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毅
作品数: 30被引量:327H指数:10
  • 所属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张景发
作品数:241被引量:1,282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 INSAR 遥感 震害 变化检测
李永生
作品数:33被引量:30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研究主题:INSAR 地震 反演 地震震源机制 相位解缠
姜文亮
作品数:86被引量:625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研究主题:遥感解译 断裂带 发震构造 活动断层 地震
刘斌
作品数:25被引量:25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研究主题:INSAR 高分辨率 地面沉降 地基雷达 形变监测
李振洪
作品数:135被引量:1,228H指数:19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
研究主题:INSAR 滑坡 GPS 地质灾害 隔河岩大坝
利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时序分析方法监测北京市地面沉降被引量:42
2013年
利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方法,基于ENVISATSAR数据,研究了2003~2010年期间的北京地区主要地面沉降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两个相邻轨道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相关性达到了0.87,RMS为4.9mm/a,显示了结果的可靠性。InSAR时序分析结果发现,2003~2010年期间,北京的主要沉降区域在快速沉降,而且呈加速趋势。朝阳区和通州的部分沉降中心在2007~2010年期间年平均沉降速率达到了100mm/a。
李永生张景发李振洪罗毅
关键词:差分干涉测量
基于PS-InSAR的1995—2000年苏州地面沉降监测被引量:14
2010年
永久散射体(PS)技术在传统差分干涉测量(D-InSAR)中引入时间维,分析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像元集相位变化,获得毫米级的地面测量精度,但是该技术要求处理的范围较小。采用分块处理的方法,通过PS差分干涉测量处理,得到1995—2000年苏州地区地面沉降场的测量值。地面水准测量数据的验证分析表明,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精度可达5mm(以水准测量代表地面形变的真实情况),基于分块处理的PS-InSAR技术在进行城市地面沉降监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朱叶飞陈火根张登明武健强吴曙亮张景发罗毅
关键词:D-INSARPS-INSAR地面沉降
地震多源异构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2016年
应用于地震研究中的遥感影像数据具有多源异构的显著特点,分析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数据亦呈现多样化的特性。借助MapGIS K9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平台,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文件方式存储的应用于地震研究中的多源异构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地震多源异构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能够有效地存储和管理影像数据以及矢量数据、文档数据等辅助数据,针对地震行业遥感影像的使用特点,设计并实现的数据浏览、数据目录及操作、数据检索以及数据安全与用户权限功能,能够满足地震研究中用户的操作需求。数据库系统在高分示范区遥感影像存储与共享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田甜张景发姜文亮罗毅
关键词:遥感数据库数据目录
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对比被引量:2
2016年
在遥感中,所谓的变化即地表组分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改变。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它们被广泛地应用到森林开采、灾害监测、灾害评估、城市扩张和土地管理等行业中。变化检测的工作流程即使用多时相数据集来定性地分析这些现象和对象的时序影响并量化其变化。遥感数据因具有较高的时间频率、便于计算的数据格式、天空视角、广阔的空间和光谱分辨率范围,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变化检测数据源。在遥感中变化检测的主要目标有定义图像的几何位置和变化的类型,定量描述变化的大小以及评价变化检测结果的精度。传统的变化检测方法为基于像素的方法,而随着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出现,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遥感变化检测当中。本文介绍了这三种方法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
宋英旭牛瑞卿张景发李永生罗毅冯时陈艳
关键词:遥感变化检测像素面向对象数据挖掘
基于SAR影像构建三维同震形变场方法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以2008年改则地震为例,利用InSAR和MAI技术分别获取雷达视线向和方位向的形变量,并采用InSAR+AZI(模型1)与Multi-LOS(模型2)两种模型解算改则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结果发现,在东西、垂向上两种模型解算结果较为一致;南北方向模型1的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模型2的结果严重失真。
刘斌张景发罗毅姜文亮李永生
关键词:MAIINSAR
基于ASAR影像亚像元匹配技术研究汶川地震同震形变特征
2011年
利用汶川地震前后的ENVISAT ASAR影像,采用交叉相关性方法对影像进行了亚像元级别的配准,获取了沿卫星斜距向和方位向上的同震形变图,对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及断层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取了沿北川—映秀断裂分布的长230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以及沿灌县—江油断裂分布的长约65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通过对两个方向地表位移进行分析可知,北川—映秀断裂带的南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导,兼一定的右行走滑运动,向北逐渐转为右行走滑为主的运动特征,并具有一定的逆冲特性;而灌县—江油断裂主要以逆冲作用为主.研究表明,该方法与InSAR、GPS技术以及野外调查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并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和断层运动性质,因此可以同其它方法一起作为地震同震形变场研究的有效技术手段.
