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08篇“ PKC“的相关文章
PKC/TRPV1通路在大鼠三叉神经痛中的病理作用
2024年
目的探究蛋白激酶C(PKC)/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通路在大鼠三叉神经疼痛(TN)中的病理作用。方法采用眶下神经慢性收缩术(ION-CCI)来创建大鼠TN的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CCI组、CCI+DMSO组、CCI+GF109203X(双吲哚马来酰亚胺,一种PKC抑制剂)组。使用Von Frey毛刷检测大鼠的机械痛阈。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三叉神经节(TG)内PKC和TRPV1表达量的变化。HE染色观察TG的病理变化。结果CCI组大鼠机械痛阈降低(P<0.05),大鼠TG内的磷酸化的PKC(p-PKC)和TRPV1表达显著增加(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CCI组观察到TG出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增多、神经细胞肿胀等变化。注射GF109203X后降低了大鼠TG内PKC的磷酸化和TRPV1的表达,大鼠机械痛阈升高(P<0.05),光学显微镜下可见TG内细胞肿胀和炎症细胞有所减少。结论PKC/TRPV1通路可能参与了大鼠的三叉神经痛。
吴贝贝沈莲王元银王烈成
关键词:PKCTRPV1TG三叉神经痛机械痛阈
PKCι在宫颈癌YAP1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
2024年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ι(protein kinase Cι,PKCι/PRKCI)在宫颈癌YAP1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全子宫术后宫颈正常组织(normal cervical tissue, NCT)、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LSIL)、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HSIL)以及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每组8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法检测4组组织中PKCι以及YAP1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临床病理以及预后分析。将PRKCI基因过表达转染人宫颈癌SiHa细胞系,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数量及强度评判转染效率,PRKCI抑制剂aurothiomalate处理,采用CCK-8检测存活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检测PRKCI基因表达,并予以转录组测序以及qRT-PCR验证。结果 NCT、LSIL、HSIL以及SCC患者PKCι、YAP1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级别越高,PKCι、YAP1阳性率越高(P<0.05)。宫颈病变级别与PKCι以及YAP1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在SCC中PKCι以及YAP1阳性表达相互之间的均呈正相关(P<0.05)。PKCι以及YAP1阳性表达在SCC不同的分化程度以及有无脉管瘤栓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SCC患者生存预后分析中单因素分析显示,各蛋白表达、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脉管瘤栓情况是影响总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SCC患者各蛋白表达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其中PKCι、YAP1蛋白高表达以及淋巴结转移为危险因素(P<0.05)。SiHa细胞中PKCι转染组PKCι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与空载脂质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病变患者常伴有PKCι以及YAP1表达异常,�
陈胜民王国平林志仁袁峰
关键词:宫颈癌
大蒜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AGEs/PKC/p66shc通路的影响
2024年
目的以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探究大蒜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正常对照组(Control)、糖尿病肾病模型组(Model)、低剂量大蒜素保护组(DT10)、中剂量大蒜素保护组(DT20)、高剂量大蒜素保护组(DT40)5组,利用试剂盒检测肌酐、微量白蛋白、丙二醛的水平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HE、PAS染色观察大鼠肾脏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大蒜素保护组的肌酐、微量白蛋白、丙二醛的水平明显下降(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明显升高(P<0.05)。HE、PAS染色结果显示,肾组织显微结构改善、肾间质糖原沉积物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大蒜素保护组的AGEs、p-PKC、p66shc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蒜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调控AGEs/PKC/p66shc信号通路有关。
牛丽伟李铭涵崔明宇
关键词:糖尿病肾脏病大蒜素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PKCδ与MALT1对HIV-TB共感患者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
2024年
目的分析艾滋病与结核病双重感染(HIV-T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KCδ与MALT1对Th17细胞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及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2年8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HIV-TB共感患者4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后分为空白对照组和B106组[PKCδ抑制剂(B106)处理细胞]、MI-2组[MALT1抑制剂(MI-2)处理细胞]、B106+MI-2组[PKCδ抑制剂(B106)与MALT1抑制剂(MI-2)共同处理细胞]3个试验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17、IL-23、IFN-γ、TNF-α、IL-10以及IL-22的水平及运用qPCR检测MALT1、Iκbα、P65以及IL-17、IL-23的mRNA表达水平,探讨PKCδ与MALT1对HIV-TB共感患者中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3个试验组中Th17细胞的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试验组中IL-6、IL-17、IL-23、IFN-γ、TNF-α、IL-10以及IL-22的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试验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试验组中IL-17、IL-23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06组MALT1、P65表达低于对照组,Iκbα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2组Iκbα表达高于对照组,P65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06+MI-2组与其他2个试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PKCδ或MALT1可拮抗HIV-TB共感患者的Th17细胞数量下降,抑制HIV-TB的炎症反应,抑制SYK/PKCδ/CARMA1-Bcl10-MALT1(CBM)复合物通路,可通过抑制NF-κB炎症通路拮抗HIV-TB的炎症反应。
李邦跃李黎钟雪梅邹小广
关键词:艾滋病结核病
