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84篇“ 血管侵犯“的相关文章
血清唾液酸预测肝内胆管癌微小血管侵犯的临床价值及其机制初探
2025年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唾液酸(SA)评估肝内胆管癌(ICC)患者微小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2月—2024年9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为ICC的91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根据MVI病理诊断将患者分为无MVI组(n=41)和MVI组(n=50)。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上述血清指标对MVI的预测价值。采用点二列相关性分析研究术前SA水平与MVI的关系。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β-半乳糖苷α2,6-唾液酸转移酶1(ST6GAL1)过表达的ICC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ST6GAL1的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ST6GAL1的基因表达情况;黑接骨木(SNA)凝集素荧光染色检测细胞α2,6-唾液酸化水平;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无MVI组比较,MVI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SA和5′-核苷酸酶(5′-NT)水平较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仅SA是MV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95%CI 1.01~1.02,P=0.023)。SA预测MV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95%CI 0.640~0.870),敏感度67.65%,特异度77.78%。SA与MVI呈正相关(r=0.443,P<0.001)。ST6GAL1过表达的ICC细胞SNA凝集素平均荧光强度增加,细胞表面α2,6-唾液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高唾液酸化的ICC细胞克隆形成数量增多(P<0.05),迁移率和迁移细胞数量增加(P<0.05)。结论血清SA是预测ICC患者MVI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唾液酸化的ICC细胞恶性程度增加。
魏娇季君詹月萍吴琳琳徐学文黄晨军方培丞肖潇徐旻高春芳
关键词:胆管肿瘤肝内胆管癌唾液酸类
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评估直肠癌术前壁外血管侵犯的价值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DCE)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MRI)评估直肠癌术前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针对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义乌市中心医院接收并治疗的72例直肠腺癌病例,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以进行回顾性探究。根据EMVI病理诊断结果分为阴性组(35例)和阳性组(3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序列、DCE及DWI-MRI检查,获得体积转移常数(Ktrans)、细胞外血管外体积分数(Ve)、反流速率常数(Kep)和标准表观扩散系数(ADC)检测。对EMVI阳性与阴性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详尽对比,并深入剖析这两类患者在MRI参数上的差异;同时,评估MRI-EMVI检测结果与病理EMVI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I参数诊断病理-EMVI阳性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理EMVI阳性组患者CEA水平高于阴性组,肿瘤浸润深度大于阴性组,环周浸润率、Ki67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阴性组,组织中低分化、T分期3~4期及N分期阳性占比均高于阴性组(均P<0.05)。病理-EMVI阳性组患者Ktrans、Kep、ADC均高于阴性组,MRI-EMVI阳性率高于阴性组(均P<0.05)。两组患者V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EMVI结果比较,MRI-EMVI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89,P<0.05),准确率为83.33%[(29+31)/72],敏感度为78.38%(29/37),特异度为88.57%(31/35)。ROC结果显示:Ktrans、Kep、ADC联合诊断病理-EMVI阳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敏感度为89.53%,特异度为85.67%,均优于各项单一诊断(均P<0.05)。结论在直肠腺癌的术前评估中,DCE与DWI-MRI技术均展现出与病理结果的高度一致性,特别是在确定EMVI阳性状态方面的诊断效能颇为显著。这两项技术不仅能揭示肿瘤的恶性侵袭程度,而且通过联合应用Ktrans、Kep及ADC定量参数,进一步提升EMVI阳性诊断的精
丁伟莉毛龙云方权
关键词:弥散加权直肠癌
3.0 T MRI动态增强+多b值DWI对直肠癌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及与血管侵犯的关联性探究
2025年
目的:评估3.0T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包括动态增强(DCE)和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鉴别其在直肠癌良恶性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成像参数与直肠癌血管侵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2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3.0T DCE-MRI和多b值DWI检查,以肠镜活检或术后组织病理检查作为确诊标准,比较DCE-MRI和多b值DWI与常规MRI在鉴别直肠癌淋巴结性质方面的诊断效能,并分析其成像参数与血管侵犯状态之间的关联。结果:在122例患者中,通过病理检查确认恶性淋巴结43例(35.25%),良性淋巴结79例(64.75%)。DCE-MRI和多b值DWI在诊断直肠癌淋巴结性质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MRI(P<0.05)。此外,血管侵犯阳性组在T分期、CEA水平、K^(trans)值和K_(ep)值方面显著高于阴性组,而ADC值则较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ADC值与血管侵犯阴性相关,而高T分期、CEA水平、K^(trans)值和K_(ep)值与血管侵犯阳性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值、K^(trans)值和K_(ep)值对预测直肠癌血管侵犯具有一定价值(AUC分别为0.791、0.848、0.874)。结论:DCE-MRI和多b值DWI在鉴别直肠癌淋巴结的良恶性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诊断效能,并且这些成像参数与血管侵犯的存在密切相关。特别是,ADC值、K^(trans)值和K_(ep)值能够有效预测直肠癌患者的血管侵犯风险,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冯涛许双燕刘洋洋宋雪曹振东
