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57篇“ 超急性“的相关文章
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急性脑梗死与急性脑出血的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与急性脑出血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各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58.69±5.16)岁,发病时间(2.45±1.02)h。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58.42±5.05)岁,发病时间(2.39±1.03)h。所有患者进行DWI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比较DWI和常规MRI对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的检出率和病变部位信号特征,分析DWI检查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的病变位置特征。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DWI对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为97.14%(34/35)、急性脑出血检出率为94.29%(33/35),均高于常规MRI检出率[62.86%(22/35)、65.71%(23/35)](均P<0.05);DWI和常规MRI检查急性脑梗死病变部位的信号特征主要为高信号,急性脑出血病变部位的信号特征主要为混杂信号和低信号,且DWI对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的病变部位信号特征的灵敏度均高于常规MRI检查(均P<0.05)。DWI检查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病变位置在小脑、大脑皮质的检出率分别为54.29%(19/35)、25.71%(9/35),高于急性脑出血[5.71%(2/35)、2.86%(1/35)];在脑干、基底节区的检出率分别为2.86%(1/35)、14.29%(5/35),低于急性脑出血检查[22.86%(8/35)、65.71%(23/35)](均P<0.05)。结论DWI能提升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的检出率,准确判断病变部位,评估病灶信号特征,为临床鉴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远波杨晓庆李俊丽闫松
关键词:脑梗死脑出血超急性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期脑梗死静脉溶栓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
2025年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中共纳入10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来源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选取时间为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53例,常规护理措施)和B组(53例,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将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4h、15d及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将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1个月后肢体功能进行对比,将两组患者溶栓1个月后、溶栓3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相较于溶栓前,溶栓后24h、15d、1个月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下降,且溶栓后24h、15d、1个月B组患者相较于A组下降(均P<005);相较于.溶栓前,溶栓后24h、15d、1个月两组患者简易认知功能量表(MMSEl)评分均上升,且溶栓后24h、15d、1l个月B组患者MMSE评分相较于A.组上升(均P<005);相较于溶栓前,溶栓1个月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Meyer)评分均上升,且B组患者Fu.g-Meyer评分相较于A组上升(P<005);相较于溶栓1个月后,溶栓3个月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上升,且B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相较于A组上升(P<005)。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可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王建琼吴莉丹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
用于促进急性排斥反应的癌症免疫疗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癌症的双功能治疗剂,所述双功能治疗剂包含:靶向组分,所述靶向组分靶向肿瘤相关抗原;以及酶,所述酶当通过所述靶向组分递送到肿瘤时将肿瘤表型转化为不相容的同种异体移植物或异种移植物的表型。所述酶与所述靶...
N·H·邦德W·勒康内M·郭H·刘I·洛伦茨A·G·汗
急性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炎性指标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证候要素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目的炎性级联反应是急性缺血性中风(AIS)重要的神经元二次损伤机制。从这一损伤机制入手,探索相关血清学指标、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疾病预后和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自2019年11月—2021年5月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急诊科入院的发病24 h以内的135例AIS患者,其中资料齐全并发生END的患者共29例,从剩余资料齐全的90例未发生END的患者中匹配9例,共38例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逻辑回归、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等方法,分别以是否发生END、发病首日与第3天相关证候要素是否成立及发病90 d预后情况为分组依据,探索发病24 h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血管生长因子(VEGF)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水平与END、疾病预后和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38例患者的发病时间均少于12 h,END组与非END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24 h内的血清TNF-α水平与END的发生没有关联,与发病90 d的全因死亡率呈负相关[0.1<比值比(OR)<0.3];血清TNF-α水平高于2.475μg/L时,与首发血瘀成立呈很强的负相关(OR<0.1,P<0.05)。发病24 h内的血清IL-6水平升高与发病90 d的全因死亡率呈负相关(0.110,P<0.05)。发病24 h内的血清IL-10水平升高与发病90 d的非致残结局和良好功能结局均呈很强的负相关(0.110,P<0.05);当分别高于233599.500、125141.500μg/L时,发病第3天的内风、内火的易感性是低于此界值患者人群的15.364倍和6.071倍。结论血清炎性指标作为一种简便而客观的生物学标志物,与疾病发展和中医证候之间均存在密切的联系,这有助于AIS诊断、评估和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深入理解中医证候学在AIS诊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康利高阁高颖白金月唐欢沈红波刘蕾孔令博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中风证候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血管生长因子细胞间黏附因子1
