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40篇“ 颈性眩晕“的相关文章
- 颈性眩晕被引量:41
- 2011年
- 颈性眩晕通常与颈椎病有关,但不一定完全由颈椎病所致。与颈性眩晕有关的主要是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由椎间盘侧突压迫导致的椎动脉供血不足非常罕见,由椎体不稳引起的交感型颈椎病较多,但后者也有其严格的诊断标准。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
- 何及樊东升孙宇
- 关键词:颈性眩晕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
- 颈性眩晕被引量:6
- 2006年
- 刘忠军姜亮
- 关键词: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退行性改变眩晕综合征主要症状颅外段
- 颈性眩晕被引量:51
- 2005年
- 李锋娄思权
- 关键词:颈性眩晕颈椎小关节紊乱椎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综合征颈椎综合征颈性偏头痛
- 颈性眩晕被引量:8
- 2004年
- 于红吴文闻侯树勋
- 关键词: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机制
- 颈性眩晕被引量:1
- 1995年
- 颈性眩晕系指颈部各种疾患引起的眩晕.主要是颈椎病变所致.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中段,入第6颈椎横突孔后几乎垂直向上穿行于上6个颈椎横突孔构成的“隧道”内.颈椎及颈部各种病变均可使椎动脉受压迫或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致脑干前庭-小脑系统缺血而产生眩晕.1
- 巫建军
- 关键词:颈椎病眩晕病因
- 李旭成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
- 2025年
-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痹症”范畴。李旭成教授认为颈性眩晕多因风、痰、瘀、虚所致,病理因素常夹杂出现。根据其发病原因、病症特点,可将其辨为肝阳上亢证、风寒湿袭证、肾精亏虚证、痰湿中阻证、气血亏虚证、瘀血内停证6种证型,分别以平肝潜阳、祛风寒湿、滋补肝肾、健脾化痰、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之法治之,并结合刮痧疗法,内外合治,临床疗效显著。
- 谌潇李旭成
- 关键词:颈性眩晕中医药名医经验
- 侧牵推正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 2025年
- 目的 观察筋骨平衡理论指导下的侧牵推正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 64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予常规推拿+侧牵推正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TCD)[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RVA)、右侧椎动脉(LVA)及基底动脉(BA)]、颈椎Borden值的变化,观察治疗后颈椎曲度改善率,并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ESCV均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积分、眩晕及头颈痛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心理适应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RVA、LVA、BA血流速度、颈椎曲度均较前改善(P<0.05),改善幅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椎曲度改善率为75.00%,高于对照组的40.62%(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2%,高于对照组的78.12%(P<0.05)。对两组痊愈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侧牵推正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更为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运情况,并能纠正颈椎曲度,复发率较低,手法获效的可能机理之一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 朱立建徐彬彬许瑞旭蔡耿辉苏智圣
- 关键词:颈性眩晕颈椎曲度血流速度
- 蒙医金灸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研究
- 2025年
- 分析在治疗颈性眩晕时给予蒙医金灸结合针刺的综合疗法对于患者的意义和作用。方法 把本次研究所挑选出的7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都有35例患者全程参与。试验组中的35例患者接受联合蒙医金灸和蒙医穴位主导的针刺治疗方案,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最终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57%(P<0.05)。结论 在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过程当中,给予蒙医金灸配合针刺的联合疗法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更显著,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 萨初日拉图包青山萨其拉吐海青春
- 关键词:针刺颈性眩晕
- 百会压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 2025年
- 目的观察百会压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7例。对照组施以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试验组施以百会压灸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眩晕程度,动脉血流指标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8%(P<0.05)。2组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低于治疗前(P均<0.05),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评分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试验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试验组上述动脉Vm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1%,与对照组的5.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压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且安全性良好。
- 郭泳芯张家玲缪霖
- 关键词:颈性眩晕穴位注射
- 近30年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机制
- 2025年
- 【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机制研究概况。【方法】以“颈性眩晕”“颈源性眩晕”“手法”“推拿”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从各库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有关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及疗效机制的文献,对获取文献进行筛选、分类和归纳,并对纳入文献的年代分布、文献类型与研究类型、治疗方法、基础研究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30年国内共发表了1412篇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且有效的相关文献,文献数量在2013年以前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后逐渐下降。纳入的1412篇文献以期刊论文为主(1231篇,87.18%),其中临床研究文献最多(1202篇,85.13%),基础研究较少(48篇,3.40%)。1202篇采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中,仅357篇临床研究文献明确提到具体的手法名称,这些手法种类或命名繁多,共有155种。1202篇临床研究中,单纯以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仅占34.44%,其余临床研究均为联合治疗,其中以手法+针灸/电针治疗最为常见(25.37%)。48篇基础研究中,其研究方向以生物力学研究最多(38篇,79.17%)。【结论】手法在近30年来被广泛运用于颈性眩晕治疗中。目前关于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质量不高,手法种类繁多,缺乏客观标准;其基础研究的研究方向单一,缺乏质与量的突破。未来应对治疗颈性眩晕的手法命名进行审议,建立明确的命名原则和标准;应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等级,重视其基础研究,为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与实验依据,从而促进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与推广。
- 郑川江蒋顺琬雷盼张少群
- 关键词:颈性眩晕手法推拿文献计量学
相关作者
- 范炳华

- 作品数:204被引量:876H指数:16
-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推拿 颈性眩晕 椎动脉 颈椎病 手法
- 李中实

- 作品数:100被引量:1,001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
- 研究主题:颈性眩晕 脊柱侧凸 腰椎 发病机制 颈椎
- 任龙喜

- 作品数:278被引量:951H指数:17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 研究主题: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疗效观察 PLDD 激光 疗效
- 石东平

- 作品数:47被引量:23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
- 研究主题:颈性眩晕 发病机制 发病 颈椎 方剂
- 陈华德

- 作品数:321被引量:1,319H指数:18
-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百会穴 针刺治疗 针刺 烧伤 颈性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