脑血栓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脑血栓与血清PKC、SOST、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脑血栓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及脑血栓与血清蛋白激酶C(PKC)、骨硬化蛋白(SOST)、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脑血栓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收治的96例非脑血栓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血清PKC、SOST表达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RAI)、纤维蛋白原(FIB)];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脑血栓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脑血栓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分析血清PKC、SOST表达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在不同严重程度的脑血栓患者间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血清PKC、SOST表达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吸烟患者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冠心病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体重指数、饮酒患者比例、高血压患者比例、高脂血症患者比例、血清PKC、SOST水平及PV、HCT、RAI、FIB水平分别为(25.04±1.47)kg/m^(2)、20.83%、54.17%、34.38%、(196.52±45.37)μg/L、(4.65±1.07)ng/mL、(6.75±0.72)mPa·s、(44.82±4.56)%、(5.86±0.71)%、(4.62±0.85)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高脂血症、血清PKC、SOST、RAI、FIB均是脑血栓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的血清PKC、SOST表达水平及PV、HCT、RAI、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脑血栓患者血清PKC、SOST表达水平及PV、HCT、RAI、FIB水平均与NIHSS评分、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血栓患
张翠芳刘泽民周育蕾董丽娜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脑血栓
AQP4在右美托咪定降低机械通气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中的作用:与PKC的关系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评价水通道蛋白4(AQP4)在右美托咪定降低机械通气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中的作用及其与蛋白激酶C(PKC)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150只,体质量20~25 g,8~12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30):对照组(C组)、机械通气组(V组)、LY317615组(L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右美托咪定+PMA组(DP组)。C组自主呼吸空气6 h;V组机械通气6 h;L组在机械通气前30 min时腹腔注射PKC抑制剂LY31761510μg/kg;D组和DP组机械通气前30 min时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μg/kg;DP组机械通气前60 min时腹腔注射PKC激活剂PMA 15μg/kg。机械通气后1 d时麻醉小鼠,处死取海马组织,光镜下观察CA1和CA3区组织病理学结果;取小鼠脑组织,测定脑组织含水量,检测脑组织伊文氏蓝(EB)含量;取小鼠脑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KC和AQP4的表达。机械通气后3 d,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小鼠认知功能。结果与C组比较,V组和DP组机械通气后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升高,脑组织PKC和AQP4表达上调,新物体探索百分比和辨别指数降低(P<0.05),海马CA1区和CA3区组织病理学损伤加重;与V组比较,D组和L组机械通气后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降低,脑组织PKC和AQP4表达下调,新物体探索百分比和辨别指数增高(P<0.05),海马CA1区和CA3区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与D组比较,DP组机械通气后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升高,脑组织PKC和AQP4表达上调,新物体探索百分比和辨别指数降低(P<0.05),海马CA1区和CA3区组织病理学损伤加重。结论AQP4参与了右美托咪定降低机械通气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过程,其机制与抑制PKC激活有关。
瞿敏孙文波张秀青刘旺陈磊齐子龙黄冬冬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血脑屏障蛋白激酶C
基于代谢组学探讨升降散加减调控PKC信号通路截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升降散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美沙拉嗪肠溶片0.5 g/kg组、升降散加减0.75、1.5、3 g/kg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以2.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溶液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建立。连续给药治疗10 d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评价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形态;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7、生物活性因子(S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大鼠结肠组织黏蛋白2(MUC2)的表达;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大鼠血清差异性代谢物,借助MetaboAnalyst网站富集代谢通路;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CXC趋化因子配体5(CXCL5)、趋化因子受体4(CXCR4)、整合素(Integrin-β3)、蛋白激酶C-α(PKC-α)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长度明显缩短,DAI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肠黏膜上皮缺损,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杯状细胞明显减少,大鼠血清IL-6、IL-17、SP、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大鼠结肠组织MUC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CXCL5、CXCR4、Integrin-β3、PKC-α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升降散加减各组大鼠结肠长度明显增加(P<0.05),升降散加减1.5、3 g/kg组和美沙拉嗪肠溶片0.5 g/kg组大鼠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升降散加减1.5、3 g/kg组大鼠结肠组织杯状细胞结构、数量及结肠黏膜得到不同程度修复,各给药组大鼠血清IL-6、IL-17、SP、TNF-α含量明显降低,结肠组织MUC2和CXCL5、CXCR4、Integrin-β3、PKC-α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升降散加减给药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代谢物水平发生改变,鉴定出18个差异代谢物和1条与炎症相关的代谢通路。结论:升降散加减可能通过阻断PKC
