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雯
作品数: 55被引量:516H指数:12
  • 所属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贾博琦
作品数:52被引量:594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十二指肠溃疡 胃炎 药物疗法 胃粘膜
王化虹
作品数:171被引量:964H指数:1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幽门螺杆菌 炎性肠疾病 褪黑激素
刘新光
作品数:154被引量:1,721H指数:1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肠易激综合征 溃疡性结肠炎 幽门螺杆菌 炎症性肠病 发病机制
胡伏莲
作品数:367被引量:6,505H指数:4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 消化性溃疡 四联疗法 HP
刘正新
作品数:58被引量:405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研究主题:内镜 早期胃癌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 胃癌
肝硬化46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6
1994年
求文对我院468例肝硬化住院病人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结果:总住院率为0.12%,肝义后肝硬化为68.2%。Child分类[1]C级患者症状重,合并症多,预后差.肝硬化主要井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42.3%)及肝性脑病(20.5%)。住院病死率37.6%。本文就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和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进行了探讨,并将我国部分地区肝硬化临床分析的报道[2~3]与本文进行了比较,结果;肝硬化发病的高发年龄在40~50岁,病因各地均以肝炎后肝硬化为首位,腹水征均>50%,青海、北京>70%。住院病死率均为30%~40%。主要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出血和/或肝性脑病。
张希全陈宝雯
关键词:肝硬变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
全文增补中
功能性便秘结肠动力学改变初探被引量:3
1997年
目的:为了解功能性便秘的结肠动力学变化。方法:对24例便秘患者和8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远段结肠气囊扩张及腔内压力测定。结果:便秘组中6例(6/24)在降结肠、3例(3/24)在乙状结肠气囊扩张时出现了气囊远侧结肠收缩,而对照组中未见这一现象。便秘组中10例在降结肠或乙状结肠气囊充气达60ml即产生腹胀或腹痛等不适感觉,而对照组在气囊充气达60ml时亦无不适感觉。结论:远段结肠收缩不协调可能是功能性便秘产生原因之一,而便秘伴随症状的产生则可能与结肠收缩不协调和对气囊扩张敏感性增高有关。
刘建湘刘新光王化虹陈宝雯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结肠动力气囊扩张
一个新的H_2受体阻断药──尼扎替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
1995年
经内镜确诊的69例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随机分为尼扎替丁组(37例)和雷尼替丁组(32例),两种药物剂量均为每晚300mg口服,疗程4wk或8wk。尼扎替丁和雷尼替丁的溃疡愈合率4wk分别为97.3%和96.9%,8wk均为10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疼痛的缓解,无论是治疗后3d,1wk及2wk的疼痛缓解率,尼扎替丁组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P<0.05)。治疗中两种药物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尼扎替丁是一个新的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安全有效的H2受体阻断药。
胡伏莲谢鹏雁刘建湘陈宝雯刘新光王化虹白歌
关键词:H2受体阻断药尼扎替丁十二指肠溃疡药物疗法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被引量:3
1997年
本文报道1994年在福建长乐进行的大规模胃癌防治计划,通过胃镜、血液检查及问卷检查,发现30例胃癌及214例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各类人群中为67%至94%不等。在年龄36岁至65岁组中,长乐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香港,无论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或非感染者,胃窦肠上皮化生发现率在长乐都高于香港,在长乐,胃窦肠上皮化生发现率高于胃体肠上皮化生。长乐及香港的Cag-A阳性菌株与各种胃疾病有明显关系,在无症状组中,Cag-A阳性菌株在长乐占72%,明显高于香港的29%。Cag-A阳性菌株与胃炎、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有明显关系。问卷发现多喝茶及多进食蔬菜有保护作用,而抽烟及饮酒人群或进食咸鱼有较多机会形成胃癌。
王振宇林兆鑫高震陈建顺胡兴正程自刚黎锦泉何楚盈袁兆灿陈宝雯王蔚虹陈君石候晓华姜希望卢家扬A Covacci
关键词:胃癌幽门螺杆菌肠化饮食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窦炎症程度和炎症因子的分析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致十二指肠溃疡时胃窦炎症和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 选择 4 8例有不同程度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 ,用组织学方法评定胃窦炎症程度 ,同时测定胃粘膜内白细胞介素 6(IL 6)、白细胞介素 8(IL 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过氧化物酶(MPO)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结果 IL 8、TNFα、MPO、MDA的含量均与胃窦粘膜的炎症程度和Hp感染的强度呈正相关 ,IL 8、TNFα、MPO、MDA之间也有明显的相关性 ,而IL 6与它们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 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中 ,炎症因子可能为联系Hp相关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关键因素。
