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6 篇“ 足损伤 “的相关文章
重症足 损伤 多形式功能重建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重症足 损伤 多形式功能重建的治疗要点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43例重度结构性足 损伤 患者进行多形式的功能重建治疗,根据具体伤情制定综合修复方案,进行骨和关节连接多形式功能重建可获得运动中骨性稳定和韧性稳定,运用多种类型组织瓣,提供有效的覆盖和深层组织营养支持。结果术后43例随访1~15年,足 间稳定,血运状况良好,末次随访AOFAS评分(82.26±9.56)分,功能优良率为86.04%。结论重症足 损伤 多形式功能重建治疗选择应是骨性稳定和韧性稳定的兼顾结合,使患足 具备足 间柔性缓冲能力,获得更好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王光楠 魏永兴 李垒 金敬一 于万军 韩凤山关键词:组织瓣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前足 损伤 伴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前足 损伤 伴复合组织缺损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6例前足 损伤 伴复合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5~61岁[(31.6±12.5)岁]。合并骨折10例,跖跗关节脱位3例,骨缺损9例,肌腱损伤 5例,韧带损伤 3例,前足 复合组织缺损处理方法:软组织缺损均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面积6.0 cm ×3.5 cm〜26.5 cm × 10.0 cm;骨缺损根据创面条件分别采用Ⅰ期植骨修复或抗生素骨水泥占位膜诱导后Ⅱ期植骨修复;趾长伸肌腱损伤 采用直接缝合或肌腱转位修复;跖跗韧带损伤 Ⅰ期缝合修复。术后2周内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3,6,12个月至末次随访观察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软组织修复后足 部外形美观及供区愈合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汸时美国足 踝外科协会(A0FAS)踝-后足 评分评价足 部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5±4.6)个月]。皮瓣均成活,骨折均愈合,骨缺损得到修复。皮瓣质地良好,其中I期修薄皮瓣11例,术后3〜6个月D期修薄15例。供区愈合好,仅遗留线性瘢痕。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急诊手术探查后成活;3例皮瓣局部感染,经清创及应用敏感抗生素后痊愈。末次随访时A0FAS踝-后足 评分为54〜94分[(76.6±10.4)分],与术前11〜51分[(27.2±1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5例,良11例,可10例,优良率为62%。结论对于前足 损伤 伴复合组织缺损,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同期联合多种技术治疗骨缺损及肌腱韧带损伤 ,皮瓣外观满意,供区外形美观,足 部功能恢复满意. 李军 万值颖 戴莹 姚玲 朱跃良 卜鹏飞 郭孝菊关键词:足损伤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内固定治疗复杂中足 损伤 合并踝关节骨折的疗效 2021年 研究对复杂中足 损伤 合并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04-2020.02期间收治的80例复杂中足 损伤 合并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内固定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足 踝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经治疗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足 踝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复杂中足 损伤 合并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采用内固定方法,有利于提高疗效。恢复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崔鹏关键词:内固定 临床疗效 内固定治疗复杂中足 损伤 合并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内固定治疗复杂中足 损伤 合并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9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27例合并踝关节骨折的复杂中足 损伤 患者,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36~82岁,平均57.4岁;高处坠落伤7例,道路交通伤8例,步行损伤 2例,重物砸伤10例。遵照先固定踝关节后足 部顺序,由近到远固定跗横关节、跗中关节、跖跗关节,由内到外依次固定足 内、中、外侧柱,恢复足 踝解剖结构,术后定期随访,拍摄足 踝X线片,采用AOFAS中足 评分表及踝-后足 评分表对足 踝功能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7.3个月。根据AOFAS中足 及踝-后足 评分表,本组患者中足 评分优良率为70.37%,踝-后足 评分优良率为66.67%。4例术后切口愈合欠佳并发感染,返院予清创抗感染治疗;2例出现术后螺钉松动,返院取出松动螺钉。未出现骨不连、内植物异物反应等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对于合并踝关节骨折的复杂中足 损伤 ,了解其损伤 机制、损伤 病理及分型,采取有效内固定能获得良好解剖复位及较好的术后功能康复。 张正超 何武兵 蔡鸿儒 郭立成 林昊关键词:踝关节骨折 内固定 三种内固定器械固定中足 损伤 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评价新型镍钛记忆合金三角固定器在治疗中足 损伤 中的固定稳定性,通过比较3种内固定在中足 外侧柱移位性损伤 中对前足 足 底压力分布的影响并对其生物力学进行分析,为选择内固定提供实验参考。方法取6只成人下肢尸体冷冻标本。制成第4、5跗跖关节骨折脱位模型,对4、5跗跖关节进行记忆合金三角固定器固定,H型接骨板固定,2.0 mm克氏针固定,克氏针分别从4、5跖骨打入骰骨。