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平辉
-

-

- 所属机构: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所在地区:江西省 赣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相关作者
- 刘潜

- 作品数:99被引量:192H指数:6
-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血管瘤 普萘洛尔 婴幼儿血管瘤 普萘洛尔治疗 小鼠
- 吴江

- 作品数:80被引量:254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小儿 儿童 淋巴管瘤 先天性巨结肠 药物疗法
- 刘海金

- 作品数:99被引量:131H指数:5
-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普萘洛尔 婴幼儿血管瘤 血管瘤 普萘洛尔治疗 Β受体阻滞剂
- 王小农

- 作品数:117被引量:272H指数:10
-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腹腔镜 原发性肝癌 疗效评价 肝内胆管结石
- 徐芳

- 作品数:16被引量:51H指数:5
-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肌电图 腹腔镜 老年 腕管 综合征诊断
- VEGF在小儿囊状淋巴管瘤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小儿囊状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明确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病理性质,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48例小儿囊状淋巴管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并以20例大月份引产胎儿的胸导管作为正常淋巴管组织对照。结果VEGF在小儿囊状淋巴管瘤中阳性表达率为21%与正常淋巴管组织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各组P值均>0.05)。结论小儿囊状淋巴结瘤可能是一种淋巴管畸形而非真性肿瘤。
- 吴平辉王小农刘凤恩吴江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囊状淋巴管瘤小儿免疫组化
- Duhamel术式与Ikeda钉合法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中的疗效比较
- 目的:探讨传统Duhamel术式与Ikeda钉合法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中的疗效。
方法:将我院1998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3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按院次序的先后随机分成两组,并且两组患儿分别采用了传统...
- 吴平辉王小农刘凤恩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手术疗效手术方式
- 文献传递
- 小儿急性肠套叠手术治疗2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有合并症的小儿急性肠套叠合理的辅助检查、手术方法、术后的正确处理方法,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7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4例有合并症的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方法、手术技巧、术后处理方法,并进行经验总结。结果:术前经B超检查13例,其中3例确诊,10例未发现包块,后改行钡剂灌肠、CT检查得到确诊;钡剂灌肠确诊7例,CT检查确诊12例。18例手术复位成功无肠坏死;6例肠坏死行肠切除行一期肠吻合,无肠瘘以及死亡病例。手术后腹胀5例,均为经钡剂灌肠患儿,经过手术后扩肛缓解。术后切口全层裂开行二期缝合1例;切口感染1例;手术后发热13例(38.6℃以下),经过对症处理后2d无发热;24例患儿痊愈出院。结论:早期诊断、合理选择辅助检查、术后正确处理是成功治疗急性肠套叠患儿、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 吴平辉刘潜王小农刘凤恩
- 关键词:肠套叠小儿急性
- 328例小切口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体会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小切口在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疾病中的优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分析从 1 997年 6月到 2 0 0 3年 1月 32 8例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患儿的临床资料 :男 2 78例 ,女 5 0例 ,右侧 2 1 8例 ,左侧 72例 ,双侧 38例。结果 :应用小切口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 32 8例患儿中仅 3例复发。结论 :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包括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 ,与成人的病因不相同 ,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小切口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具有切口小、损伤小、疗效好、恢复快、复发率极低等优点。
- 黄庆荣吴江程华吴平辉曹闯
- 关键词:小切口先天性鞘状突未闭
- Hassab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 回顾性分析186例Hassab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与Hassab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Hassab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6%,手术死亡率为3.2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肝功能分级、断流后...
- 刘凤恩谢斌辉王小农钟宝元吴平辉徐道峰
-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
- 肌电图在老年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在老年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69例腕管综合征老年患者应用丹迪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查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资料。结果:本组69例病例中81只患侧腕进行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率为100%,其中感觉潜伏期异常100%,SCV异常87%,感觉动作电位下降96.2%。运动潜伏期异常72.8%,运动电位下降49.3%,MCV异常48.1%,大鱼际肌EMG异常19.8%。SCV异常率较EMG高,SCV异常率较MCV高。结论:腕管综合征肌电图检查中感觉神经较运动神经检查更为敏感,并且通过肌电图检查可确定正中神经的损伤程度从而进一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 徐芳吴平辉
-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老年肌电图
- 改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探讨改良的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对常规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改良:腹腔镜下采用普通8号注射器针头带入4号丝线,体外持针,腹腔内辅助,分次行疝囊颈2个"半圈"缝合,将腹腔内两线头经辅助Trocar拖出体外,打结,倒拉回腹腔内,收紧线尾,打结于腹股沟处皮下。采用改良的手术术式对183例患儿进行手术,观察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183例(男142例,女41例)患儿(共计278侧次)均成功实施了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时间单侧6.8~15.2 min,平均(13.1±1.2)min;双侧22.7~33.3 min,平均(28.4±4.7)min。术后住院时间1~3 d,平均(2.3±0.6)d;术后复发率为0.7%。术中发现隐匿疝48例(发现率达35.2%),均同时予以高位缝扎。结论改良的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疗效肯定,且取材容易,值得进一步实践以用于临床推广。
- 刘海金刘潜曾祥福吴平辉邱际亮张春龙蔡琦李莉辉叶剑英
-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检查结扎术
- 异位肝组织1例被引量:1
- 2012年
- 患者,男,2岁,因发现右上腹部包块伴疼痛3d于2011年11月29日入院。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间断感上腹部胀痛,4-5次/d不等,无向腰背部放射,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右上腹部巨大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考虑畸胎瘤可能。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发病以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饮食正常。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1℃,呼吸20次/min,脉搏92次/min,血压120/80mmHg。一般情况良好,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触及肿大。
- 肖海吴平辉刘海金刘潜
- 关键词:肝组织上腹部包块上腹部胀痛浅表淋巴结腰背部
- 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和预防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并发症的预防手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1年2月行腹腔镜治疗218例小儿斜疝临床资料。结果:218例小儿斜疝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疝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每侧手术时间8~15 min,平均8 min,术后1~2 d出院。术中1例内环口与大网膜粘连严重,中转开放手术,无阴囊血肿。术中探查发现对侧隐匿性疝41例,一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回访6~18个月,术后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手段,但需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细致的手术操作才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 吴平辉刘海金刘潜
-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并发症
- 三孔法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比较三孔法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对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其中26例行改良三孔法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三孔组),47例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清晨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 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及CD4+、CD8+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清学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3天,IL-6、TNF-α逐渐升高,此后下降,三孔组术后第3天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开腹组(P<0.05)。术后CRP水平均升高,且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术后第7天,三孔组明显低于同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Ig A、Ig G、Ig M及CD4+、CD8+含量较术前降低;术后第3天,三孔组Ig M含量明显高于同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三孔法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应激反应轻,免疫抑制程度低,进一步体现了腹腔镜手术的优越性。
- 刘晓平吴平辉冯起放曾祥福邓伟
- 关键词:直肠肿瘤腹腔镜检查剖腹术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