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133篇“ 西太平洋“的相关文章
西太平洋海域卫星测高重力数据精度分析
2025年
近年来,海域卫星测高重力数据在大地测量、海域区域构造、海域资源调查、国防安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评估最新版本卫星测高重力数据在深海区的数据精度,选择西太平洋海域不同来源、不同版本的卫星测高重力数据(SS V24.1、SS V29.1、DTU10、DTU15、GETECH),利用1∶200000船载重力数据对卫星测高重力数据开展精度评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5种卫星测高重力数据与船载重力数据高度线性相关,两者之间均存在系统差,船载重力与卫星测高重力数据之间系统差在-8.0×10^(-5)~-7.5×10^(-5)m/s^(2)之间,其中SS V29.1卫星测高重力数据精度优于其他卫星测高重力数据,标准差为1.51×10^(-5)m/s^(2)。此外,利用船载重力数据与卫星测高重力数据之间线性相关的特点,引入消除两者之间系统差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同时分析了不同来源卫星测高重力数据的噪声分布特征,采用最小曲率方法对卫星测高重力数据进行噪声压制处理,提高了卫星测高重力数据精度。研究结果表明,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能够消除系统差,且最小曲率噪声压制方法能有效地压制船载重力数据和卫星测高重力数据的动态噪声,提高数据精度。两种方法简单实用,计算精度高,可推广应用至全海域使用,并可用于类似的数据精度分析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张菲菲张菲菲张义蜜韩波韩波
关键词:西太平洋海域
冬季西太平洋TSP水溶性离子空间分布特征、来源和氮沉降
2025年
2015年12月5日至2016年1月10日,通过航次在西太平洋(WPO)采集了29个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本,分析了TSP样本中水溶性离子(Na^(+)、K^(+)、NH_(4)^(+)、Mg^(2+)、Ca^(2+)、NO_(3)^(−)、SO_(4)^(2−))的浓度.结合气团后向轨迹、化学计量学关系和主成分分析,对TSP中水溶性离子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溶性离子的总浓度顺序为:Na+>SO_(4)^(2−)>Mg^(2+)>NO_(3)−>Ca^(2+)>K^(+)>NH_(4)^(+),其中Na^(+)质量浓度为(6.76±5.92)μg·m^(−3),占总离子的52.0%;SO_(4)2−质量浓度(3.78±3.81)μg·m^(−3),占总离子浓度29.1%.SO_(4)^(2−)、NO_(3)^(−)、NH_(4)^(+)和Ca^(2+)浓度从近海到开阔大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人为排放源和地壳源对近海海气溶胶中NO_(3)−、NH_(4)+和Ca2+的影响较大.无机氮沉降通量在近海(3.47±2.44)mg·m^(−2)·d^(−1)明显高于开阔大(0.20±0.07)mg·m^(−2)·d^(−1)
王启扉倪远喆娄全胜卢阳阳邵光贺罗笠
关键词:西太平洋TSP水溶性离子源解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的热岛特征
2025年
城市热岛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城市发展与人类生活带来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常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的影响,副高控制下的区域气流下沉,地表热量难以扩散,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明显。目前,国内外有关副高与城市热岛的研究文献不多,副高对城市热岛的作用机理、昼夜差别等尚不清楚。划分了不同城市规模等级和有无副高两种条件,用城乡二分法提取乡村背景,利用MODIS卫星的地表温度数据计算了2013—2022年7月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各规模城市的热岛强度和空间热岛比例指数(UHPI),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各类影响因素,以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规模城市有无副高控制时的热岛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白天热岛分布空间差异大,强热岛显著分布在大城市中心,夜晚弱热岛分布面积广泛。副高控制时昼夜热岛强度高值分布在大城市,无副高控制昼夜热岛强度高值在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2)夜晚各规模等级城市UHPI均值高于白天,副高控制年月的夜晚UHPI均值普遍高于无副高控制年月。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昼夜UHPI值普遍高于其他规模城市,两类小城市夜晚UHPI值高于中等城市和Ⅱ型大城市。(3)地表特征对夜晚热岛的影响显著,副高控制下的主要因子为建筑指数,无副高控制则是植被指数。影响白天热岛强度的空气质量因子是臭氧和空气质量指数,夜晚热岛的影响因子则是气溶胶。昼夜热岛强度的重要影响因子为夜间灯光和人口密度这两项社会活动因子和距离副高主体远近这类气象因子。
邓洁赖格英樊奥
关键词:城市热岛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因素
气象监测视角下西太平洋台风对福建省主汛期闪电活动的影响特征分析
2025年
