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15 篇“ 风压系数 “的相关文章
装饰条干扰下超高层建筑表面风压 系数 及风荷载体型系数 研究 2024年 为解决因幕墙装饰条对超高层建筑外表面风压 分布造成干扰使其分布不均衡导致的装饰条掉落问题,基于Davenport脉动风速功率谱及拟合函数、LES湍流模型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的推荐计算公式,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装配不同型号装饰条的超高层建筑进行三维风场流体模拟。研究了超高层建筑及装饰条自身表面的风压 分布特征和装饰条风荷载体型系数 随其横截面体型特征及布置间距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超高层建筑外表面平直区域风压 极值增高,拐角过渡区域风压 极值降低,配置装饰条能够改善建筑表面拐角区域风压 突变现象;当装饰条横截面为矩形时,其正侧表面的风荷载体型系数 随截面高度增大而增大,横截面为梯形时,其侧表面的风荷载体型系数 随下底的减小而减小,风荷载体型系数 随装饰条间距变化的趋势不明显。 吴秀峰 周星宇 曹慧东 韩维池关键词:超高层建筑 大涡模拟 风压分布 风荷载体型系数 贝壳形屋盖风压 系数 密度峰值聚类分区研究 2024年 鉴于贝壳形屋盖表面风压 分布的特殊性,提出基于快速搜索技术的密度峰值聚类风压 系数 分区方法。以某贝壳形屋盖表面风压 分布试验结果为基础,进行密度峰值聚类风压 系数 分区,采用SD有效性指标验证分区数的合理性,并与改进k-means聚类分区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密度峰值聚类风压 系数 分区以风压 系数 相对距离、局部密度和综合指数为特征参数,能较好反映屋面风压 分布特性,有效保证类聚合性和类类分离性;相较于改进k-means分区法,不同风向角下密度峰值聚类得到的分区数与SD最优聚类数接近;密度峰值聚类分区结果能更准确反映贝壳形屋盖表面风压 分布特性,充分体现测点风压 系数 局部密度和相对距离特征值较大的基本原则,对于贝壳形屋盖的风压 系数 分区具有更好的适用性;贝壳形屋盖密度峰值聚类分区最大负风压 系数 在-0.59~-1.74之间。 林拥军 周畅 张曾鹏 余国菲 谢远昂关键词:快速搜索 聚类 基于BP和RBF神经网络的折叠网壳帐篷风压 系数 预测对比研究 2024年 为了全面掌握折叠网壳帐篷风荷载分布特性,分别利用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对折叠帐篷在风速为20m/s时风向角0°、45°、90°三种工况下风压 系数 进行预测对比分析。与风洞试验结果相比,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在折叠帐篷风压 系数 的分布趋势均能够达到较好的吻合。在风压 系数 的定量分析上,RBF神经网络在时间效率和准确性上均比BP神经网络表现更好。两种神经网络模型在风压 系数 预测上的优缺点,可为类似工程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提供参考。 黄政关键词:BP 神经网络 RBF 神经网络 风压系数 建筑围护结构风压 系数 极值估计的改进超越阈值方法 2023年 为解决区组最大极值估计(block maximum,BM)方法中需要大量区组样本的问题,引入超越阈值(peak over threshold,POT)方法用于建筑围护结构风压 系数 极值估计,传统的POT方法存在阈值选取困难、与区组最大极值方法对应关系不明确等问题,为此,基于参数或极值结果稳定方法引入变点理论实现阈值自动选取,构建改进POT方法,利用标准高层建筑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数据作为算例,采用改进POT方法估计其表面风压 系数 极值。结果表明:变点理论能很好地实现POT方法的最佳阈值自动选取;由此构建的改进POT方法估计的极值与BM方法标准极值偏差较小,基于风洞试验的算例证明仅需3个原始时程样本(每个样本时长30 s,总时长90 s)即可实现POT方法总体偏差不超过5%;相比常用的改进Gumbel方法、独立风暴法,改进POT方法准确性与稳定性优良,对样本大小的敏感性和非高斯特征的适应性好。 李寿科 毛丹 刘敏 郭凡 邓声祥关键词:围护结构 风压系数 风洞试验 高层建筑围护结构风压 系数 的概率特征及其极值POT估计 2023年 为获得高层建筑围护结构设计风荷载,通常需要考虑其表面风压 系数 的概率特征,进而进行极值估计。针对当前基于超越阈值模型的风压 系数 极值估计方法存在阈值选取困难,需要较大样本的不足,基于高层建筑标准模型进行风洞试验,首先研究其表面风压 系数 的概率特征,结果表明迎风区测点接近高斯分布,分离区测点风压 系数 母体接近Gamma分布,风压 系数 极小值接近GEV(general extreme value,GEV)分布;提出一种改进的POT(peak over threshold,POT)极值估计方法进行表面风压 系数 极值估计,进而与几种传统极值估计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POT极值估计方法可实现小样本的风压 系数 极值估计,其估计结果与大样本容量的标准极值偏差小于5%,且稳定性较好;最后给出了标准高层建筑模型表面极值风压 系数 。 