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2篇“ 鹅细小病毒“的相关文章
- 一种鉴定鹅细小病毒的RPA-PfAgo系统及其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鉴定鹅细小病毒的RPA‑PfAgo系统及其应用,属于病毒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鉴定鹅细小病毒的RPA‑PfAgo系统,包括针对GPVVP3基因进行RPA扩增的引物对;PfAgo反应的导向DNA31‑...
- 刘亚群郑玉忠张振霞陈良辉孙延杰王佳霖韩金坤林敏陈一村
- 新型鹅细小病毒病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 2024年
- 由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引起的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SBDS)可导致鸭的“大舌病”,常出现胫骨骨折、生长发育受阻、体重减轻等症状,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NGPV主要感染樱桃谷鸭、北京鸭、番鸭和半番鸭等。本文就NGPV病的病因分析、流行病特点、临床症状和免疫防控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 乔丹丹刘婷隽陈全刚胡安康
- 一株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和基因序列分析
- 2024年
- 对临床采集的疑似鹅细小病毒病的鹅病料进行鹅胚分离培养、PCR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在鹅胚尿囊液中扩增出640 bp的鹅细小病毒基因片段,测序结果分析显示,分离的毒株确定为鹅细小病毒。根据检测结果对该鹅场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 苗艳朱庆贺兰世捷陈亮张红张蕾田秋丰冯万宇李丹沈思思刘秋瑾王刚
-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
- 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VP2蛋白的原核表达
- 2024年
- 为了获得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流行毒株并表达VP2蛋白,试验采集患短喙侏儒综合征的死亡鸭肝脏组织病料样本,首先通过鸭胚传代培养分离病毒,然后对分离毒株进行血凝试验、PCR检测、鸭胚半数致死量(ELD_(50))测定及致病性试验,最后对VP2蛋白进行诱导表达、可溶性分析、纯化及Western-blot鉴定。结果表明:从临床病料样本中分离到1株病毒,将该毒株接种鸭胚,鸭胚的死亡时间均集中在接种后的第48~72小时之间,死亡鸭胚出现绒毛尿囊膜增厚、胚体有大量出血点、鸭喙短小等短喙侏儒综合征的典型病变特征,将分离毒株命名为SCNC01株。SCNC01株不能凝集1%鸡红细胞,在其基因组DNA中可扩增出NGPV NS1基因序列,该序列与GenBank中的NGPV NS1基因序列相似性在90.6%~98.3%之间,SCNC01株与MK000549、MN415966、JF333590、KC996729、KT598506、MW929338等NGPV毒株处于同一分支,确定该毒株为NGPV。SCNC01株的ELD_(50)为1×10^(-4.5)/0.2 mL,可引起雏鸭出现运动障碍、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喙萎缩、舌头外翻、排白色稀便等临床症状甚至死亡。经IPTG诱导NGPV VP2蛋白获得了表达,且表达形式为包涵体,经His-Tag蛋白纯化柱纯化后,出现与目的蛋白大小一致的单一条带,该蛋白能与NGPV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说明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鸭源NGPV,并获得了具有良好反应原性的VP2蛋白。
- 魏玲熊荣园王思怡梁洪龙冬梅杨国淋
- 关键词:病毒分离病毒鉴定VP2蛋白原核表达
- 鹅细小病毒强毒株的分离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 2024年
- 为了了解齐齐哈尔地区鹅细小病毒(GPV)现地强毒株的流行及抗原变异情况,试验从齐齐哈尔龙江县某养殖场采集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的肝脾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获得的疑似尿囊液进行PCR检测、血凝性检测、动物回归试验及VP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毒株能使12日龄鹅胚在144 h内死亡;血凝性检测未检测出血凝价;动物回归试验,可复制该病,致使5日龄雏鹅在96~144 h内全部死亡;VP3基因PCR扩增条带大约为1 600 bp,与目的条带大小相符;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判定该分离株为鹅细小病毒毒株,与我室之前分离鉴定的鹅细小病毒HH10强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17%,与标准B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7.13%。说明鹅细小病毒基因保守。
- 王志强黄宇翔邹跃张红杨昊天董佳强杨坤
-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动物回归试验遗传进化分析
- 广西地区一株番鸭源鹅细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2024年
