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20篇“ 髁突位置“的相关文章
青少年骨性II类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前后位置的变化
2024年
探索青少年口腔骨性II类畸形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器前后位置的变化。方法 分别选取26例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和25例采用常规矫治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计51例。结果 研究发现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上唇基角、下唇基角、鼻唇角、软组织颊凸角、软组织面角等软组织侧貌指标和牙齿咬合力,咀嚼功能等咬合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在青少年口腔骨性II类畸形矫治中,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侧貌软组织状态和咬合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孙一凡王静陈曦梁远帆梁永强
关键词:青少年TWIN-BLOCK矫治器髁突位置咬合功能TWIN-BLOCK矫治器髁突位置
错[牙合]畸形患者位置及正畸治疗前后位置变化的CBCT评估被引量:3
2024年
口颌系统的功能健康、稳定是口腔正畸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健康人群的下颌处于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时位置基本位于关节窝的中央,颞下颌关节功能稳定。错[牙合]畸形患者由于正畸牙齿移动及咬合改变,可能发生颞下颌关节的相关改建,特别是位置的改变。传统的位置的评估方法是通过架来转移下颌位置,然后在位置测量仪上进行测量,但此方法得到的位置变化缺乏一致性。近年来,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成为正畸治疗检查的首选,CBCT可精准地测量关节间隙,确定位置的改变。本文对位置的CBCT评估及正畸治疗前后的错[牙合]畸形位置变化的研究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不同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位置存在差异,正畸治疗前后位置也可能发生变化,使用CBCT可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和更高的精确度评价错[牙合]畸形的位置,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错畸[牙合]形患者位置变化的机制,并为患者治疗提供更准确、个性化的指导。
潘逸华赵志河刘钧
关键词:髁突位置颞下颌关节安氏分类垂直骨面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正颌手术对偏颌畸形患者位置及体积变化影响的研究
宋芒
骨性Ⅲ类错[牙合]术前正畸治疗后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及位置和形态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术前正畸对Ⅲ类错牙合病人关节盘及位置和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人为研究对象。在颞下颌关节磁共振图像上测定关节上间隙、前间隙、后间隙,判定位置;通过测量头长度、宽度和高度,判定形态;通过直接观察判定关节盘位置和形态。比较骨性Ⅲ类畸形病人术前正畸前后关节盘及位置和形态变化。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人正畸前左侧和右侧关节上间隙均小于正畸后,正畸前左侧和右侧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内间隙均大于正畸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后左侧和右侧关节间隙指数较正畸前均有增加,趋向前位,仍处于中心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正畸后左侧和右侧头宽度、头高度、头长度较正畸前均有减小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颞下颌关节关节盘位置为后型的病例最多,正畸后该类型的病例有所减少,正畸前后四种关节盘位置的病人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前病人关节盘形态为双凹形的病人最多,其次为双平面型,正畸前后两种关节盘形态病人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制定的术前正畸方案,对于Ⅲ类错牙合病人的关节盘及位置和形态的影响不大。
李婕张凯吴志刚田绣云高廷益田瑞雪
关键词:术前正畸颞下颌关节
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对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位置的影响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探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对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30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男女各15例,平均年龄12.2岁,均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进行Ⅰ期矫形治疗,所有患者矫治前后行CBCT扫描,利用QR-NNT软件对原始影像进行3D重建,测量矢状向、冠状向关节间隙大小,分析位置变化;测量内外径、前后径,关节窝宽度、深度,长度,分析关节形态变化。结果: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增加,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刺激下颌骨生长,患者双侧磨牙达中性关系,覆[牙合]覆盖明显改善,侧貌趋于直面型。导下颌向前后关节前间隙减小(0.50±0.19)mm(P<0.01),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分别增大(1.25±1.84)mm(P<0.01)和(1.48±1.60)mm(P<0.01),冠状向关节内间隙增大(0.91±1.92)mm(P<0.05),关节上间隙增大(0.85±1.25)mm(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外径、前后径,长度,关节窝宽度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节窝深度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解除了上颌牙弓狭窄对下颌的限制,在关节窝内向前向下移位,充分利用了恒牙早期生长潜力,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随着生长,颞下颌关节发生适应性改建,软硬组织改变,面部比例更加趋于协调,可快速、高效改善面部外形。
王淑敏张宇王振宁徐璐璐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髁突位置
正颌外科位置术前规划及术中实现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颌外科位置术前规划及术中实现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定位远心骨段的第一咬合导板和用于在下颌骨的近心骨段和远心骨段上制备钉孔的钉孔定位导板,所述第一咬合导板的上部与调节前上颌骨的上牙列契合且可拆卸连接,...
刘筱菁徐心雨吴灵张雷锋
正畸非拔牙矫治对青少年偏颌畸形下颌对称性及位置影响的研究
[目的]通过CBCT结合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分析正畸固定矫治前后青少年偏颌畸形患者下颌骨双侧升支长度、双侧下颌体长度及颞下颌关节间隙,研究正畸治疗对青少年偏颌畸形患者下颌骨对称性及位置改变的治疗效果...
王婧霍娜蔡川
特发性吸收患者治疗后位置及结构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究经治疗后特发性吸收患者的结构与位置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可选择的治疗目标。材料和方法:纳入接受正颌治疗且术后随访>1年的ICR患者20例,根据术后随访侧位片判断术后下颌骨位置是否复发,疗效稳定的为实验组,术...
吕政展朱妍菲江凌勇
稳定性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位置影响的CBCT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经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前后位置的变化。方法:本研究纳入40例TMD患者(80侧),年龄13~40岁,平均22....
张倩倩杨妮娜王涛
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位置变化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数字化软件研究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正颌手术术前、术后1年双侧的三维位移和轴的三维旋转角度,评估位置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本研究收集了16例于本院行正颌手术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手术方式采用...
宋芒董丽佳张然杨鸣良卢利颜光启

相关作者

江宏兵
作品数:255被引量:363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口腔癌 腭裂 上颌骨 下颌骨 神经嵴
程杰
作品数:91被引量:137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研究主题:正颌 上颌骨 正颌外科 导航 计算机辅助设计
郭松松
作品数:21被引量:60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正颌 正颌外科 髁突位置 牙颌面畸形 畸形患者
刘从华
作品数:68被引量:206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华口腔医学会
研究主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安氏 错HE 矫治 SPLINT
张端强
作品数:114被引量:315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研究主题:正畸学 正畸 安氏 正畸治疗 上颌前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