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50篇“ 轴索“的相关文章
- 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临床特点及与弥漫性轴索损伤鉴别分析
- 2025年
- 目的 分析并研究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FES)临床特点及诊断鉴别难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科(包含抢救室、重症监护室)收治的24例脑型FES和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3例;年龄14~56岁,平均33.3岁;高处坠落伤4例,道路交通伤19例,重物砸伤1例。按最终诊断不同分为脑型FES组(11例)及弥漫性轴索损伤组(1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创伤后首次就诊时的神志状况、Hb、PLT、肌酸肌酶、IL-6、D-二聚体指标、24 h内头颅MRI结果。结果 脑型FES患者受伤部位以单纯性下肢骨折为主(63.6%),而弥漫性轴索损伤以多发伤合并颅脑损伤为主(61.5%)。脑型FES患者伤后发生意识障碍的平均时间较弥漫性轴索损伤晚[(15.82±9.70)hvs.(0.78±1.99)h,P<0.05]。两组伤后首次Hb、PLT、肌酶、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型FES患者D-二聚体高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24 h内头颅MRI中,脑型FES在DWI及T2相多表现为两侧大脑半球对称,而弥漫性轴索损伤多不对称;其中SWI相最能区分两者差异,脑型FES为阴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检出率为92.31%。结论 脑型FES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在受伤部位及伤后发生意识障碍时间上各有其不同临床特点,脑型FES患者D-二聚体高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组可作为两者鉴别诊断参考,头颅MRI表现可有效鉴别两者差异,对临床中脑型FES的诊断明确最有意义。
- 魏桂枝梁晓丽王仙琦樊菲菲王玉同
- 关键词: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弥漫性轴索损伤
- 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误漏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误漏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 2025年
- 目的分析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临床误漏诊原因,总结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2例儿童DAI临床资料,总结误漏诊原因及防范措施。结果1例患儿因车祸后意识障碍入院,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初诊为脑挫裂伤,给予脱水及对症支持等治疗2 d后病情无改善,后行MRI检查发现DAI影像学改变,遂确诊为DAI。误诊时间2 d。确诊后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患儿意识逐渐恢复,随访6个月恢复正常生活。1例患儿因跌倒后头痛、呕吐伴短暂意识丧失入院,CT检查显示右侧轻微硬膜下血肿,初诊为硬膜下血肿,按硬膜下血肿予对症处理7 d后症状加重;后行头颅MRI增强扫描发现胼胝体及半卵圆中心区域有弥漫性损伤,确诊为DAI合并硬膜下血肿。漏诊时间8 d。确诊后予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同时行早期康复干预,患儿1个月后可独立行走,随访6个月无明显后遗症。结论DAI因影像学表现隐匿及症状复杂,容易误诊为其他颅脑疾病或漏诊;对于外伤后出现意识障碍患儿,应高度重视头颅MRI检查,并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尽早明确诊断,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以改善预后。
- 王学成朱磊张敏李政委霍晓利
-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儿童误诊漏诊脑损伤磁共振成像
- 一种完全解耦的六轴索驱机械臂
- 一种完全解耦的六自由度索驱机械臂,包括依次相连的腕部模块、肘部模块、肩部模块;所述的肩部模块具有两个串联的转动自由度,肘部模块具有一个转动自由度,腕部模块具有三个混联的转动自由度;肩部模块包括用于固定机械臂的基座、集中全...
- 邵珠峰周翔吴志远曾沛崑贺小伟丛榕杭旸
- 创伤性轴索损伤患者脑动态功能连接密度差异的MRI研究
- 2025年
- 目的本研究利用基于体素的动态功能连接密度(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dFCD)方法研究创伤性轴索损伤患者(traumatic axonal injury,TAI)脑功能网络改变的时间变异性。材料与方法招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脑外伤患者182例,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从中筛选出符合临床诊断的单纯性TAI患者26例,同时社区招募相匹配的27例健康对照组,基于MATLAB 2016b平台的数据处理工具包DPABI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基于Dynamic BC工具箱结合滑动时间窗方法研究dFCD的时间变异性,最后分析有差异的脑区dFCD值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我们发现TAI患者右侧海马/海马旁回、右侧岛叶/中央盖沟的dFCD时间变异性增加(体素水平P<0.01,团块水平P<0.05,GRF校正),右侧内侧额上回、双侧辅助运动区/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中央前回等区域dFCD时间变异性减低(体素水平P<0.01,团块水平P<0.05,GRF校正),主要涉及到默认网络、突显网络、感觉运动网络,相关性分析未发现dFCD值与临床量表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TAI患者dFCD改变反映了更细微的大脑动态活动变化,加深了对TAI患者全脑功能连接变化的理解。
- 李健陈玲珑曾新益王媛媛欧阳烽李声鸿李声鸿
- 关键词: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 CSF1R基因新位点突变致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球状轴索1例
- 2025年
- 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球状轴索(hereditary diffuse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pheroids,HDLS)病例罕见,由5号染色体上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CSF1R)基因发生突变所致。本资料报道1例青年女性HDLS患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行动迟缓、精神行为异常,基因检测提示CSF1R基因发生错义突变。