经加载600 N后,通过Tekscan压力传感器,测量前足 足 底压力的变化,应用ElectroForce~?3510高精度生物材料试验系统机进行轴向压缩力学测试,分别计算刚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4、5跗跖关节分别用三角固定器、钢板、克氏针固定后,第4、5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则较骨折脱位状态有所增大,第2、3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较骨折脱位状态下都有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固定器组第4、5跖骨头下压力峰值与正常组相近。钢板固定组、记忆合金三角固定器、克氏针固定组组对外侧柱脱位固定后与正常组相比足 部总体压缩刚度值无显著差异(P>0.05),疲劳试验后克氏针固定组静态压缩刚度较疲劳试验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记忆合金三角固定器治疗跗跖关节外侧柱损伤 其恢复足 底压力的能力及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为镍钛记忆合金三角固定器内固定器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李亮 徐永清 何晓清 李川关键词:足底压力 生物力学 应用桥接固定治疗严重中足 损伤 的体会 被引量:2 2017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能量损伤 日渐增多,中足 损伤 现已成为一类常见的足 踝部损伤 ,其年发生率约为1/30 000人,占全身骨折的0.4%。中足 部解剖结构复杂,覆盖了跖骨基底、楔骨、舟骨、骰骨以及跗中关节所对应的距骨和跟骨,包含了跖跗关节、 贾少华 魏世隽关键词: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旋股外侧穿支皮瓣桥接血管移植修复复杂前足 损伤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总结旋股外侧穿支皮瓣桥接血管移植修复复杂前足 损伤 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同时存在皮肤、血管缺损的前足 复杂损伤 采用旋股外侧穿支皮瓣桥接血管移植进行修复。结果 8例前足 及9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前足 及皮瓣出现血管危象,行手术探查证实静脉危象1例、动脉危象1例,1例经手术解除危象,另1例血管危象未解除,皮瓣坏死。2例出现术后感染,其中1例前足 及皮瓣均坏死,经坏死前足 截肢、坏死皮瓣清创、VSD持续负压吸引,腓肠神经营养筋膜蒂皮瓣转移修复后创面愈合;另1例前足 坏死、皮瓣成活,经创面换药、创面新鲜后应用成活皮瓣覆盖残端创面。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6个月。成活皮瓣质地良好,修复前足 及皮瓣外形满意,前足 恢复负重行走功能。结论旋股外侧穿支皮瓣桥接血管移植修复前足 同时存在皮肤、血管缺损的复杂损伤 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胡志强 葛华平关键词: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 应用桥接固定治疗严重中足 损伤 的体会 目的探讨应用桥接钢板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严重中足 损伤 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2例严重中足 损伤 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开放性损伤 2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35.7岁。按照三柱辅助关节... 贾少华 徐红伟 张中伟 龚遂良 苗旭东关键词: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文献传递 内固定治疗复杂中足 损伤 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复杂中足 损伤 的临床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并总结治疗要点。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5年2月手术治疗19例复杂中足 损伤 患者,其中开放性损伤 5例,闭合性损伤 14例,有3例合并有跖骨、距骨或踝关节骨折,手术方式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螺钉及接骨板固定。结果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14周,平均约为12周,按美国足 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 评分标准评定,患足 功能平均82分,优6例,良8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73.7%。结论复杂中足 损伤 的手术治疗应充分了解其功能解剖和创伤病理,而足 弓负重结构重建和软组织处理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娄玉健 蔡攀 王秀会 王明辉关键词:内固定治疗 疗效 皮穿支变异的小腿内侧岛状皮瓣在前足 损伤 中的应用 2015年 目的探讨皮穿支变异的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 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方法按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常规设计,切取时发现皮穿支变异,经重新设计原皮瓣为倒水滴状皮瓣或为蝌蚪状皮瓣,使进入皮瓣的皮穿支位置合适,血管蒂转位点向内踝远端分离,无张力修复前足 。结果该组4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3年下肢功能、外观改善满意。结论术前术者对该皮瓣有充分思想准备,在皮瓣设计切取时考虑到胫后动脉皮穿支变异的可能性存在,术中可根据皮穿支进入皮瓣位置重新调整原皮瓣及血管蒂转位点,以达到顺利移植成活的目的。 马金来 王献伟关键词:前足
相关作者
俞光荣 作品数:745 被引量:6,550 H指数:41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骨折 骨折固定术 跟骨 生物力学 魏在荣 作品数:347 被引量:1,819 H指数:20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穿支 皮瓣修复 穿支皮瓣 创面修复 孙广峰 作品数:238 被引量:1,050 H指数:17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穿支 皮瓣修复 穿支皮瓣 创面修复 王玉明 作品数:133 被引量:384 H指数:13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皮瓣修复 修复外科手术 皮瓣 穿支 王达利 作品数:360 被引量:1,533 H指数:17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穿支 皮瓣修复 创面修复 穿支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