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8篇“ 近海地震“的相关文章
- 基于谱比法的近海地震动S-net台站场地分类研究
- 2025年
- 近海台站往往难以获得台站场地资料,并且海域场地工程特性是海洋重大工程设计、建造和运维的基础,也是研究海域地震动场地放大的重要参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日本海沟区域的S-net台网的150个台站的强地震动数据,得到了埋置和未埋台站的H/V谱比曲线并进行了场地分类。结果表明:海域的H/V谱比曲线有较大谱比值;各个场地类别的埋置和未埋台站的H/V谱比曲线在谱比值和谱比形状存在着巨大差异;震级和震中距对长周期的H/V谱比曲线有较大影响,震源深度对H/V谱比曲线几乎没有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海域地震动模拟、海域场地效应研究和海洋工程建设等提供参考。
- 王时王想王想周旭彤
- 关键词:谱比法
- 基于遥感技术的海洋/近海地震异常研究进展与展望
- 2023年
- 强震孕震阶段,构造板块及断裂带内部发生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变化可通过介质的传播到达地表及大气层,并最终以电磁波的形式被卫星传感器所接收。近30年来,人们利用卫星观测数据提取并分析了许多陆地地震前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异常信息,但对海洋地震前的异常现象研究较少。文章结合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法,通过全面梳理国内外文献对海洋地震异常的观测结果,对与海洋及近海地震相关的不同参量变化特征及海-气耦合关系进行了总结,探讨了现阶段制约遥感技术在海洋/近海地震研究领域应用成效的关键问题,最后结合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对海洋地震异常遥感监测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构建包括海洋在内的地震多圈层耦合模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 张璐江盟荆凤
- 关键词:地震异常遥感
- 与海洋/近海地震相关的海-气参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 强震孕育阶段,构造板块及断裂带内部发生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变化可通过介质的传播到达地表及大气层,并最终以电磁波的形式被卫星传感器所接收。近三十年来,人们利用卫星观测数据提取并分析了许多大陆地震前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异常...
- 张璐
- 关键词:地震异常遥感
- 线性Radon域预测反褶积在近海地震去除多次波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8年
- 多次波是水上地震资料处理中常见的噪声,也是比较难以消除的噪声,尤其是与自由表面相关的多次波。多次波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地震记录的品质,甚至在叠加剖面中产生了一些假地层和假构造现象,给后续解释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预测反褶积是基于多次波与一次波周期性差异对多次波进行压制。但在x-t域,仅在零偏移距、水平层状介质的理想情况下,多次波的周期性才能很好的保持。对非零偏移距,即便是水平层状介质,其周期性也不能很好地保持。而在线性Radon域,多次波的周期性得到保持,可选择将线性Radon变换与预测反褶积结合使用来压制多次波。本文阐述了线性Radon域预测反褶积的基本原理和部分参数选择。通过东海某工区海域地震资料多次波的衰减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 张红梅
- 关键词:预测反褶积多次波
- 近海地震动特性及衰减规律
- 随着海洋工程的不断兴建,其抗震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海洋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的估计需要了解海底地震动的特性,本文研究围绕海底地震动特性及其衰减规律展开,主要工作如下: 1.总结了国内外海底地震动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石油平台等...
- 刁红旗
- 关键词:近海工程数值模拟
- 文献传递
- 2011年M_W9.0东北近海地震高滑动片区周围的前兆地震活动
- 2014年
