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4篇“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文章
-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被引量:28
- 2007年
- 骨基质和骨细胞的代谢(合成与分解)产物,构成了骨转换(骨吸收和骨形成)生化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在体液(血液和尿液)中水平的改变,代表了全身骨组织的动态变化。检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血尿中的水平,对于科学评价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及其他代谢性骨病)的临床诊断、疗效反应、骨折危险性的预测以及个体骨转换状态等能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仅对骨转换标志物的一般生化、测定及应用予以梗概介绍。
- 周学瀛夏维波
- 关键词: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 骨转换标志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前者代表成骨细胞活动及骨形成时的代谢产物,后者代表破骨细胞活动及骨吸收时的代谢产物,特别是骨基质降解产物.在正常人不同年龄段,以及各种代谢性骨病时,骨转换标志物在血循环或尿液中...
- 周学瀛夏维波
- 关键词:骨转换成骨细胞骨形成骨病诊断
- 文献传递
-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 人体骨组织的代谢活动一生不断。这种代谢活动的主要标志,就是在全身骨组织的不同部位,时刻进行的骨吸收和骨形成的代谢偶联,此即骨转换。在骨转换过程产生的一些代谢物,叫做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或骨转换标志物(Biochemical ...
- 周学瀛夏维波
- 文献传递
-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早期筛查中的应用进展
- 2024年
-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骨病,中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OP及其引起的脆性骨折对个体及社会的影响日益严重,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法。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是骨重建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代谢产物,其灵敏度高,可反映骨组织的变化情况,可用于辅助OP的筛查。然而BTMs种类繁多,来源不一,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报道了一些新的标志物,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就BTMs在OP早期筛查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孙浩鹏吴炯林丁悦
-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早期筛查
- 绝经后女性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0例绝经后女性,依据骨密度测量结果分为正常组(20例)、骨量减少组(17例)、骨质疏松症组(33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正常组腰椎与股骨颈的骨密度高于其他两组,骨量减少组腰椎与股骨颈的骨密度高于骨质疏松症组(P<0.05)。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的β-CTx水平低于骨质疏松症组(P<0.05)。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的β-CTx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OST水平高于其他两组,骨量减少组的OST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症组(P<0.05);正常组的PINP水平低于其他两组,骨量减少组的PINP水平低于骨质疏松症组(P<0.05)。OST与骨密度呈正相关,PINP、β-CTx与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骨密度存在相关性,OST水平过低、β-CTx与PINP水平过高可反映骨密度下降,提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高。
- 房庆城胡永康杜锐敏
- 关键词:绝经后女性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密度
-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β-联蛋白、性激素、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
- 2024年
- 目的:观察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β-联蛋白、性激素、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8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设为骨质疏松组;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60例绝经后未发生骨质疏松症女性进行横断面研究,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骨质疏松组内骨折与非骨折患者性激素[雌二醇、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成熟激素(FSH)、孕酮]水平、骨密度水平、IGF-1水平、β-联蛋白水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骨钙素N端中分子(N-BG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IGF-1、β-联蛋白、性激素、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雌二醇、孕酮、骨密度、IGF-1、β-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H、FSH、PINP、β-CTX和N-BG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骨折发生率为36.59%(30/82);骨质疏松组骨折患者雌二醇、孕酮、骨密度、IGF-1、β-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骨折患者,LH、FSH、PINP、β-CTX和N-BGP水平明显高于非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雌二醇、孕酮、IGF-1、β-联蛋白水平均与骨密度均呈正相关(r>0,P<0.05),LH、FSH、PINP、β-CTX、N-BGP水平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r<0,P<0.05)。结论:血清雌二醇、孕酮、IGF-1、β-联蛋白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均呈正相关,LH、FSH、PINP、β-CTX、N-BGP水平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
- 丁娟吴丹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性激素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为骨折,但目前对骨折发生风险的预测方法有限且准确性不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为骨重塑时骨组织自身代谢产物,较骨密度可更敏感地反映体内骨代谢情况。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评价骨量、监测治疗疗效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作为骨吸收的标志物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血清N-端骨钙素(N-MID)可作为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生物学标志物,但其单一预测价值有限,与P1NP和β-CTx等联合检测,临床预测效能更为明显。
- 翁睿李峰
- 关键词: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折
