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云
作品数: 26被引量:151H指数:8
  • 所属机构:香港大学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相关作者

易松国
作品数:34被引量:287H指数:11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
研究主题:社工 社会工作 离婚 养老院 政府购买
毛文君
作品数:35被引量:172H指数:8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汶川地震 精神分裂症 抑郁 精神疾病 创伤后应激障碍
林昭寰
作品数:4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离婚 自主性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婚姻
张涛
作品数:10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汶川地震 抑郁 创伤后应激障碍 地震灾后 焦虑
李虹
作品数:181被引量:1,629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逃生 情境 儿童 直觉 心理健康
人生进程破坏或建设:妇科癌症幸存者的婚育决策过程研究
2024年
文章旨在从人生进程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婚育决策过程在妇科癌症幸存者人生进程重塑中的作用。通过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团队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开展了线上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研究揭示,妇科癌症作为一项重大生命事件,对其幸存者的婚育决策造成了双重压力:健康挑战与社会角色的期待。在此背景下,妇科癌症幸存者作为主动应对者,积极面对这些压力,不仅体现了其在婚育决策上的自主性,也是其重塑人生进程的关键。特别是那些未婚或未育的女性,在生命的关键时刻面临重大决策,这进一步加剧了其疾病与婚育选择之间的相互影响。婚恋自主性作为个体在恋爱和婚姻选择中的自由与自决权,成为人生进程恢复与重建的核心要素。值得注意的是,婚恋自主性并非仅从传统婚育观念向现代婚育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促使幸存者对自身的婚育观念和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并据此做出调整,从而实现人生进程的重构。因此,健康社会工作应为幸存者提供全面而长期的支持性服务,以缓解其疾病与婚育选择之间的紧张关系,帮助其在复杂的医疗和婚恋决策中找到明确的方向。
姚红张艺馨陈丽云
赋权观念在妇女小组中的运用——小组的理念、设计和本土化探讨被引量:1
2002年
本文根据笔者在北京的实务经验,系统介绍了如何将赋权模式运用到妇女小组中,阐述了单亲小组设计的理念和小组工作的过程,从本土经验出发,结合国外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探讨了小组工作在中国本土化的问题.笔者提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出发点是将西方理论和中国本土实践相结合,而在本土化过程中,社会工作教育者承担了教育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刘梦陈丽云
关键词:赋权离婚妇女本土化
香港华人丧亲经历
陈丽云周燕雯
文献传递
汶川地震丧亲与非丧亲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探讨在地震灾害发生半年后丧亲者与非丧亲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和抑郁的关系及对比情况。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检查表、贝克抑郁量表(BD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在地震半年后对都江堰灾区安置点的人群560人进行调查。结果10.9%的被调查者在地震中丧失亲人。丧亲组符合PTSD症状诊断的比例(44.4%)显著高于非丧亲组(15.1%)(t=4.737,P〈0.05).丧亲组中重度抑郁、焦虑和自杀观念的发生率分别为55.5%、44.4%和44.5%显著高于非丧亲组17.4%、16.7%和14.2%(χ^2=46.522.P〈0.01)。丧亲组符合PTSD症状诊断者中合并中重度抑郁的占79.2%,合并焦虑或明显焦虑的占75%;中重度抑郁中合并焦虑或明显焦虑的占83.4%。抑郁总分、焦虑总分、既往焦虑、噩梦、丧亲后感到寂寞为丧亲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预测因素。结论地震灾区丧亲者的抑郁、焦虑、自杀观念及符合PTSD症状诊断的均较非丧亲者高。丧亲人群的抑郁、焦虑及PTSD症状三者共病率高。丧亲者PTSD症状的预测因素是多方面的。
袁茵毛文君杨德华冉茂盛孔娣张涛楼玮群王筱璐何孝恩陈丽云何江军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丧亲者
社区康复与社区服务相配套:香港的经验被引量:1
1997年
香港有30万多慢性病患者及20多万残疾人,还有65万老年人.按全港160万家庭来计算,大约三分之二的家庭可能有需要照顾的老人、慢性病患者或残疾人.如何有效地照顾这些社区人士是政府及有关社团的一个重要课题.一、香港的社区康复在香港,社区康复指的是在社区内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弱智人士、慢性病患者以及伤残人士(简称老弱病残人士)提供必要的综合性服务,使他们能够按照各人的状态,充分发挥其体力、智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香港政府,1977).社区康复强调将服务送到康复者家中,通过康复者本身、家庭成员、邻里、以及整个社区的参与,为有需要的康复者提供康复服务.社区复康中特别强调教育社区内人士及其家人对伤残人士的接纳,并且刻意创造机会让他们重新回到社区中去.目前,香港的社区康复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社康护理、社区康复中心、职业训练中心、庇护工场、社区教育、社交与康乐活动、社区设施(如道路与房屋配合).政策保护等.