张霞孙建慧王斌王雅倩李星陈苹苹刘启泉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代谢组学炎症因子分子机制
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线粒体氧化损伤和PKCε-Nampt通路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线粒体氧化损伤及PKCε-Nampt通路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14.3 g/kg)和依达拉奉组(3 mg/kg),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MCAO法建立脑I/R损伤模型,术后24 h各组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给药7 d后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标志物MAP-2表达,观察神经元损伤情况,检测ROS、MDA水平和SOD活性评价氧化损伤情况,荧光探针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修饰酶循环法检测NAD^(+)/NADH比值,Western blot法检测PKCε、p-PKCε、Nampt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p-PKCε、Nampt蛋白阳性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脑组织MAP-2荧光强度增强(P<0.05),神经元损伤减轻,脑组织ROS、MDA水平降低(P<0.05),SOD活性、线粒体膜电位、NAD^(+)/NADH比值升高(P<0.05),p-PKCε、Nampt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通过激活PKCε-Nampt信号通路、提高线粒体功能来减轻大鼠脑I/R损伤。
尹美娟刘真一靳晓飞周晓红高钰赵月眸高维娟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线粒体PKCΕNAMPT
脊柱推拿对“椎骨错缝”大鼠DRG神经元PKCε/TRPV1通路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腰椎“椎骨错缝”模型大鼠痛行为和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蛋白激酶Cε(PKCε)、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和磷酸化TRPV1(p-TRPV1)的影响,探讨脊柱推拿的镇痛效应和机制。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手法治疗组,每组8只,通过外部连接固定方法制备“椎骨错缝”模型。手法治疗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5天开始对两侧L3~S1夹脊穴进行5 N、2 Hz、10 min/次、连续14 d的模拟手法治疗。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节点机械痛和热痛的改变,取DRG,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KCε、TRPV1和p-TRPV1表达情况及蛋白含量。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PWT、PWL均较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显著下降(P<0.01),干预后第10、14天,手法治疗组大鼠PWT、PWL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免疫荧光显示,模型组与手法治疗组大鼠DRG中PKCε、TRPV1受体表达较治疗前均明显,手法治疗组较模型组PKCε、TRPV1受体表达具有明显抑制趋势。模型组和手法治疗组DRG中PK Cε、TRPV1、p-TRPV1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1),手法治疗组DRG中PKCε、TRPV1、p-TRPV1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结论:脊柱推拿可以改善“椎骨错缝”腰痛大鼠疼痛,其机制可能是抑制PKCε/TRPV1信号通路开放并抑制TRPV1磷酸化而获效。
吕智桢程艳彬姚重界孔令军朱清广吴志伟周鑫房敏
关键词:脊柱推拿椎骨错缝
宫颈细胞DNA倍体分析联合B7-H4和PKCδ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DNA倍体分析联合负性共刺激分子B7同源物4(B7-H4)和蛋白激酶Cδ(PKCδ)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22年1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诊治的宫颈癌患者160例作为宫颈癌组,同期在本院做宫颈癌前筛查的女性16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正常或炎症组(n=52)、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n=68)、高级别CIN组(n=40)。采用全自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宫颈细胞DNA倍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7-H4、PKCδ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B7-H4、PKC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宫颈细胞DNA倍体分析联合血清B7-H4、PKCδ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进行宫颈癌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正常或炎症组、低级别CIN组、高级别CIN组、宫颈癌组DNA倍体阳性例数分别为16(30.8%)、27(39.7%)、26(65.0%)、127(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5.86,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与正常或炎症组比较,高级别CIN组、宫颈癌组DNA倍体阳性比例均高(均P<0.05);与低级别CIN组比较,宫颈癌组DNA倍体阳性比例高(P<0.05)。正常或炎症组、低级别CIN组、高级别CIN组、宫颈癌组血清B7-H4水平分别为(57.21±10.21)、(79.17±11.34)、(92.73±15.36)、(126.56±20.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5.45,P<0.001),血清PKCδ水平分别为(89.34±18.29)、(71.79±15.82)、(53.39±11.84)、(40.23±10.2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28,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正常或炎症组、低级别CIN组、高级别CIN组、宫颈癌组血清B7-H4水平依次升高(均P<0.05);正常或炎症组、高级别CIN组、宫颈癌组血清PKCδ水平依次降低(均P<0.05)。Pearson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血清B7-H4、PKCδ水平呈负相关(r=-0.47,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宫颈细胞DNA倍体诊断宫颈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CI为0.78~0.86),敏感性、特异性分别�
张宁宁杨哲檀丽梅李振宁王迪魏永志

相关作者

柳惠图
作品数:96被引量:249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实验室
研究主题:蛋白激酶C PKC 细胞增殖 钙调素 细胞周期
于秉治
作品数:178被引量:41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小鼠受精卵 蛋白激酶C 受精卵 小鼠 CDC25B
容松
作品数:61被引量:167H指数:7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
研究主题:促红细胞生成素 移植后 PKC 外周血 小鼠
邢伟
作品数:55被引量:26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研究主题:长时程增强 CA^(2+) 铅 铝暴露 大鼠海马
孙黎光
作品数:140被引量:643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铅 海马 慢性铅暴露 蛋白激酶C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