性、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年龄、平均动脉压、抗血小板药物用药依从性、AR与预后明显相关(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AR发生的情况较为常见,年龄、平均动脉压、抗血小板药物用药依从性等因素共同影响患者预后。
- 李娜娜
-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预后
- 心绞痛、腔隙性脑梗死等症问答
- 2024年
- 肝血管瘤。郝大夫,您好!我今年59岁,在体检时发现肝血管瘤,医生建议随访观察。请问此病是否需要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是否需要治疗,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如果肝血管瘤的体积较小,没有导致患者出现不适症状,病情较为稳定,一般定期复查即可。如果肝血管瘤的体积较大,已经导致腹胀、食欲差、恶心等症状。最好及时诊治。较大的肝血管瘤还可能受到外力撞击而破裂出血,严重者会引起休克,甚至猝死。
- 关键词:肝血管瘤定期复查腔隙性脑梗死破裂出血肝脏良性肿瘤不适症状
- 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的综合护理措施
- 2024年
- 探析综合护理措施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上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入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随机划分对照组(基础护理)和观察组(综合护理),对其护理成效予以观察。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护理成效高(P<0.05)。结论 于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上实行综合护理措施更具护理成效。
- 刘霞柳
-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眩晕症综合护理
- 探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头部核磁共振影像学特点
- 2024年
-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头部核磁共振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入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这些病人均进行头部核磁共振诊断,主要涵盖核磁共振序列和磁敏感加权成像,探讨其影像学特点和对临床诊治的影响。结果 100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人中,有45例伴血管附近间隙病人,其中9例呈现间隙扩大症状;32例伴微出血,其中T2WI阳性只有12例,而有30例经磁敏感加权成像显示阳性者;50例伴脑白质疏松病人,依照法泽卡斯分级方式,1级、2级和3级分别为32例、15例和4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发病位置:70例基底核区,占比70.00%,6例丘脑,比值6.00%,15例放射冠,占比15.00%,5例小脑,占比5.00%,4例脑干,比值4.00%;其中有64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占比68%。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可伴血管附近间隙扩大、脑微出血和白质疏松等;磁敏感加权成像较常规核磁共振对伴脑微出血的诊断阳性率更高。
- 徐世林赵国平
-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磁敏感加权成像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用MR和CT检查的效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用MR和CT检查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山东颐养健康集团淄博医院就诊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MR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对比病灶检出情况。结果:MR检查准确率95.00%高于CT检查的83.00%,漏诊率3.00%低于CT检查的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的误诊率差异不显著(P> 0.05)。MR检查在额叶、丘脑、小脑三个部位的病灶检出率40.03%、7.04%、8.94%高于CT检查的22.98%、1.86%、2.48%,内囊部位病灶检出率8.06%低于CT检查的2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检查直径≤5 mm病灶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直径6~10 mm、11~15 mm、≥16 mm病灶检出率均低于CT检查(P<0.05)。结论:MR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高于CT检查,可促进病灶检出率的提高,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影像学数据。
- 吕英强
-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MRCT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 2024年
- 探讨研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接诊的5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借助回顾分析,执行CT检查的26例患者设置为CT组,执行核磁共振检查的26例患者设置为MRI组,在应用不同检查方式的条件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以及梗死灶检出情况。结果 CT组的检查时间短于MRI组,检查费用低于MRI组(p<0.05);但MRI组的梗死灶检出情况明显优于CT组(p<0.05)。结论 临床在对腔隙性脑梗死症状实施检查时,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相对于CT检查的检出情况更好,不过CT检查操作更为简单、所需费用更低,因此,临床需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再确定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
- 张曼曼
-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CT核磁共振检查
相关作者
- 张允岭

- 作品数:345被引量:2,973H指数:26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 研究主题:证候要素 轻度认知障碍 中医 脑卒中高危人群 脑白质疏松
- 张微微

- 作品数:410被引量:2,599H指数:2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研究主题:脑梗死 脑出血 急性脑梗死 脑缺血 脑梗死患者
- 郭冀珍

- 作品数:301被引量:1,182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研究主题:高血压 降压药 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人
- 龚艳春

- 作品数:86被引量:421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研究主题:高血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高血压患者 胰岛素抵抗 高血压病患者
- 王拥军

- 作品数:1,823被引量:25,155H指数:5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研究主题:卒中 缺血性卒中 脑血管病 脑卒中 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