李寿科 毛丹 刘敏 郭凡 孙洪鑫 陈元坤 邓声祥关键词:围护结构 风压系数 极值 基于POT法确定风压 系数 极值的自动阈值选取与参数估计 2023年 风压 系数 极值是确定建筑围护结构设计风荷载的重要变量。实现阈值自动选取和合适的模型参数估计方法是保证超阈值模型极值计算结果精确性的先决条件,也是当前超越阈值模型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CAARC高层建筑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数据为基础开展超越阈值模型极值计算方法研究,通过对独立峰值数量和相关性研究独立峰值提取方法的性能;采用蒙特卡罗法研究4种不同的广义Pareto分布参数估计方法的性能,给出最佳参数估计方法选择建议;提出基于形状参数或极值估计结果稳定性的变点-局部比较阈值自动选取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变点理论-形状参数/极值稳定性阈值自动选取方法具有较小的样本依赖性,以及有较好的样本非高斯适用性,由此构建的改进超越阈值模型计算风压 系数 极值与标准极值的偏差小于5%,且完全实现阈值客观、自动选取,研究结论完善了小样本风压 系数 极值估计方法,对确定建筑围护结构设计风荷载具有重要意义,且可推广到其他极值估计领域。 陈元坤 毛丹 李寿科 刘敏 陈晓强 陈俊 孙洪鑫关键词:极值 阈值选取 参数估计 风压系数 风洞试验 双并列高层建筑平均风压 系数 干扰效应分析 2022年 基于风洞测压试验,通过改变双并列高层建筑间的间距和风向角,分析双并列且高度不一的高层建筑表面风压 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在单栋高层建筑周围加入施扰建筑形成双并列布局后,两建筑相对立面上的风压 分布和风压 值会发生较大变化。建筑表面的风压 极值随着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且随着风向角从0°增大至90°,其由自上而下逐级分布逐渐转变为从左到右的规律分布,正负风压 极值分别出现在建筑立面左右边缘的拐角处;当风向角为90°时,两建筑立面间形成加速气流,在建筑表面形成较大的负压,影响建筑结构的抗风性能。 陈秋华 陈秋华 涂茸勋 陈杰关键词:风致干扰 风压系数 风洞试验 基于K-means三维聚类算法的风压 系数 快速分区方法及系统和存储介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K‑means三维聚类算法的风压 系数 快速分区方法及系统和存储介质,首先获取建筑表面点的风压 系数 数据;建立K‑means聚类算法模型,并将其划分为K个簇;分别计算各簇中心和簇中心之间的距离;簇的最小化误... 杨庆山 刘敏 殷佳齐 韩啓金均匀流场中圆角方形断面极值风压 系数 试验研究 2022年 通过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在均匀流场中研究了雷诺数Re=1.2×10^(5)、圆角率为0.1、0.2、0.3、0.4时的圆角方形断面在不同风向角下的脉动风压 非高斯特性。结果发现,圆角方形断面也存在比较明显的非高斯特性。对不同模型表面风压 时程进行分析,将峰值因子概率密度曲线进行拟合,并选取保证率为99.38%时的取值。基于以上结果,分析了不同圆角率时极值风压 系数 随风向角的变化规律,并得到风向角统计意义下的极值风压 系数 。结果表明,圆角方形断面的极值风压 系数 分布与圆角率密切相关。 高佳文 田学东 杨群 杨群关键词:非高斯特性 风洞试验 一种用于风洞试验的建筑风压 系数 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风洞试验的建筑风压 系数 检测装置,包括:建筑模型;外压检测薄膜,敷设于建筑模型的外表面,用于采集建筑模型的外风压 数据;内压检测薄膜,敷设于建筑模型的内表面,用于采集建筑模型的内风压 数据;信号处理模块... 何运成 吴朝源 龙腾 傅继阳 陈婷
相关作者
顾明 作品数:685 被引量:3,168 H指数:29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风洞试验 高层建筑 风荷载 超高层建筑 数值模拟 杨庆山 作品数:439 被引量:2,176 H指数:23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风荷载 风洞试验 风振响应 风压系数 膜结构 全涌 作品数:161 被引量:795 H指数:17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研究主题:风洞试验 超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 风荷载 风压系数 李寿科 作品数:76 被引量:99 H指数:6 供职机构: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风洞试验 风压系数 风洞 风荷载 体型系数 李正农 作品数:285 被引量:969 H指数:16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安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风洞试验 高层建筑 风荷载 渡槽 风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