PWI-DWI评估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指导静脉溶栓的价值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磁共振灌注加权-弥散加权成像(PWI-DWI)不匹配评估时间窗急性脑梗死(ACI)缺血半暗带(IP)指导静脉溶栓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经PWI-DWI不匹配技术评估的时间窗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将其分为血管再通组(50例)和血管未通组(36例)。对比两组患者IP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以健侧作为对照计算各参数相对值rCBV、rCBF和rMTT;采用ROC分析各参数对时间窗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预测价值。结果溶栓治疗后血管未通组患者IP区域CBV、CBF、rCBV和rCBF均低于血管再通组,MTT和rMTT高于血管再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MTT(AUC=0.639)、CBV(AUC=0.689)、CBF(AUC=0.689)、rMTT(AUC=0.669)、rCBV(AUC=0.757)和rCBF(AUC=0.771)均对时间窗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联合检测(AUC=0.777)对时间窗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WI-DWI不匹配评估时间窗ACI患者IP区域能有效指导患者静脉溶栓,且相关参数对时间窗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张春海刘扬闫坤顾敦星李少轩
关键词:缺血半暗带静脉溶栓磁共振成像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2025年
分析和研究在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落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起到的效果和作用。方法 本次实验时间为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随机选择该时间段在本院实施治疗的60例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住院治疗先后顺序分为人数相同的两个小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先进入医院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后进入医院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之后对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抢救成功率及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 对比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26.67%(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的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抢救中能够有效缩短各环节用时,也能提升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应用价值较高。
陶军峰
关键词:急诊抢救
椎基底动脉闭塞急性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2025年
椎基底动脉是人体后循环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脑干、小脑和枕叶等重要结构供血,其一旦闭塞,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1]。其中椎基底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的病残率和病死率高达90%以上[2]。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1%[2-3],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闭锁综合征或昏迷[4]。
陈江林孙祥荣刘伟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障碍治疗学脑梗死
动态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4年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病时间分别为2 h以下、2~6 h,6 h以上,按照发病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A组的Q波、T波、ST波阳性改变率均高于B组和C组(P<0.05);ST段抬高型患者的阳性改变率高于非ST段抬高型患者(P<0.05)。研究发现,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应用动态心电图,其可呈现患者心电改变情况,以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准确判断,为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杨蕊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阳性率
探讨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应用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
2024年
将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运用于急性期脑梗塞患者检查中,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治疗的80例患者(均为急性期脑梗塞),采取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检查诊断方式,研究探究该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经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后,其中急性脑梗塞、急性脑梗塞患者例数分别为25例、55例,临床检出率为100.00%;常规磁共振序列T1WI、T2WI、FLAIR检出例数分别为37例、29例、45例;与磁共振相比,经弥散加权成像准确率更高(P<0.05)。急性脑梗塞表现扩散系统、健康侧表现扩散系数、相对表现扩散系数评分均高于急性脑梗塞(P<0.05)。结论 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运用于急性脑梗塞临床检查诊断过程中,能清楚直观地反应病灶组织,且准确率较高,能为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给予良好的参考依据,值得推荐。
卢远源李霆刘愈明余水莲
关键词:超急性期脑梗死
核磁共振(MRI)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观察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实施MRI与CT联合诊断方法所取得的诊断效果。方法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19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分别实施CT和MRI诊断方法,对比单一CT、单一MRI和CT联合MRI诊断方法的疾病检出情况、诊断效能及不同大小病灶检出情况。结果疾病检出阳性率CT联合MRI诊断方法高于单一CT和单一MRI诊断方法,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CT联合MRI诊断方法高于单一CT和单一MRI诊断方法,CT联合MRI诊断方法病灶检出率高于单一CT和单一MRI诊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实施MRI与CT联合诊断方法展现出来的诊断效果明显好于单一CT和单一MRI诊断方法,疾病诊断准确率高,可直观地发现患者病灶情况,为疾病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郭传良陈建萍
关键词:超急性期脑梗死MRICT诊断符合率

相关作者

赵振国
作品数:139被引量:53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静脉溶栓治疗 磁共振成像 静脉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 MRI
白青科
作品数:124被引量:454H指数:13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 MRI 脑梗死
隋海晶
作品数:144被引量:451H指数:13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静脉溶栓治疗 磁共振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 MRI 静脉溶栓
陈娟
作品数:53被引量:284H指数:13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静脉溶栓治疗 脑梗死 静脉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 MRI
陆练军
作品数:42被引量:23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治疗 出血转化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