- 根据1923年以来的日本气象厅地震目录,参考以被低滑动区隔开形成两个高滑动(≥20m)片区为特征的滑动分布,研究了2011年MW9.0东北近海地震之前的地震活动。北高滑动片区的滑动峰值位于海沟附近,而南高滑动片区的滑动峰值位于主震震中东南约40km处,距海沟约70km。据估计,主震时首先使南高滑动片区发生破裂,然后扩展到更大的邻近地区,包括北高滑动片区。主震之前两天开始的前震活动的震中分布在北高滑动片区的西缘,此处过去90年曾发生过其他比较强烈的活动,例如1981年地震。根据这两个高滑动片区周围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图我们推断,2011年东北近海地震是由前震活动触发的,因为前震活动中持续增加的应力可以抵消南高滑动片区的强度,此处之前已经由于2003年以来的一系列周边大地震而变得足够脆弱了。其他主要活动,比如1981年地震,并没有触发如此巨大的地震,主要是之前类似的应力条件还没有具备。南高滑动片区峰值周围形成的环状地震活动图像表明存在极强的片区,这些片区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并没有由于周围发生大地震而破裂。
- T. SatoS. HiratsukaJ. Mori佟薇彭利媚宫静芝吕春来
- 关键词:近海地震前兆前震活动应力条件日本气象厅
- 日本气象厅根据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改进海啸警报
- 2013年
- 日本气象厅在根据日本沿岸发生的地震预测海啸发生方面,是以地震发生后3min为目标,努力发布迅速准确的海啸警报和预警提示。将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时发生的特大海啸灾害作为一次沉痛的教训,2013年3月,日本开始使用验证改进后的新的海啸警报。本文将介绍这次改进的内容。
- 深町知宏彭岩
- 关键词:日本气象厅海啸灾害近海地震警报地震预测沿岸
- 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地基液化灾害综述被引量:36
- 2013年
-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太平洋东海岸发生Mw9.0级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导致了日本东北和关东地区大面积的地基液化震害。通过现场震害调查和最新资料分析,首先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日本地震受灾区的液化宏观现象和典型震害特征。其次,研究了余震再液化和地震-海啸耦合灾害的破坏机制和特征,指出余震再液化受地震力大小、应力历史及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程度的影响,并将地震和海啸耦合破坏过程分为3个阶段:震后液化阶段、间歇期恢复阶段、海啸流滑破坏阶段;最后,对此次强震中有关抗液化地基处理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地基抗液化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 黄雨于淼BHATTACHARYA Subhamoy
- 关键词:地震液化地震海啸地基处理
- 对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近海地震后溃决的Fujinuma大坝的初步观察
- 2013年
-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近海发生9.0级地震,福岛辖区南部的Fujinuma土坝发生溃决,随后极端地质灾害调查组织小组对大坝进行了勘测调查。文章介绍了Fujinuma土坝的情况,并介绍了极端地质灾害调查组织小组的调查结论,供参考,未来争取避免类似的灾难发生。
- 崔弘毅
- 关键词:溃决勘测
- 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概况被引量:1
- 2012年
-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三陆近海发生M9.0地震。这次地震观测到的烈度情况为:宫城县栗原市烈度7,宫城县、福岛县、茨城县、枥木县烈度6强,此外,以东日本为中心,北海道至九州地方的大范围是烈度6弱~1。观测到伴随地震发生的海啸情况为:福岛县相马海啸高度9.3m以上、宫城县石卷8.6m以上、岩手县宫古8.5m以上、以东北地区至关东地区北部的太平洋一侧为中心,北海道到冲绳之间的大范围内观测到了海啸;另外,美国太平洋一侧观测到了2.5m的海啸,整个太平洋沿岸都观测到了海啸。根据2011年6月9日15时总务省消防厅第127次报告,这次地震(包括余震)已造成15240人死亡、8173人失踪、112528栋房屋全坏等重大灾害。
- 上野 宽八木勇治彭岩
- 关键词:地震概况近海地震观测地震发生
相关作者
- 彭岩

- 作品数:44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市地震局
- 研究主题:科普 地震学 近海地震 地震发生 地震调查
- 陈波

- 作品数:42被引量:11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动参数 地震 地震动 速度脉冲 近断层
- 汪中和

- 作品数:2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近海地震 近海 希尔伯特-黄变换 全球定位系统 地震
- 木户元之

-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东北大学
- 研究主题:海底 近海地震 地形变观测
- 吕悦军

- 作品数:160被引量:952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动 地震 渤海海域 剪切波速 反应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