- 为提示广西地区番鸭源鹅细小病毒(Muscovy duck-origin goose parvovirus,MDGPV)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遗传变异机理,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某番鸭场送检的病料进行病原鉴定,将PCR阳性样品接种于12~13日龄番鸭胚尿囊腔进行病毒的分离,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基因扩增、克隆和测序,并与参考株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绘制系统遗传进化树。结果成功分离到一株MDGPV毒株,命名为GXBH株。该分离株与GenBank中17株水禽细小病毒的同源性为79.4%~98.7%,其中与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在93.3%~98.7%之间;与番鸭细小病毒(MDPV)参考毒株的同源性较低,在79.4%~79.8%之间;与MDPV参考毒株处于进化树的不同分支,而与GPV参考毒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本研究分离毒株为番鸭源鹅细小病毒,与GPV代表毒株具有相近的遗传演化关系。
- 何奇松马琳马军严悌昆胡丽萍黄胜斌何丹蓝惠华韩银华周庆安黄张玲熊毅
- 关键词:番鸭鹅细小病毒
-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亚单位疫苗对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交叉保护力分析
- 2024年
- 为评价鸭短喙侏儒综合征(SBDS)亚单位疫苗(rBac-JS01 VP2株)对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的交叉保护力,本试验选用40只产蛋母鸭和4只成年公鸭随机均分成2个组,疫苗免疫组母鸭免疫接种SBDS亚单位疫苗0.5 mL/只,非免疫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免疫后第2、4、6个月,分别收集各组产蛋母鸭鸭蛋并人工孵化,每个时间段任意选择健康的公、母雏鸭各10只,进行GPV-JS02毒株或MDPV-JS03毒株攻毒,在攻毒后第3、5、7、14天采集雏鸭肛拭子检测排毒情况。此外,免疫后第2、4、6个月,所有产蛋母鸭采血并分离血清,收集鸭蛋并提取和纯化卵黄中和抗体,分别采用GPV-JS02毒株或MDPV-JS03毒株测定血清和卵黄中和抗体效价,并比较血清和卵黄中和抗体效价与被动免疫攻毒保护率的关系。结果显示,产蛋母鸭免疫后第2、4、6个月,疫苗免疫组种蛋所孵雏鸭的GPV-JS02毒株攻毒保护率分别为95%、90%和80%,MDPV-JS03毒株攻毒保护率分别为75%、70%和60%;GPV-JS02毒株攻毒后,雏鸭排毒分别持续至攻毒后第3、5、5天,MDPV-JS03毒株攻毒后,雏鸭排毒均持续至攻毒后第7天;产蛋母鸭GPV-JS02毒株的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9.23±1.33)log_(2)、(8.45±1.14)log_(2)和(7.79±1.02)log_(2);MDPV-JS03毒株的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5.93±1.37)log_(2)、(5.15±1.08)log_(2)和(3.48±0.96)log_(2);产蛋母鸭GPV-JS02毒株的卵黄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9.06±1.3)log_(2)、(8.49±1.08)log_(2)和(7.70±1.01)log_(2),MDPV-JS03毒株的卵黄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5.83±1.25)log_(2)、(5.34±1.02)log_(2)和(3.71±1.64)log_(2);免疫后不同时期的血清和卵黄中和抗体效价与被动免疫攻毒保护率变化基本一致,升降趋势相同,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BDS亚单位疫苗(rBac-JS01 VP2株)对GPV可提供有效且持续的交叉保护力,对MDPV也可提供一定的交叉保护力,但比GPV的保护力略低。
- 甘辉群吴双符庆远甘翔孙雅鑫李巨银桂文龙刘明生
- 关键词:亚单位疫苗鹅细小病毒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鸭源鹅细小病毒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2024年
- 为建立一种快速且准确检测鸭源鹅细小病毒(D-GP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本研究通过分析D-GPV基因序列的保守区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构建携带NS1基因的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绘制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并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试验和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标准曲线的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灵敏度高,检测底限为10拷贝;特异性与重复性好,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批间和批内变异系数均低于1%。该方法对人工感染D-GPV鸭泄殖腔拭子和咽拭子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鸭在攻毒后第1 d即可以通过口腔和泄殖腔向外排毒,排毒量在第3 d达到高峰,排毒持续期可达到42 d。本研究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和稳定性好,可用于临床样品中的D-GPV检测。
