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82篇“ 藏东“的相关文章
- 藏东山水 绝色洛隆
- 2025年
- 乘坐飞机从四川盆地越过宽阔的横断山脉,映入眼帘的是如海浪般起伏的群山,线条柔美的山丘之间散落着鳞次栉比的房屋和青稞地。这个位于昌都的秘境叫作洛隆,意为“南方的山谷”。俯瞰着洛隆朦胧的“剪影”,我的心被拨动着,决心前往探索这片藏东宝地。
- 桃桑老黄带你去旅游(图)小浪冰(图)桃桑(图)李珩(图)
- 关键词:横断山脉柔美
- 藏东-三江带新生代钾质岩浆斑岩成矿关键制约条件分析被引量:1
- 2025年
- 三江带在新生代印亚陆陆碰撞过程中形成了一条近南北向展布长度超过1500km的钾质岩浆岩带,并在北段形成了玉龙超大型斑岩成矿带,在中段、南段也形成零星分布的斑岩型矿床。本文选取三江岩浆岩带中段、南段3个新生代贫矿钾质岩体中未发生蜕晶化的岩浆锆石进行SIMS水含量和氧同位素、LA-ICP-MS微量元素及Lu-Hf同位素分析,对比玉龙带同期的钾质成矿斑岩,综合分析控制钾质岩浆大规模斑岩成矿的关键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贫矿岩体锆石ε_(Hf)(t)值为-6.00~2.70,平均-2.94,显著低于玉龙带内多个成矿斑岩体的锆石(-3.37~6.63,平均2.68),表明贫矿的岩浆源区含有更多古老地壳物质,而北段的玉龙成矿带斑岩含更多新生下地壳物质。3个贫矿岩体锆石水含量及OH-含量较高(平均(734±184)×10^(-6)和(14±4)apfu×1000),与北段玉龙带中超大型斑岩矿床的锆石水含量相似(平均(640±213)×10^(-6)和(12±5)apfu×1000),且显著高于中型斑岩矿床的锆石水含量(平均(335±181)×10^(-6)和(5.3±3)apfu×1000),表明三江带中段、南段的区域挤压应力作用相比北段的更强、贫矿岩浆储存深度更深,锆石结晶时的压力更高。贫矿岩体的锆石中未见原生流体包裹体,表明高压抑制了岩浆早期出溶流体,不利于萃取金属与成矿。我们提出富含新生下地壳物质的岩浆源区、挤压-伸展转换的构造应力背景、岩浆富水且在演化早期出溶流体是控制三江带北段新生代钾质岩浆形成大规模斑岩成矿带的重要因素;而三江带中段、南段的岩浆源区含更多古老地壳物质,处于挤压应力背景,可零星成矿,但难以形成斑岩矿床成矿带。此外,我们的研究还表明锆石水含量受结晶时岩浆水含量、岩浆储存深度与区域应力场控制,由于不同构造背景的区域应力条件不同,锆石水在不同构造背景岩浆水含量对比的应用需谨慎。
- 黄文婷黄文婷夏小平夏小平洛桑尖措杨洋朱吉涛梁华英
- 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区域地质环境与主要地质安全问题
- 2025年
- 藏东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特点,使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电资源。为保障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选线、建设和运营工作,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文献资料,详细阐述了输电走廊北线沿线区域地质环境和主要地质安全隐患,并对藏东南输电走廊进一步灾害识别与监测工作提出了合理建议。结果表明: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强震频发、地形地貌差异显著、岩土体结构损伤和劣化等独特的区域地质环境,极易诱发地质安全隐患;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雪(冰)崩、冰湖溃决和冻胀融沉等;沿线地质安全隐患的发育受控于极高陡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貌条件、升温融雪气候变化、强烈的断裂活动与频发的地震、内外动力耦合诱发的高位远程灾害链等因素;深入融合InSAR技术、光学遥感、无人机摄影测量、机载LiDAR技术和在线实地监测等软防控手段的优势,可以有效打破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灾害隐患错判、漏判、少判、智能化程度低和精准性差等困局。研究结果将为藏东南地区水电开发项目规划建设中的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也对藏东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田旭文王彦兵朱姝姚鑫李显鑫
- 关键词:地质灾害工程地质遥感技术
- 藏东南迦巴瓦构造结高硫酸盐地热水的形成机理探讨
- 2025年
- 藏东南迦巴瓦构造结广泛发育高硫酸盐地热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硫酸盐来源和形成机理缺乏研究。以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温泉水和钻孔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化学组分特征初步揭示离子来源,借助锶和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综合分析地热水硫酸盐的来源,并利用氘氧同位素探明地热水补给来源,最终查明深部热储的水岩平衡状态和热储温度,归纳总结南迦巴瓦构造结高硫酸盐地热水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地热水属于弱酸及弱碱-碱性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130~3265 mg/L,水化学类型包括HCO_(3)·SO_(4)—Ca·Na、SO_(4)—Ca及SO_(4)·HCO_(3)—Ca·Na型;(2)水化学和锶同位素结果表明片麻岩硅酸盐矿物和蒸发岩硫酸盐矿物溶解是影响水化学组分的关键,^(34)S_(SO_(4))-^(18)O_(SO_(4))同位素表明SO_(4)^(2-)存在大气降水、土壤硫酸盐、黄铁矿和石膏多源供给;(3)氢氧同位素揭示温泉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为2646~3045 m;(4)二氧化硅地热温标和硅焓模型计算得到深部热储温度为232~275℃,浅部热储温度约为180℃,冷水混入比例为74%~82%。研究揭示该区大气降水沿断裂破碎带或基岩裂隙等导水通道向深部运移,沿途溶滤土壤硫酸盐、变质岩及局部膏盐层,在深部被加热后升流,最终于近地表混入下渗冷水后出露成泉。研究初步建立了高硫酸盐地热水的成因模式,可为南迦巴瓦构造结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邓承东张云辉袁兴成张云辉吕国森王鹰
