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德东
-

-

- 所属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吕晨

-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研究主题:佛教 养心 养生学 养生 佛教徒
- 9·11之后的美国政教冲突
- 2004年
- 这不是一个什么特殊的日子,但在美国当代政教关系史上,却是充满象征意义的两天.……
- 魏德东
- 唯识的因明论证被引量:1
- 1998年
- 对唯识学派而言,“唯识”的成立是首要大事。唯识家将因明逻辑引入对“唯识”的论证,促进了唯识思想的发展。在唯识学史上,“唯识”概念大致包括三层含义,这集中体现在三个命题,即“唯有表象”、“唯识无境”和“境不离识”。本文认为,无性、护法、玄对唯识的因明论证,代表了三种理论范型,体现了不同的哲学倾向,显示了“唯识”义理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无性对唯识的因明论证包括“唯识无境”和“境不离识”两层含义,护法的四比量则专证“境不离识”,玄的“真唯识量”则创造性地将“境不离识”转换为“我们所认识的,只能是意识中的对象”,在认识论意义上予“唯识”以完整的证明。唯识家并没有用因明的方式彻底论证“唯识无境”和“境不离识”,他们成功论证的,只是“唯有表象”。
- 魏德东
- 关键词:唯识学《大正藏》阿赖耶识窥基
- 养生贵养心,生活即养生
- 2012年
- 佛教说“人身难得”,一个人来到世间,是多少因缘和合的结果!护生养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本能诉求。
佛法说“人生是苦”,这是佛教对人生特质的基本判断,居于佛教“四圣谛”之首。如何将这苦的人生活出健康、活出快乐、活出价值与意义,是古往今来所有养生学的主题。
- 魏德东吕晨
- 关键词:养生学养心佛教四圣谛
- 论谭嗣同的成仁理念被引量:3
- 1998年
- 魏德东
- 关键词:谭嗣同道德层面近代自然科学佛教王船山
- 中华文明的坚韧传承者纪念恩师方立天教授
- 2014年
- 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有关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演讲。3月29日,在北京肿瘤医院,我颇为激动地向住院中的恩师方立天教授介绍了这篇讲话,并拿出手机为老师诵读。3月31日,当我再次来到病房的时候,方老师拿出了一张刊载习主席讲话的《光明日报》,上面密密麻麻地划了重点,做了标记;并坚决要求出院。那天还有几位师兄在,人家都劝说方老师,好不容易住进一间条件比较好的病房,就在医院安静养着吧。方老师话语不多,但不以为然。4月1日8点多钟,当我再次来到病房的时候,发现方老师和师母已经把所有的行李都打包整理好了,说是6点多钟就起来收拾了,现在就等着医生查房,出院回家。那天医生很忙,接近中午才办完了手续。方老师就一直坐卧不宁地在病房等着。
- 魏德东
- 关键词:中华文明恩师传承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光明日报》
- 佛教的生态观被引量:68
- 1999年
- 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具有独特的生态观。缘起论是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 ,整体论和无我论是佛教生态观的基本特征。佛教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无情有性的自然观 ,众生平等、不杀生的生命观 ,追求净土的理想观。两千年来 ,佛教徒不断创造出方便易行的生态实践方式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精神本质上 ,佛教的生态观是后现代的。仅凭佛教 ,不可能解决当代生态危机 。
- 魏德东
- 关键词:大乘佛教生态观《大正藏》缘起论生态实践整体论
- 论佛教道德的层次性特征被引量:6
- 2002年
- 佛教道德是近年来颇受佛教学界和伦理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佛教道德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重要原因是它的层次性。佛教道德涵盖了功利论、义务论和德性论等多个层面 ,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境遇下人们的需求。第一 ,佛教道德的功利论建立在善恶报应论基础上 ,为民间大众所乐意遵循。第二 ,佛教道德的义务论以佛教道德规范和戒律为核心 ,分为肯定性规则与否定性规则两种。第三 ,佛教道德的德性论建立在心性论基础上 ,以改善人的道德本性、提高人生境界为目的 ,是解脱成佛的根本出路。科学把握佛教道德的层次性特征 ,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佛教道德的独特品格 ,而且对当代的道德建设亦有启发。
- 魏德东
- 关键词:佛教道德功利论义务论德性论
- 宗教社会科学:内涵与价值被引量:2
- 2006年
- 宗教社会科学是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对宗教的实证研究,包括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客观性和实证性是宗教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宗教社会科学力求对宗教现象做出中立与精确的描述和解释,并以此区别于宗教界、政府、公安等部门对当代宗教的关注。宗教社会科学的进步有助于建立符合中国宗教实际的宗教学一般理论,同时也有益于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 魏德东
- 立身有道
- 2014年
- 2014年7月3日,就在方立天先生去世前四天,《光明日报》发表了他怀念冯友兰先生的文章“一座高峰——追念老师冯友兰先生”。他在文中写道:“冯先生说,研究中国古代哲学,要把中国古代哲学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加以继承和弘扬,那才叫本事。他这句话对我来讲有指明方向的意义,我这一辈子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学术研究的。”
- 魏德东
-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立身《光明日报》冯友兰怀念
-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被引量:1
- 1999年
- 对象理论集中体现了唯识学的理论特色。本文从现代哲学的视野,通过对万法唯识所变、相分、所缘缘、三类境等命题的解析,系统阐述了唯识学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一方面坚持万法唯识的理论原则,同时对现实世界的实在性和价值也没有简单地否定,唯识学力图在意识范围内解决表象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符合的问题,具有融汇、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倾向。
- 魏德东
- 关键词:阿赖耶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