关键词:直肠癌良恶性淋巴结动态增强成像血管侵犯
肝癌微血管侵犯的术前预测研究进展
2025年
肝癌微血管侵犯(MVI)是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前能够准确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的发生,对指导后续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方法在此领域近年来进展颇多,本文总结了临床指标、传统影像学语义特征,以及新兴的影像组学3个方面在术前预测MVI的进展,以期对后续的研究提供帮助。
尹泽新杨继林李有尧吴美龙刘利平
关键词:复发
基于Meta分析构建肝癌微血管侵犯的术前预测模型
2025年
目的基于Meta分析构建肝细胞癌(肝癌)微血管侵犯(MVI)的术前预测模型。方法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肝癌MVI预测模型构建研究。筛选检索结果、提取资料,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根据结果提取合并效应量明显的危险因素及合并危险值,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赤峰市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肝癌术后患者为模型验证集,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共纳入20项队列研究,共4021例肝癌患者。Meta分析20项研究,合并效应量最终筛选出7个危险因素,分别为AFP(OR=1.38,95%CI:1.22~1.54)、GGT(OR=1.49,95%CI:1.14~1.83)、ALB(OR=0.90,95%CI:0.78~1.02)、瘤内动脉(OR=3.48,95%CI:3.12~3.85)、瘤周强化(OR=2.49,95%CI:1.94~3.04)、肿瘤直径(OR=2.93,95%CI:2.59~3.27)和肝外生性生长(OR=2.08,95%CI:1.75~2.42)。将7个危险因素分为影像特征组、实验室指标组和联合组,并赋值,构建3个预测肝癌术后早期复发模型。联合组模型AUC为0.87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3和0.875。该模型预测情况和实际情况大约一致,且有良好的临床收益。结论Meta分析筛选的肝癌MVI危险因素包括AFP、GGT、ALB、瘤内动脉、瘤周强化、肿瘤直径和肝外生长。基于Meta分析构建的MVI危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可作为MVI危险评估工具。
李鑫李乐陈金明刘蕊
关键词:META分析
能谱CT多参数定量评估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价值
2025年
目的 研究能谱CT多参数定量评估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1月到2023年6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能谱CT腹部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且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2例肝细胞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患者分为微血管侵犯阳性组(25例)和阴性组(27例)。分别测量了肝癌病灶及同层面腹主动脉动脉期、门静脉期的碘浓度和有效原子序数,计算标准化碘浓度、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以及静脉期碘摄取降低率(RICAP-VP: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IC差异比值,RICAP-VP=(ICAP-ICVP)/ICAP)。同时,测量肿瘤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40Kev、70Kev及90Kev单能量CT值,计算能谱曲线斜率。根据病理结果判断肿瘤是否存在微血管侵犯,并比较两组在各期增强扫描中的各项参数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诊断效能,并计算相应的诊断阈值。结果微血管侵犯阳性组病灶动脉期碘浓度(25.14±10.72比16.59±6.77)、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31±0.22比0.14±0.07)、动脉期有效原子序数[8.467(7.8,8.6)比6.637(6.0,8.3)]、动脉期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0.675(0.6,0.7)比0.533(0.5,0.7)]、静脉期碘摄取降低率[0.296(-0.1,0.5)比-0.253(-0.7,0.3)]均高于微血管侵犯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有效原子序数、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以及静脉期碘摄取降低率的曲线下面积较大,联合参数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动脉期有效原子序数、动脉期标准有效原子序数、静脉期碘摄取降低率以及多个参数联合诊断肝癌微血管侵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6、0.763、0.702、0.853。结论运用多参数联合分析,包括CT动脉期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和静脉期碘摄取降低率,有助于准确评估肝癌微血管侵犯情况,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史佳丽郭钰杨新梅徐媛刘建莉
关键词:肝细胞癌能谱CT术前评估