- 韩璐张博伦常莉莎石松鑫张江
- 关键词:基因突变
- 一种模拟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装置,包括撞击机构和旋转机构;撞击机构包括撞击台和可向撞击台运动并撞击撞击台的运动部;旋转机构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运动部上的旋转部和用于驱动旋转部转动的旋转驱动部。本发明的模拟弥漫性轴索...
- 谢志权何志伟
- 弥漫性轴索损伤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2024年
-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指由于脑组织在瞬时外力作用下经历加速、减速和旋转等运动,导致轴索出现扭曲、拉伸及断裂等病理改变,最终表现为原发及继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其损伤机制尚未明确,因此了解与弥漫性轴索损伤相关的信号通路对于深入理解其发病机制及探索可能的治疗靶点和时间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综述围绕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相关信号通路进行探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多种信号通路参与了该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包括AKT通路、Rho/ROCK通路、Hippo通路、Nrf2通路等。本文将对与弥漫性轴索损伤相关的信号通路进行归纳和分类,分别阐述其特征及与疾病的关联性,以期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致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张聪慧姜岩杜成华范文斌温鑫
-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信号通路
- 交通事故致弥漫性轴索损伤程度鉴定2例
- 2024年
- 1案例资料1.1案例11.1.1简要案情辛某,56岁。2022年1月22日,辛某驾驶三轮车与一辆小型轿车发生交通事故。1.1.2病史摘要外伤后意识不清1.5 h,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2.0 mm,光反射迟钝;右额部肿胀,见创口;颈软;右肘部肿胀;左膝部及左小腿见开放创口;可触及骨擦感。临床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枕骨骨折;左股骨下段骨折;左胫腓骨上段开放性骨折;左髌骨开放性骨折;右尺骨鹰嘴骨折;右肘关节脱位;双肺挫伤;双肺炎症;双侧胸腔积液。
- 纪中华张光宇
- 关键词:法医临床学交通事故弥漫性轴索损伤
- 臂丛MRN在诊断脱髓鞘合并轴索损伤CIDP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臂丛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在诊断脱髓鞘合并轴索损伤的慢性炎性脱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2021年在我院确诊的CIDP患者29例,根据神经电生理检查分为脱髓鞘组及脱髓鞘合并轴索损伤组。在臂丛MRN图像上测量所有患者臂丛神经根(C5~C8)最大直径以及神经-肌肉T2WI信号强度比,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和组内相关性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脱髓鞘合并轴索损伤组CIDP患者臂丛神经根最大直径大于脱髓鞘组,其中C5(P=0.011)、C6(P=0.046)、C8(P=0.001)神经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8神经根的最大直径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相应的阈值为4.36 mm。脱髓鞘合并轴索损伤组CIDP患者C6(r=0.634,P=0.02)、C7(r=0.605,P=0.029)神经根最大直径与脑脊液蛋白水平呈中度正相关,C7神经根最大直径(r=-0.567,P=0.043)以及C8神经根的神经-肌肉T2WI信号强度比(r=-0.598,P=0.031)与发病年龄呈中度负相关。结论:臂丛MRN有助于识别脱髓鞘合并轴索损伤的CIDP患者,C8神经根的最大直径可能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 邓燕王卫卫杨杨赵彦胤李雅洁刘含秋
- 关键词: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臂丛神经轴索损伤
- 小儿弥散性轴索损伤合并脑挫裂伤的全程护理研究
- 2024年
- 探究小儿弥散性轴索损伤(DAI)合并脑挫裂伤中的全程护理。方法 选取2022.01-2024.01本院接诊的58例DAI合并脑挫裂伤患儿,借助计算机分组系统,将所得组别命名为对比组(29例、全程常规护理)、探究组(29例、全程精细化护理)。针对护理效果展开分析、对比。结果 探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3.45%)相较于对比组(20.69%)更低,家长满意度(96.55%)相较于对比组(82.76%)更高,(P<0.05)。结论 针对DAI合并脑挫裂伤患儿,为其采取全程精细化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收获更多患者患儿家长的满意反馈。
- 全林超李俊哲李佩彭东东
- 关键词:弥散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小儿满意度
相关作者
- 李春岩

- 作品数:350被引量:1,575H指数:17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肌萎缩侧索硬化 空肠弯曲菌 格林-巴利综合征 运动神经元 脊髓
- 袁云

- 作品数:589被引量:1,636H指数:1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骨骼肌 基因突变 肌病 病理 肌肉病
- 刘瑞春

- 作品数:216被引量:796H指数:13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多发性硬化 空肠弯曲菌 格林-巴利综合征 脑水肿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 惠国桢

- 作品数:399被引量:2,247H指数:22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垂体腺瘤 脑胶质瘤 脑肿瘤 人脑胶质瘤 基因治疗
- 毛伯镛

- 作品数:308被引量:1,507H指数:16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髓母细胞瘤 预后 颅脑损伤 颅内动脉瘤 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