姜文亮刘斌张景发龚丽霞罗毅
关键词: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地表破裂
Erdas开发中对感兴趣区图像增强功能的实现
2008年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灾害快速调查、震害损失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方法,并为地震救援提供了重要、可靠的数据依据。通过震害影像增强处理,能够快速地从宏观图像上获取地震的破坏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往往只关注其感兴趣的区域,这就为震害增强方法提出了新的需求,即要求该方法能够实现只对感兴趣区内的图像进行处理。本文利用ERDAS C-Toolkit提供的函数包,特别是Evec包中提供的丰富的矢量文件处理函数,实现了对感兴趣区内震害影像的增强处理。
张磊张景发罗毅陈文凯
关键词:地震影像感兴趣图像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构造转换与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孕震机制被引量:42
2017年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第三个震级M_s7.0以上的强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与东端其它构造之间的转换关系仍不清楚,因区内地质构造和地形复杂,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主要构造仍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区域地震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基础上,通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已有的和最近开展的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结果,并结合现今GPS变形场资料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灾害特征分析,发现东昆仑断裂带最东段塔藏断裂上的左旋走滑除了一小部分继续向东传播转移到文县断裂带上外,大部分转化为其南侧的龙日坝断裂带北段、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上的近东西向地壳缩短,这可能是岷山隆起的构造机制,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正是左旋走滑的东昆仑断裂带在东端继续向东扩展的结果.
任俊杰徐锡伟张世民罗毅梁欧博赵俊香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
PS-InSAR与SBAS-InSAR监测地表沉降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1
2012年
阐述PS-InSAR与SBAS-InSAR的方法与原理,以北京地区为例,处理了2004—2010年的31幅ENVISATASAR图像,将两种技术获得的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S-InSAR与SBAS-InSAR获得的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些微的差异主要表现为SBAS-InSAR的PS点形变时间序列在空间上相对更加连续。两种技术所取得的结果与北京市地面沉降的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都是可靠的。
侯安业张景发刘斌罗毅刘国林
关键词:地表形变INSAR沉降
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震源机制InSAR反演及强地面运动模拟被引量:18
2016年
2015年4月25日,在尼泊尔中部发生了Mw7.8地震.本文利用ALOS-2和SENTINEL-1A宽幅数据获取了该地震大范围的同震形变场,并反演了该地震断层破裂的几何特征及运动机制,继而以此为约束资料反演地震强地面运动.InSAR结果显示本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地表形变,LOS向最大抬升量达到1.3m,最大下沉量达到0.7m.震源机制反演得到的最优的滑动分布模型表明,断层的走向为291°,倾角为7.6°,倾滑主要分布在深度为12~18km范围,主倾滑分布范围在长度上达到了140km,该范围内的平均倾滑角为95°.本次地震最大倾滑量达到5.3m,位于深度15km处.累计释放地震矩达6.5×10^20 N·m,约合矩震级Mw7.8.该地震发生在印度与欧亚板块俯冲逆冲界面之间,发震构造推断为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属于典型的喜马拉雅型——低角度逆断层型强震.以该滑动分布模型参数为基础利用随机振动的有限断层模型进行尼泊尔地震的强地面运动模拟,结果显示最大地震烈度为Ⅸ度,烈度分布的范围及烈度等级与USGS模型结果对比具有很高的符合度.
李永生申文豪温扬茂张景发李振洪姜文亮罗毅
关键词:强地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