合并大血管侵犯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转化治疗的疗效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索转化治疗对合并大血管侵犯的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149例合并大血管侵犯的晚期HCC患者。所有患者接受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根据最终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分为转化治疗组(n=42)和非转化治疗组(n=107),分析转化治疗后的长期预后和不良反应。结果149例患者的中位无事件生存期为15.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尚未达到。转化治疗组和非转化治疗组的中位无事件生存期分别为19.8个月和10.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未达到和28.2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转化治疗是总生存期的保护因素(HR=0.125,95%CI 0.016~0.966),但不是无事件生存期的影响因素。转化治疗组和非转化治疗组的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6.4%和72.1%、53.4%,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1年、2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7.5%、33.8%和47.3%、31.5%,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转化治疗组和非转化治疗组患者的靶向和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6.7%(28/42)vs 72.0%(77/107),P=0.524]及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23.8%(10/42)vs 27.1%(29/107),P=0.68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转化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伴有大血管侵犯的晚期HCC患者的预后,并且不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刘建伟王葵夏勇薛辉唐明张小峰
关键词:肝肿瘤肝细胞癌预后
一种作为肝癌微血管侵犯中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疾病分子生物学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作为肝癌微血管侵犯中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所述生物标志物包括IQGAP3蛋白,其作为肝癌微血管侵犯中诊断、治疗和预后靶点的作用,还提供了检测IQGAP3表达...
李隽宋立兵唐妙铃冯榕妮林锦彬陈晓鸿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使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术前诊断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2年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收治的38例接受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分别测量术前HCC患者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及IVIM真性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分析影响HCC发生MVI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对MVI的诊断效能。结果MVI阳性组ADC和D值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值曲线下面积(AUC)、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0.741、68%、94%;ADC值曲线下面积、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0.714、50%、88%;两指标联合诊断MVI的曲线下面积0.832、特异度77%、敏感度94%。结论IVIM参数D值和DWI参数ADC值可以帮助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D值的诊断效能优于ADC值。IVIM成像可以提高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准确性。
易文中陈璨毛志群丁如杨智恒戴琴
关键词:肝细胞癌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肝细胞肝癌通过微血管侵犯转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肝细胞肝癌通过微血管侵犯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6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DWI)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微血管侵犯转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中,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于DCE-MRI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6、4.247,P<0.05);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于DWI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6.844,P<0.05);DCE-MRI与DWI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0.419,P>0.05)。DCE-MRI(AUC=0.793)、DWI(AUC=0.823)、DCE-MRI联合DWI(AUC=0.898)对肝细胞肝癌发生微血管侵犯转移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多模态磁共振可显著提高HCC患者微血管侵犯的诊断准确率,有效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通过微血管侵犯转移的风险,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重要帮助。
胡海峰王梦娇肖辉宇王余广郝利国曹颖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

相关作者

贺强
作品数:320被引量:858H指数:1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胰腺癌 胰腺肿瘤 免疫耐受
郎韧
作品数:194被引量:683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胰腺肿瘤 胰腺癌 血管侵犯
吕少诚
作品数:198被引量:703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胰腺肿瘤 肝移植术后 胰腺癌 肝门部胆管癌
任镜清
作品数:29被引量:370H指数:8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结直肠癌 结肠癌 结肠肿瘤 复发转移 预后
李立新
作品数:98被引量:345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