- 关键词:水岩作用补给来源热储温度
- 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影响因素
- 2025年
- [目的]探讨山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团聚体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藏东南区域尺度上的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土壤保护机制等生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藏东南海拔3500 m、海拔3900 m和海拔4300 m采集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借助干湿筛法和相关性分析(Pearson)探讨了土壤团聚体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土壤容重(BD)、可蚀性K值和分形维数D随着土层的增加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而非毛管孔隙度(NCAP)、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磷(AP)、速效氮(AN)、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和平均几何直径(GMD)则随着土层的增加呈显著下降的趋势。WSA、平均质量直径(MWD)、GMD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900 m达到峰值。分形维数D在海拔4300 m最高。在海拔3900 m VWC与团聚体稳定性呈负相关关系,而AP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在海拔4300 mm,AP,NCAP,毛管孔隙度(CAP),NH_(4)^(+)-N,TN,SOC,AN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而NCAP,NH_(4)^(+)-N,TN,SOC,AN与可蚀性K值和分形维数D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900 m达到峰值,此外,高海拔地区土壤团聚体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互作关系最紧密和最复杂,AP是影响中、高海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重要的因素。
- 郭亮娜丁慧慧李江荣
- 关键词:山地生态系统森林土壤海拔
- 藏东南某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 2025年
- 藏东南地区某滑坡前缘错动剪出,滑坡特征明显,为保障工程建设安全进行,通过现场勘察等方法探究滑坡的成因。基于室内试验确定土体参数,并在4种工况下(天然、暴雨、地震及地震+暴雨)计算滑坡的安全系数,最后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研究表明,在空间形态上滑坡分为Ⅰ滑动区和Ⅱ-1、Ⅱ-2潜在不稳定斜坡区,属于中型中层滑坡;滑坡成因包括处于不利的构造部位、集中强降雨和雨水聚集造成岩土体性能弱化、人类活动破坏坡面的完整性。4种工况下,Ⅰ滑动区(含Ⅱ-1区)安全系数分别为0.98、0.88、0.83、0.74,Ⅱ-2区分别为1.13、1.00、0.99、0.88。研究结果表明,Ⅰ滑动区已出现明显的剪出变形;Ⅱ-1区在滑动区牵引或底部卸荷等因素下,存在变形风险;Ⅱ-2区前缘边坡附近存在蠕滑变形。Ⅰ滑动区(含Ⅱ-1区)在天然、暴雨、地震等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Ⅱ-2区在天然状态下基本稳定,但在暴雨、地震等工况下表现为欠稳定或不稳定,因此该滑坡存在变形失稳的风险极高。
- 李朝辉张柯宏
- 关键词:铁路滑坡
- 藏东南砂土改良加固力学性能及干湿循环试验研究
- 2025年
- 为研究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和聚丙烯纤维对藏东南松散堆积砂土复合改良效果,在室内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及直接剪切试验,研究改良砂土效果,并确定最佳改良材料掺配比例;分析干湿循环后改良砂土在水分侵蚀下强度变化,并对其加固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VA与聚丙烯纤维掺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均有明显影响,当掺比为12%PVA+0.25%聚丙烯纤维时改良效果最优,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1716 kPa,与砂土无侧限抗压强度25.46 kPa相比,强度增长达67倍。不同纤维含量的改良试样其抗剪强度随PVA掺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经历10次干湿循环过程后,12%PVA+0.25%聚丙烯纤维试样其无侧限抗压强度约为748.66 kPa,仍有7 d强度的91.8%。同龄养护期28 d的1.47倍。聚乙烯醇溶液形成高分子膜黏附包裹砂土,聚丙烯纤维缠绕填充砂土,两者相结合提高了砂土的稳定性,有效改善了土颗粒之间的黏结强度,提高了土体的抗压强度。
- 桑鼎牛欢李超赵哲苇王培清仉文岗
- 关键词:砂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直剪试验干湿循环
- 藏东南植被碳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与生态网络构建
- 2025年