文章基于2015—2022年福建省闪电定位数据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1979—2020年西太平洋(包括南海)生成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采用Cressman插值法和气候统计分析法分析了西太平洋台风对福建省主汛期(5—10月)闪电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近10年主汛期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中部沿海地区,中南部和东北部地区闪电活动鲜少,地闪强中心出现在8月,10月随汛期趋于结束闪电的强中心逐渐衰退;(2)近40年西太平洋(包括南海)共生成856个台风,平均每年21个,台风活跃期为7—8月,台风间歇期为5—6月,且台风发生频率呈明显日变化特征;(3)同期雷暴日与台风频率的逐年变化趋势相一致,台风和闪电活动除了7月存在明显正相关以外,其他月份均为负相关。总体来看,台风生成时相应雷暴活动相对活跃。
吴政秋庞波徐翃
关键词:闪电活动主汛期日变化
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且稳定维持与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
2025年
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1960年以来最强的高温事件,其形成和维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异常强盛有关。利用站点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对不同变量的诊断分析,研究了高温时段WPSH异常强盛且稳定维持的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在高温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比一般高温年更强的下沉运动,扰动垂直动力加热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维持的主要因素。短波辐射通量表现为向下的异常,可通过向上的感热通量将热量由地面传输至近地层空气并促使其升温。(2)与一般高温年不同,2022年WPSH与南亚高压(SAH)重叠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利于WPSH在大陆上空维持,为此次极端高温事件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WPSH强度维持与局地负涡度的维持有关。一是扰动负涡度的垂直向下输送,二是相对涡度水平平流负异常。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WPSH的维持,自上而下的负涡度的垂直输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不同于一般高温年,WPSH在海上的主体部分的维持主要与180o附近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有关。而WPSH在大陆上的部分,其维持与菲律宾群岛附近对流活动关系密切,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负涡度的维持。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加深对WPSH变化成因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持续高温的成因提供理论支撑。
陈蔚陈蔚管兆勇王磊
关键词:极端高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江中下游
基于LSTM模型的中西太平洋鲣栖息地预测
2025年
为了解决传统栖息地预测模型中无法捕捉具有时间序列信息的环境因子对金枪鱼空间分布滞后影响的不足。采用2021—2024年金枪鱼围网渔捞日志数据,通过构建滞后天数为1、5、10、15 d的长短期记忆(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effort,CPUE)和经纬度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滞后10 d的模型精度最高,其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为0.018 7,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0.077 6,表明鲣空间分布受过去短期内环境累计效应的影响。通过对最佳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预测纬度与实际纬度之间的R2为0.97,预测经度与实际经度之间的R2为0.65,说明空间分布预测范围与实际基本吻合。为揭示鲣栖息地特征及其生态过程的动态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解,同时为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的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周成周想周成刘力文
关键词:中西太平洋
基于LeMaRns模型的热带中西太平洋中上层生态系统动态分析
2025年
【目的】热带中西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是全球主要的金枪鱼渔业作业区域。为了解长期捕捞对中西太平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拟建立基于体长结构的生态系统模型LeMaRns,以模拟分析金枪鱼渔业对常见鱼种和生态指标的影响。【方法】设计F=0(无捕捞活动)、F=Fmsy(最大可持续产量时的捕捞死亡率)、F=F_(recent)(最近几年的平均捕捞死亡率)、F=0.8F_(msy)和F=1.2Fmsy等5种捕捞策略对10个物种进行模拟捕捞,对资源状况进行10年预测。重点分析5种捕捞策略对生物量(B)、产卵群体生物量(SSB)等2个单鱼种指标以及大型鱼类指数(LFI)、平均最大长度(MML)、典型长度(TyL)、体长分位数(LQ)等4个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在无捕捞情况下(F=0),物种的生物量基本趋于平衡;在捕捞情况下,大眼金枪鱼、剑鱼、黄鳍金枪鱼、鲣和长鳍金枪鱼等金枪鱼类的生物量下降0.26%~99.75%;灰鲭鲨、平鳍旗鱼、印度枪鱼的生物量上升0.01%~12.51%;大青鲨的生物量上升36.74%,产卵群体生物量下降60%,其余物种的资源状况几乎无变化。在模拟捕捞的前6年,MML、TyL、LQ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大而增大,之后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大而减小;LFI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大未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在当前捕捞强度下,热带中西太平洋生态系统未来10年中处于可持续状态。LeMaRns模型可用于分析大范围的海生态系统,为渔业管理提供基于生态系统的分析手段。