刘梦林爱冰陈丽云
关键词:社区康复社区照顾康复者网络计划康复服务
书法心理治疗对震后儿童创伤应激反应的心理干预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发掘文化资源中的灾后心理干预方法,验证具有中国文化特征书法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香港大学高尚仁教授创立的书法治疗方法对德阳地区2所小学的80名四、五年级有明显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小学生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41名学生,对照组39名学生。研究在地震后1年进行。实验组每天进行书法练习,每次完成5页的定量训练;对照组正常上课,实验为期30天。以事件冲击量表(儿童版CRIES-13)问卷、唾液皮质醇分别作为筛选和干预效果指标。结果干预结束后,实验组唾液皮质醇和CRIES阳性指标显著下降,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论书法治疗能有效缓解创伤后应激反应,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心理干预方法。
宗焱祝卓宏王晓刚郭建友唐山陈丽云高尚仁
关键词:心理干预创伤后应激反应唾液皮质醇
汶川地震灾后半年及1年都江堰安置点432例群众心理状况对照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半年及1年后,都江堰地震灾区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并探索其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P-C)、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在震后半年和1年对都江堰安置点受灾群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并实施相关的灾后心理健康教育。结果地震灾区群众震后半年及1年的PTSD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8.3%、6%;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1.6%、8.4%;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9.7%、5.6%。结论震后1年较之震后半年灾区群众PTSD、抑郁及焦虑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该结果可能对研究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政府、社会、家庭的支持等有关。
袁茵杨德华毛文君张涛胡珉代光智何江军冉茂盛陈丽云
关键词:汶川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
中医心理学和整合性治疗(英文)
Chinese medicine psychology is a new specialty that build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hilosophies...
陈丽云
文献传递
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的对照研究被引量:36
2001年
目的 探讨适合中国农村特色的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的特点、方式及效果。方法 在成都市新津县农村以乡为单位 ,将 32 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 [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 +药物治疗 (Haloperidol针剂 5 0~ 12 5mg/月 ,或五氟利多 2 0mg/1~ 2周 ) ,12 6例 ]、药物组 (单用相同药物治疗 ,10 3例 )及对照组 (无任何干预 ,97例 )。家庭干预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对患者及其家属以家庭访视 (每个月 1次 ,共 9次 )和家属集体座谈会 (每 3个月 1次 ,共 3次 )为主的方式进行教育干预 ,并随访 9个月。采用精神现状检查、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等 ,于干预前后 (共 4次 )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 ,干预组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较药物组及对照组提高 (P <0 0 0 1) ;干预组复发率 (16 3% )低于药物组 (37 8% ) ,药物组低于对照组 (6 1 5 % ;P <0 0 5 )。与药物组及对照组比较 ,干预组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提高 (P <0 0 5 ,0 0 1) ,对患者的照管态度改善。结论 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能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改善家属对患者照管的态度 ,适合在农村社区开展。
冉茂盛向孟泽黄明生单友荷郭兰婷李斯干刘宗仁陈丽云万云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家庭干预心理治疗
身心灵全人健康理论对新冠疫情防控中健康社会工作实务的启示被引量:10
2020年
2020年初,新型冠状肺炎病毒肆虐中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特长为病患和大众赋权增能。通过系统介绍身心灵全人健康理论的内涵,并结合具体的疫情防控工作着重探讨了健康社会工作及其分支的实务侧重。健康社会工作在身心灵全人健康理论指导下,促进身心灵平衡互动、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它除了协助服务对象促进身体运动和认知调整外,还要协助他们阐释生老病死、解读得失苦乐、参悟生命意义、培养利他精神,实现个体灵性成长,提升全人健康水平。未来,健康社会工作应普及身心灵全人健康服务理念,实现跨专业学科建设并培养高质量服务人才,发展顺应网络时代的干预策略,完善专业服务体系,为健康中国战略做出贡献。
姚红陈丽云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