- 碳循环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循环的反馈效应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地区东南部(林芝市和昌都市)为研究区域,以相应月份和年份MOD17A2HGF GPP,MOD17A2HGF PSN_(net)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探讨时空变化格局,并结合气象数据对藏东南植被CUE进行相应系统分析,还建立一个生态网络来研究CUE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月尺度上,区域CUE随生长季变化明显,变异规律在不同植被类型中有所差异。年尺度上,CUE整体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但2019-2022年CUE波动幅度加大。藏东南CUE随温度和降水变化,且温度对CUE变化更显著,相关性较强。气温和降水对藏东南区域CUE变化趋势呈现相反的现象。藏东南地区生态节点和廊道的数量逐年减少,需要添加生态垫脚石增加生态源地,减少生态廊道提高藏东南生态系统稳定。藏东南生态源区CUE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
- 卢杰施奇韩嘉华于强
- 关键词:藏东南网络构建
- 藏东南林线过渡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 2025年
- 土壤团聚体结构对于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为探究林线过渡带这一特殊区域内乔木、灌木和草甸等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藏东南色季拉山阳坡的方枝柏林线过渡带为研究区,采用干筛法研究了急尖长苞冷杉林、方枝柏林、雪层杜鹃林和草甸4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土壤理化指标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0.25 mm的团聚体含量;草甸和灌木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始终高于乔木林,0~10 cm土层中方枝柏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10~20 cm土层中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土壤的多种理化性质共同作用于土壤团聚体的组成,进而对其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土壤pH值越低、容重越小、有机质含量越高、毛管持水量越大或孔隙度越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就越好。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高海拔山区土壤质量和结构提供了数据支撑。
- 朱思洁张波张波丁慧慧郭亮娜李江荣
- 关键词:植被类型团聚体稳定性
- 藏东南高寒森林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与固氮速率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 2025年
- 海拔在研究环境变化对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与固氮速率的影响中具有独特优势。生物固氮是山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可利用氮元素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自生固氮菌群落特征和固氮速率与海拔梯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补这一认识上的不足,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沿海拔梯度(3700—4500 m)依次采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固氮基因(nifH)的基础上,确定色季拉山固氮菌多样性及其固氮速率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色季拉山3700—4500 m海拔梯度范围内,土壤固氮菌的α⁃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P<0.05);固氮菌群落结构和土壤性质随海拔梯度发生了显著变化(P=0.001);固氮速率受海拔高度的显著影响(P<0.05);此外,固氮菌群的α多样性主要受土壤中总碳和总氮含量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因子差异主要通过影响固氮菌多样性进而影响固氮速率。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和提升西藏典型高山森林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固氮通量对环境变化响应规律的认识。
- 吉毛加张首超王瑞红王瑞红马振林杨维张新军
- 关键词:固氮菌海拔梯度
相关作者
- 藏东玉

- 作品数:1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呼吸并发症 老年患者 开胸手术 围术期
- 藏东玉

- 作品数:1被引量:15H指数:1
- 供职机构: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治疗 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 生物相容性
- 藏东静

- 作品数:1被引量:11H指数: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 中医辨证分型 缺血性中风 中风患者
- 藏东莲

- 作品数:1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
- 研究主题:脑梗塞 量效关系 利多卡因
- 藏东初

- 作品数:1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抗性诱导 抗性 真菌 玉米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