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42篇“ 黄河中下游“的相关文章
- 黄河中下游流域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设计转化
- 2025年
- 数字化保护不仅能够延续红色文化记忆,亦能通过设计转化方式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本文以红色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现实层面总结了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设计转化的内涵;针对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难点,从不同方面总结了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与设计转化方式,旨在为红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参考思路。
- 周莉
- 关键词: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 学者系列 中原智库丛书 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城镇兴衰研究
- 本书选取受生态环境变化影响最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古代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城镇兴衰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状况、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城镇发展轨迹、古代社会发展与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
- 田冰作
- 二里头时代黄河中下游聚落减少的原因
- 2024年
- “大禹治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作为上古传说,史书中的只言片语,很难作为可信的依据。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人们可以相信,在上古时期,可能真的发生过一次规模极大的洪涝灾害。
- 李琳之
- 关键词:大禹治水黄河中下游考古学传说故事上古时期
- 黄河中下游民俗玩具虎形象的艺术表达
- 2024年
- 老虎在中华文化中象征力量与勇气,其形象被广泛应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民俗玩具中,成为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民俗玩具作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符号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它们既是孩童玩耍之物,更是家庭安乐与祈福求吉心愿的象征。本文通过对不同材料虎形玩具的分析,归纳总结其造型、色彩、纹样等艺术特征。
- 孙静静王楠
- 关键词:文化符号黄河中下游地区艺术表达民俗文化历史积淀
- 黄河中下游典型抗性细菌及抗性基因污染分布
- 2024年
- 以黄河中下游某城市段的黄河水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可培养总细菌、典型抗性细菌[阿莫西林(AMX)抗性细菌、磺胺甲唑(SMZ)抗性细菌]及其对应的典型抗性基因[β-内酰胺类抗性基因(bla_(CTX-M))、磺胺类抗性基因(sulⅠ、sulⅡ)]、1种整合酶基因intⅠ1的季节及沿程分布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该市黄河流域可培养总细菌、AMX抗性细菌和SMZ抗性细菌受温度与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其菌属组成与数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主.抗性基因丰度随温度降低呈下降趋势,β-内酰胺类抗性基因在总基因中占比高于磺胺类基因,磺胺类基因中以sulI为优势基因.相关性分析表明,Ⅰ型整合子是加速抗性基因传播的重要因素.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地黄河水体抗性污染现状,可为黄河中下游流域抗性基因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 闵威高明昌孙绍芳宋茜茜邱立平
- 关键词:黄河流域
- 多声形态视域中黄河中下游流域音乐文化分析
- 2024年
- 黄河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传统音乐文化在黄河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传统音乐文化,能够有效传承黄河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音乐工作者也开始关注黄河流域的传统音乐文化,通过对音乐不断创新来传播传统音乐文化,在目前多元化发展的世界中树立民族自信。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陕、晋、豫、鲁、冀、京、津五省二市,该地区的传统音乐会呈现出多声织体的形态,能够体现出多声思维。黄河中下游的音乐文化不仅以横向发展为主要手段,同时在纵向上也能够帮助各声部旋律整合在一起。本文将对黄河中下游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声形态进行详细地分析和阐述。
- 沈贝贝
- 关键词:黄河中下游传统音乐文化旋律
- 黄河中下游河水及沉积物花粉分布与传输特征
- 2024年
- 厘清河流花粉现代过程是重建流域古环境的基础。尽管学界较早开展了河水花粉研究,但花粉进入河流之后如何传输、受何种动力影响等问题尚不清楚。本文选取黄河中下游干、支流布设采样断面,在丰水期采集河水和沉积物样品开展花粉分析,采用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探究花粉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流域植被组成不同,花粉类型百分比和浓度存在较大差异,河水干流花粉浓度大于支流,而沉积物花粉百分含量与浓度干流普遍低于支流。(2)悬浮物浓度是影响河水花粉含量的主要因素,且在晋陕峡谷之外的样点表现尤为突出;粗沙多、流速快可能是导致晋陕峡谷干流悬浮物浓度高而花粉浓度低的原因。(3)黏粒含量是影响沉积物花粉含量的主要因素,且黏粒分别和粉砂、流速交互作用的影响更为突出;黄河出晋陕峡谷后沉积物花粉含量明显增加。(4)水库前后河水和沉积物花粉浓度变化分别与悬浮物和黏粒一致,相较于水样,水库后沉积物花粉浓度减少更为明显。(5)河流花粉与表土花粉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能较好的反映流域整体植被面貌。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冲积物或者有河流注入的湖泊花粉开展古环境重建提供支撑。
- 刘德新潘燕芳何雪莉吴朋飞马建华谷蕾
- 关键词:黄河中下游
- 黄河中下游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文章运用Arc GIS PRO与Excel软件工具,对黄河中下游6批共1 583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分布特征上,黄河中下游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集聚但分布不均衡的形态。在影响因素方面,坡向、水文因素对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最大,且坡向多、水系密集区域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坡度与高程对传统村落影响相对较少。最后,通过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洛伦兹曲线、影响因素等多种分析结果 ,提出建构黄河中下游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廊道的建议。
- 胡英盛胡英盛刘佳敏
- 关键词:黄河中下游GIS传统村落影响因素
- 黄河中下游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机制研究被引量:19
- 2024年
-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乎地区可持续发展。论文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定量分析2010—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及耦合协调时空变化格局,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乡村振兴高水平地区逐渐以黄河干流为轴线条带状分布;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省会城市仍是高值区的主要集聚地。(2)耦合度类型空间异质性大,目前以磨合阶段为主,而耦合协调度以濒临失调为主,集中分布在陇东、陕北等地区,相对发展类型整体以新型城镇化滞后型为主。(3)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变化是多种要素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收入、消费、投资是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黄河中下游要针对地区发展实际,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 乔家君肖杰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
- 小浪底大坝运行背景下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情景模拟研究
- 2024年
- 小浪底大坝作为黄河干流上关键的水利工程,在对其下游水沙调控的同时也对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小浪底大坝当前的运行机制,根据2009—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与数量规律,结合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模型软件(FLUS),实现研究区2027年农业景观的自然发展、生态保护以及耕地保护三种情景下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建设用地面积不同情景下均保持持续增长趋势,自然发展情景下增加最为明显;耕地面积在耕地保护情景下保持稳定,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面积均减少;林地、草地及水库坑塘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发展良好;河渠在自然发展情景下面积减少明显,滩地总体保持稳定。研究区农业景观在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情景下,有利于实现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的持续健康发展。
- 常金隆
- 关键词:小浪底大坝农业景观黄河中下游
相关作者
- 孙剑辉

- 作品数:140被引量:1,513H指数:21
-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废水处理 沉积物 纳米TIO 生态风险 有机氯农药
- 马丽娇

- 作品数:7被引量:94H指数:5
- 供职机构: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黄河中下游 河岸带 环境因子 物种多样性 河岸缓冲带
- 马钦

- 作品数:12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沉积物 磷酸盐 黄河 黄河中下游 吸附等温线
- 汤茜

- 作品数:28被引量:339H指数:12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 研究主题:农业景观 非农 景观 物种多样性 黄河中下游
- 王晓丽

- 作品数:222被引量:1,104H指数:18
-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表层沉积物 沉积物 二茂铁基 生物膜 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