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27篇“ 诺贝尔化学奖“的相关文章
诺贝尔化学奖被引量:4
2018年
介绍诺贝尔的由来、评选和颁仪式,总结了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名单。
王毓明
关键词:诺贝尔奖化学奖获奖者
诺贝尔化学奖“量子点”在石油工程领域的成功应用
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路易斯·E·布鲁斯(Louis E. Brus)和美国纳米晶体技术公司前首席...
王光玉孙耕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量子点石油工程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科学家用AI破译蛋白质结构密码
2024年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了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戴维·贝克因在蛋白质设计方面的贡献,荣获该项一半的金;另一半金则由谷歌旗下的深度思维公司创始人、英国科学家德米斯·哈萨比斯和该公司美国科学家约翰·江珀共享,以表彰他们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成就。
关宗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蛋白质结构预测公司创始人深度思维
氘的发现人——记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2024年
美国科学家哈罗德·克莱顿·尤里(1893.4.29—1981.1.5)因发现氘而获得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本文通过回顾尤里多样化的知识背景、探索氘的科研足迹以及在地球化学和行星科学的相关工作,强调了构建一个合理假设的重要性,同时提出科研人员应保持严谨求证的科研态度、不断提高自身可迁移能力与自主研究能力、重视科研合作力量并发扬科研互助精神的启示。
黄晓雪朱玥玮芮杨梦琳韦干路王春秀吴又进陈彪
人工智能:新时代化学、药学与医学研究的强大助力——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
2024年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授予美国化学家大卫·贝克(David Baker),以表彰其在计算蛋白质设计方面的贡献;另一半则共同授予英国伦敦人工智能公司谷歌DeepMind公司的戴密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和约翰·M·詹珀(John M.Jumper),以表彰其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
卢玉于书帆姜秉寅王玉记
关键词:蛋白质结构预测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计算蛋白质设计与蛋白质结构预测的新时代
2024年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David Baker,Demis Hassabis和John Jumper,表彰他们在计算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这一成就不仅突破了人类对蛋白质这一生命基本分子的理解,还在生物技术、药物开发、材料科学等领域引发了革命性变革.
郭福虎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蛋白质结构预测
诺贝尔化学奖量子点的发展历史、应用及化学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2024年
1981年,俄罗斯科学家阿列克谢·伊基莫夫发现有色玻璃会随着颗粒大小变化而产生不同的颜色,提出量子尺寸效应。1983年,美国科学家路易斯·布鲁斯首次提出胶状量子点,实现了胶体半导体量子点的控制合成,开创了量子点的研究先河。1993年,蒙吉·巴文迪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第一次在有机溶液中合成出了大小均一的量子点,加速推进了量子点的发展。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上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量子点的发现和研究领域的贡献。量子点以其出色的尺寸效应在通讯、能源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从量子点的获、发展及应用出发,对其思政元素深入挖掘,在高等学校化学教学中具有深远意义。
郑婷婷张秀云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
元素周期表“获得了第三个维度”——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量子点的发现与合成”
2024年
蒙吉·巴文迪、路易斯·布鲁斯和阿列克谢·伊基莫夫因“发现和合成量子点”而被授予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伊基莫夫和布鲁斯相互独立地发现了量子点,巴文迪彻底改变了量子点的化学生产方法,为高质量生产量子点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回顾他们的研究背景以及相关的科研历程,文章提出了促进知识迁移融合,驱动多学科交流发展;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共同谱写辉煌篇章;建立创新激励环境,耐心等待科研成果的思考与启示。
陈彪王春秀朱玥玮黄晓雪周振昌芮杨梦琳吴又进
关键词:量子点
百年前的回望与启示——192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里茨·普雷格尔的科研奇迹
2024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因创立了有机物质的微量定量分析法而获得1923年诺贝尔化学奖,在获百年之际,本文回顾了他的相关研究背景和科研历程,并概述了微量定量分析技术的诞生情况。普雷格尔的成功体现了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坚实基础、站立巨人肩膀上的继承创新、合作研究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其经历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建立新时代理想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思考。
陈彪朱玥玮黄晓雪王燕陈羽王春秀吴又进
攀登科学最高峰的第三世界科学家——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2024年
阿根廷生物化学家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因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而获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莱洛伊尔一生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还积极推动阿根廷的大学和医学教育,建立了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坎波马尔基金会。本文回顾了莱洛伊尔的科研成果、相关研究背景以及他的科研历程,分析了他能够获得成功的因素;讨论了名师对科研人员学术指导的重要作用、及时调节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情绪的积极意义以及敢于大胆跨界探索对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陈彪芮杨梦琳王春秀朱玥玮陈羽黄晓雪吴又进

相关作者

陈世华
作品数:171被引量:63H指数:4
供职机构:郧西县第一中学
研究主题:高考 解法 高考化学 中学化学 《考试大纲》
马宏佳
作品数:154被引量:600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化学教学 诺贝尔化学奖 课程 教学 STEM
吴祺
作品数:48被引量:100H指数:5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家 胰岛素 化学史 配合物
吴又进
作品数:24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研究主题:诺贝尔化学奖 分析化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傅兰雅 科学家
陈彪
作品数:109被引量:14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研究主题:竹纸 诺贝尔化学奖 科技考古 手工纸 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