- 杨挺懿杨婧黄欣梅韩凯凯赵冬敏章丽娇刘宇卓李银张小飞刘青涛
- 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PCR排毒
- 新疆和田地区鹅细小病毒感染调查及VP1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2024年
- 为了解新疆和田地区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的感染情况及遗传进化特征,试验采集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于田县、皮山县鹅养殖场的578只死亡雏鹅的内脏(肝脏、脾脏)及肛拭子样本(和田县344只,于田县67只,皮山县167只),采用PCR方法对鹅细小病毒进行检测,并随机选取2份阳性病料样本对鹅细小病毒VP1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BLAST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44份鹅细小病毒阳性样品,总阳性率为7.61%(44/578),其中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鹅细小病毒阳性率为12.50%(43/344),于田县鹅细小病毒阳性率为1.49%(1/67),皮山县未检测到鹅细小病毒。随机选取的2株鹅细小病毒(XJHT-1、XJHT-2株)均为经典鹅细小病毒,与鹅细小病毒各参考毒株VP1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9.5%~95.8%和92.1%~97.3%,与番鸭细小病毒参考毒株VP1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6.0%~85.4%和78.5%~88.7%。鹅细小病毒XJHT-1、XJHT-2株与鹅细小病毒DY16株(中国江苏)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5.8%和97.3%,遗传距离最近;XJHT-1株与鹅细小病毒GD株(中国广东)和SD-F30株(中国河北)的相似性较低,分别为89.5%和89.6%;XJHT-2株与鹅细小病毒SHM319株(德国)、GD株(中国广东)和SD-30株(中国河北)的相似性较低,分别为92.1%、92.8%和92.8%。说明和田地区部分鹅场存在鹅细小病毒的感染,但阳性率较低,选取的2株毒株与鹅细小病毒DY16株(中国江苏)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推测可能由鹅细小病毒DY16株进化而来。
- 肖海侠马万鹏王燕马雪连米晓云刘黎苏战强
-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流行病学调查VP1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山东、广西地区新型鹅细小病毒全基因组扩增及遗传进化分析
- 2024年
- 为监测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的流行和变异情况,研究采集了山东和广西部分地区的鸭短喙综合征病料进行病原检测、全基因组扩增及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两株NGPV,山东分离株命名为SD202304,广西分离株命名为GX202304,两株病毒与2021年NGPV分离株HNXY21亲缘关系最近,全基因组序列相似性为99.1%;GX202304株末端重复序列(Inverted terminal repeat,ITR)有一段未见报道的51 bp基因插入;VP3编码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在第290位GX202304株和SD202304株有一个苏氨酸到丙氨酸的突变,这是NGPV近年来发生的新变异位点。研究表明,从山东、广西地区分离到的两株NGPV存在51 bp新的基因插入片段和VP3新的突变位点,结果为我国NGPV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乔丹丹刘婷隽陈全刚李德宝周婕董淑红胡安康
- 关键词:全基因组序列
相关作者
- 王君伟

- 作品数:373被引量:986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
- 研究主题:鹅细小病毒 原核表达 单克隆抗体 口蹄疫病毒 鸭肠炎病毒
- 马波

- 作品数:132被引量:25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
- 研究主题:鹅细小病毒 原核表达 鸭肠炎病毒 单克隆抗体 胞外区
- 程晓霞

- 作品数:264被引量:664H指数:17
-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番鸭 番鸭呼肠孤病毒 鹅细小病毒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呼肠孤病毒
- 陈少莺

- 作品数:334被引量:1,026H指数:21
-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番鸭 番鸭呼肠孤病毒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呼肠孤病毒 鹅细小病毒
- 程安春

- 作品数:1,071被引量:2,136H指数:26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鸭瘟病毒 鸭疫里默氏杆菌 病毒 鸭瘟 D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