张春月林琴琴陈作志朱江峰李秀超
关键词:渔业管理生态系统生态指标中西太平洋
不同风暴轴活动指标与东亚—西太平洋区域高影响天气的关系差异
2025年
风暴轴是中纬度地区导致强风和降水等高影响天气的重要系统,然而不同风暴轴活动指标的天气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在归纳了13个常用风暴轴活动指标(9个欧拉指标和4个拉格朗日指标)的基础上,将月降水量和近地面大风定义为高影响天气指标,利用最大相关系数和变形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风暴轴活动指标与东亚—西太平洋区域高影响天气间的关系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风暴轴活动指标,对流层中低层的欧拉风暴轴指标与高影响天气指标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拉格朗日指标与降水指标的关联性要高于其与大风指标的关联性。具体而言,700 hPa垂直速度方差指标与近地面大风的相关性最好,850 hPa相对涡度方差和涡旋动能指标与降水的相关性最好。本文通过两个评估框架确定了与东亚—西太平洋高影响天气关系最为密切的风暴轴指标,可为深入认知中纬度风暴轴活动的天气影响,以及东亚—西太平洋区域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肖娜余沛龙张立凤张潮杨明浩姜勇强
关键词:高影响天气
西太平洋流系统对海平面高度变化的响应:基于区域海模式(ROMS)试验
2025年
地质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叠加在板块运动之上,引起海岸线进退、沿海和陆架区域出露或淹没,从而影响全球大环流格局和区域海系统。本研究聚焦西太平洋对极端海平面升降的响应,使用区域海模式(ROMS)探讨末次盛冰期(LGM)情景下极端低海平面SLdrop120(海平面下降120 m)和全球大陆冰盖融化情况下极端高海平面SLrise65(海平面上升65 m)对该区域温盐格局和主要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海平面升降对该区域流系统有重要非线性影响,而对温盐格局影响主要体现在边缘海或靠近大陆边缘区域,且可以通过贯通性变化来解释这些差异。与现代海平面相比,极端低海平面导致近岸陆架海出露、台湾海峡关闭等,切断了西边界流入侵南海,导致东海的黑潮输运向外海方向移动,主轴断面流量减少。与前人考虑LGM冰期气候态的研究结果相比,此减少趋势说明LGM时期海平面降低和冰期气候驱动的效应相抵消。而高海平面则引起岸线向陆推移,渤海等近海海域面积增加、台湾海峡拓宽,使得西边界流向西拓展,对黑潮主流结构有分流作用。关于控制太平洋和印度交换的印尼贯穿流ITF,其西支路径因水深较浅而对海平面变化响应更明显。在极端低海平面情景下,卡里马塔海峡关闭、ITF的西支被切断,来自西支的淡水阻塞效应因此消失,这导致通过望加锡海峡的流量反而增加了2.31 Sv(1Sv=1×10^(6)m^(3)/s);相反,在高海平面情景下,西侧的卡里马塔海峡和望加锡海峡均变宽,同时托雷斯海峡打开,使得进入印度的流量比现在海平面情景增大。这些结果表明,西太平洋黑潮和印尼贯穿流对海岸线变迁的响应呈非线性规律,并强调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海平面变化对区域流的重要作用。
李振覃国金朱广坤李兴锐张彧瑞
美军要在西太平洋“打游击”
2024年
美军把作战环境和战争特点的变化概括为“反介入/区域拒止”挑战,认为在这种变化下美军进行正面对抗风险会很高、代价会很大,因此越来越不敢硬碰硬。美军航母编队的运用方式可能不得不改变:可能会运动至对手“反介入/区域拒止”区域的边缘,运用远程武器打击选定目标,然后在无线电静默状态下快速机动至下一个行动区域,再突然从某处冒出,快速、有力地进行打击。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上述战略调整过程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一从内陆的反恐作战转向海军远征作战,回归两栖作战老本行,充当前沿存在的支撑力量,在海上纵深防御前沿的对抗区域拒阻对手。
林治远
关键词:两栖作战西太平洋航母编队反恐作战纵深防御

相关作者

何金海
作品数:566被引量:7,364H指数:48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夏季 大气环流 降水 青藏高原 季风
张韧
作品数:320被引量:1,259H指数:18
供职机构:国防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副热带高压 风险评估 遗传算法 西太平洋副高 气候变化
陈新军
作品数:1,154被引量:2,822H指数:34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柔鱼 茎柔鱼 阿根廷滑柔鱼 鸢乌贼 渔场
李铁刚
作品数:229被引量:956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冲绳海槽 浮游有孔虫 底栖有孔虫 西菲律宾海 全新世
翦知湣
作品数:165被引量:1,046H指数:21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研究主题:浮游有孔虫 南海北部 古海洋学 晚第四纪 西太平洋暖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