刘正新纪保安陈宝雯贾博琦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炎幽门螺杆菌
国产潘托拉唑、克拉霉素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比较国产潘托拉唑与进口潘托拉唑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 ;国产潘托拉唑、克拉霉素加羟氨苄青霉素三联抗幽门螺杆菌 (HP)方案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HP感染的疗效。方法 :112例患者进入试验 ,可评价病例10 5例 ,试验包括两部分 :单用药部分 ( 4 5例 )随机分组 ,分别使用国产潘托拉唑和进口潘托拉唑 40mg ,每日 1次 ,用药 2周 ,比较溃疡愈合率 ;三联用药部分均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HP感染者 ,随机分组 ,分别使用国产潘托拉唑和克拉霉素加羟氨苄青霉素与进口潘托拉唑和进口克拉霉素加羟氨苄青霉素。潘托拉唑疗程 2周 ,抗生素疗程 1周 ,比较HP根除率及用药期间的不良事件。结果 :国产和进口潘托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周愈合率分别为 84 0 %和 80 0 % (P>0 0 5 ) ,3日疼痛缓解率分别为 70 2 %和 6 6 7% ,平均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 4 2 1± 2 8天和 3 93± 1 8天 ;国产三联和进口三联HP根除率分别为 73 3 %和 83 3 % (P >0 0 5 ) ;国产药组与进口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3 4 0 %和3 2 0 %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国产潘托拉唑和克拉霉素在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HP感染方面与进口同类产品相比疗效相当、同样安全而且价格较低 ,适合国内应用。
朱丽明陆星华方秀才王惠吉梁艳梅张希泉陈宝雯
关键词:潘托拉唑克拉霉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螺杆菌
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附111例胃息肉临床分析)被引量:10
1997年
为了研究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对111例140枚经胃镜检查发现的胃息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炎症性息肉占75%,非炎症性息肉25%(包括息肉样变13枚),息肉样腺瘤17枚,管状和绒毛状腺瘤各2枚,息肉类癌1枚,息肉复发1枚)。发生在胃窦者占55%。直径大于2cm占2.8%,属于管状和绒毛状腺瘤。HP在胃息肉患者中总检出率50.7%,其中炎性息肉检出68.1%,非炎性息肉检出率16.7%,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息肉伴慢性活动性炎者中HP检出率78.9%,非活动性炎仅18.2%,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该研究还发现胃息肉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研究表明HP在炎性息肉中有较高的检出率,而且大多伴有慢性活动性炎症,说明HP感染与炎症性息肉关系密切,可能是引起活动性炎症和炎症性胃息肉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化虹胡伏莲陈宝雯刘新光谢鹏雁张希全白歌
关键词:胃息肉幽门螺杆菌胃镜检查
炎症因子与十二指肠溃疡寒热辨证的关系被引量:21
1999年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寒热辨证关系。方法:对4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中医寒热辨证,胃镜下作胃窦部活检,测定胃粘膜组织白介素8(IL8)及白介素6(IL6),并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并与10例正常胃粘膜活检标本作比较。结果:热证组胃粘膜IL8、TNF、MPO及MDA较寒证组增多(P<005);IL6与寒热辨证无明显关系。结论:炎症因子IL8、TNF、MPO及MDA与中医寒热辨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中医寒热证型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
张学智纪宝安陈宝雯谢竹藩
关键词:炎症因子十二指肠溃疡
褪黑激素对大鼠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
2001年
徐玲王化虹陈宝雯
关键词:褪黑激素N-乙酰-5-甲氧基色胺吲哚远端结肠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意义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被引量:2
1996年
本文目的在于了解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国内溃疡性结肠炎(UC)病人中的阳性率和对UC的诊断意义,及其与病理之间的关系。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CA,32例UC病人中9例阳性,阳性率28.1%,全部呈核周型(pANCA);15例肠易激综合征、4例克隆病、10例其他原因引起腹泻的病人,以及49例健康对照全部阴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ANCA阳性者粘膜血管炎发生率为88.9%(8/9),ANCA阴性者为44.4%(8/18),结果显示:ANCA对鉴别UC与其他腹泻性疾病有意义;ANCA可能通过介导肠粘膜血管炎参与UC的发病。
陆达海刘新光贾博琦陈宝雯张希全孟尼丽汤秀英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抗体致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