- 中医手法复位、中药熏洗联合固定对胫骨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研究中医手法复位、中药熏洗联合内固定对胫骨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台州市博爱医院收治的200例胫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50例。A组给予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手法复位,C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D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手法复位和中药熏洗,对4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功能恢复情况、炎症因子水平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进行分析。结果观察4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发现,A组和B组的术后疼痛评分相近(P>0.05),C组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A组和B组(P<0.05),D组的术后疼痛感评分低于A组、B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的膝关节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相近(P>0.05)。观察4组患者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发现,A组和B组的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水平相近(P>0.05),C组和D组的IL-5、IL-6、IL-10和hs-CRP指标水平相近(P>0.05),C组和D组的IL-5、IL-6、IL-10和hs-CRP指标水平低于A组和B组(P<0.05)。观察4组患者术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发现,B组和C组的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β-CTX)指标水平相近(P>0.05),且BGP、BALP、PICP、bFGF、BMP-7、TGF-β1均高于A组(P<0.05),β-CTX低于A组(P<0.05)。结论通过研究中医手法复位、中药熏洗联合内固定对胫骨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影响发现,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内固定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中药熏洗联合内固定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炎症反应,中医手法复位、中药熏洗联合内固定的效果更佳,不仅可促进患者膝
- 陈朝辉孙传赵吉鹏
- 关键词:中药熏洗内固定胫骨骨折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22年
-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反映骨骼细胞活性与骨基质代谢水平的生化产物,是在骨骼重建过程中释放于血液或尿液中的生化标志物,包括骨形成生化标志物、骨吸收生化标志物和骨转换调节剂,能较骨密度更早反映全身骨组织的动态变化。其具有敏感性好、特异度高、重复性好、非侵入性、经济适用等特点,是成为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评估疗效、预测骨折风险的重要指标。目前,BALP、P1NP、CTX等指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一些新的标志物如CXC、GSN、ANXA2等在国外已经有一定研究,但国内临床相关研究较少,其能否作为有效指标反映全身骨组织的动态变化仍需进一步研究,笔者对一些新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 田琳琳冯正平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转换标志物骨吸收骨形成
- 女性致密性骨炎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变化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背景致密性骨炎(OCI)和其他疾病有时难以鉴别,探讨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为OCI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目的探索女性OCI患者的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6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OCI的61例女性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15~50岁,平均(33.8±6.6)岁,病程2周~15年。选择同期61例女性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年龄15~48岁,平均(35.6±7.6)岁。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并对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病情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白蛋白(45.4±2.9)g/L低于对照组(46.5±2.8)g/L(t=2.190,P<0.05)。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0.28(0.23,0.37)μg/L〕、N-端骨钙素(OC)〔13.1(11.2,16.2)μg/L〕、25-羟维生素D_(3)〔25-(OH)VD_(3)〕〔(14.1±5.1)μg/L〕低于对照组〔0.36(0.29,0.48)μg/L,15.6(13.7,17.3)μg/L,(17.5±6.6)μg/L〕(Z=-2.983、-3.255,t=3.081,P<0.05)。长病程亚组OC水平〔14.6(12.4,18.5)μg/L〕高于短病程亚组〔11.7(10.2,14.0)μg/L〕(Z=-2.407,P<0.05)。多孕亚组β-CTX〔0.25(0.22,0.32)μg/L〕、OC水平〔12.2(10.3,15.0)μg/L〕低于非多孕亚组〔0.33(0.26,0.44)μg/L、13.4(12.0,18.8)μg/L〕(Z=-2.486、-1.897,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与妊娠次数、生产次数均呈负相关(r_(s)=-0.276、-0.298,P<0.05),OC与体质指数(BM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妊娠次数均呈负相关(r_(s)=-0.284、-0.374、-0.360,P<0.05),25-(OH)VD_(3)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_(s)=0.275,P<0.05)。结论女性OCI患者血清OC、β-CTX水平明显降低,可为鉴别其他疾病提供依据;血清OC水平可以反映OCI患者的严重程度,同时OC水平与患者妊娠次数相关;tP1NP与妊娠次数、生产次数相关。
- 刘辰婧宋慧李宏超过哲满斯亮
- 关键词:骨炎致密性骨炎骨转换
相关作者
- 范光磊

- 作品数:33被引量:156H指数:9
-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肾性骨营养不良 骨转换标志物 骨质疏松 并发
- 徐龙宝

- 作品数:60被引量:233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SPECT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 骨质疏松 并发
- 李新萍

- 作品数:22被引量:213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 研究主题: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老年髋部骨折 骨密度 老年人 骨折患者
- 栾玉芬

- 作品数:20被引量:54H指数:5
-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 肾性骨营养不良 性激素 多囊卵巢综合征
- 张萍

- 作品数:90被引量:828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 研究主题:骨折患者 髋部骨折 老年髋部 老年髋部骨折 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