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东
作品数: 161被引量:927H指数:15
  • 所属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洪子诚
作品数:141被引量:888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当代文学 文学 阅读史 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研究
姜涛
作品数:110被引量:376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新诗 文学史 当代诗 《女神》 文学
李国华
作品数:56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杂文写作 释读 鲁迅杂文 杂文 启蒙主义
钱理群
作品数:278被引量:1,705H指数:1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 知识分子 现代文学研究 鲁迅作品 老师
贺桂梅
作品数:106被引量:921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当代文学 民族形式 知识谱系 重读 五四传统
“没落贵族”的40年代焦虑:巴金与《憩园》
2022年
小说《憩园》对封建家庭的批判主题与其挽歌情调的笔致之间的张力关系,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主要关切。本文认为,《憩园》并未承继《激流三部曲》的主旨,它的批判意图相当微弱。本文试图使用症候式批评的方法,分析小说文本如何折射出巴金这样一个兼有没落贵族和五四知识分子双重身份的作家,在近代中国40年代的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独特的精神焦虑,以及作者如何借助小说中“杨寒”这样一个虚构角色,对这种带有症候性的焦虑所尝试的缓解。
张玮珊吴晓东
关键词:《憩园》没落贵族焦虑
现代中国文学的“传统”与“现代”问题被引量:3
2003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两个先验的没有经过充分反思的参照视野,一个是西方的现代性,另一个就是中国古代传统.
吴晓东
关键词:现代文学传统文学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吴晓东
关键词:象征主义中国现代文学诗学
分裂的主体——读丁玲的《在医院中》
2022年
《在医院中》是丁玲延安时期的作品,却使她在革命政权内部受到了争议和批判。本文从文本细读出发,分析主人公陆萍呈现出的两种声音:一种是属于革命者的、慷慨激昂的声音,另一种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敏感多愁的声音。人物的分裂性在一定程度上指向作者的分裂性。根据丁玲的检讨草稿,小说中陆萍的原型是一位延安的年轻女学生,丁玲本想写陆萍的成长、批判她的软弱,却在不知不觉中流露了过多的同情。
袁姝吴晓东
关键词:《在医院中》
作为预言书的《城堡》
2009年
卡夫卡的《城堡》虽成书于20世纪初叶,但却是属于整个20世纪的书。今天看来,它也分明属于21世纪。它是人类阅读史上少有的一部历久弥新的书。每次翻开它,都会感到有令人无法捉摸的新的意蕴扑面而来。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部预言书是毫不为过的。
吴晓东
关键词:《城堡》阅读史
废名小说《桥》的象喻语言被引量:3
2003年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被誉为一部"破天荒"的"创格"作品。它在语言层面表现为一种"象喻"的特征,大量运用"转喻"和"隐喻",既表现了艺术思维的具象性,也表现出作者对理趣与观念的钟情。同时,废名的比喻还兼有一种叙事功能。论文正是力图从语言的层面具体揭示《桥》的诗性特征的生成,并试图提供一种解读文本的微观诗学的视角。
吴晓东
关键词:废名《桥》隐喻诗化特征
探寻文学的诗性之灯——吴晓东教授专访
2013年
采访者:非常感谢吴老师能够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编辑部的访谈,很想听您谈谈自己的学术经历,这应该对我们研究生同学会有非常大的启发。吴晓东教授:今天主要就是一个交流吧,希望不只是我一个人说,而能对一些问题有所互动。采访者:首先想问一下老师,进入大学以后,您对自己的专业有什么直观感受吗?中文系在八十年代中期的状态大致是什么样的?在经过四年专业学习以后,为什么选择了现代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吴晓东刘子平徐轶玮王柑琪余贤红
关键词:采访者文学传统学术经历文本形式当代文学
中国化的“颓加荡”:邵洵美的唯美主义实践被引量:3
2016年
邵洵美的第二本诗集《花一般的罪恶》1928年5月由他自己当老板的上海金屋书店出版,继诗集《天堂与五月》(1)之后进一步奠定了邵洵美作为中国的颓废-唯美派代表诗人的不二人选的地位。1929年2月在《金屋月刊》上刊发了一则关于《花一般的罪恶》的广告:沉寂的诗坛,久不闻到花般的芬芳。邵先生谁也认为最努力于诗的一人。他的诗格,是轻灵的,娇媚的,浓腻的,妖艳的。
吴晓东
关键词:邵洵美唯美派诗格陈梦家诗神
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解读被引量:14
2001年
吴晓东
关键词:废名象征主义诗学《桥》心象个人化
文学史范式的开拓——关于钱理群194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讨论被引量:2
2023年
《1940年代中国文学史研究论集》汇集了钱理群先生194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并展现出文学史家开拓文学研究与文学史书写范式的自觉尝试。论集从“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入手,通过对“个体的人”即作家精神世界和生命轨迹的勾勒,打开了文学史的丰富面向,并提炼出一系列具备历史价值的“文学典型”,也揭示了1940年代文学“带动两头”的时代意义。而钱理群1940年代文学研究所秉持的“大文学史”观也启发了学界对文学史研究方法及学科意识的反思。
吴晓东孙慈姗
关键词:文学史研究文学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