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靖
所属机构: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所在地区: 湖南省 长沙市 研究方向: 医药卫生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陈方平 作品数:327 被引量:999 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白血病 血小板无力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 急性白血病 陈焱 作品数:29 被引量:100 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 移植后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血液病 刘弋 作品数:22 被引量:60 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恶性血液病 疗效 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钟美佐 作品数:115 被引量:439 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霍奇金淋巴瘤 白血病 化疗 恶性血液病 赵谢兰 作品数:88 被引量:281 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白血病 血液病 白血病细胞凋亡 急性白血病 伊马替尼
GPI-PLD对造血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影响及机制 2007年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 GPI-PLD 和相关 GPI 锚定粘附分子在不同来源的造血于细胞和(或)祖细胞(HS/PC)和髓性白血病细胞株(K562、HL-60、THP-1)的表达及其在细胞粘附、迁移侵袭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磁珠系统(MACS)分选来自脐血(UCB)、骨髓(BM)及动员后外周血(MPB)中的 CD34^+细胞。 宋奎 徐雅靖 王光平 彭捷 周淑娟 曾辉 彭敏源 陈方平关键词:细胞粘附 白血病细胞株 免疫磁珠 二氮杂菲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5例恶性血液病临床研究 2002年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 :分别对 2 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自体骨髓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或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 8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坚持定期化疗。结果 :2 5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 ,随访 6~ 91月 ,5例死亡 ,2 0例仍长期无病生存。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坚持定期化疗 ,可使其移植后复发率明显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最佳手段之一。 钟美佐 陈方平 舒毅刚 郑衡 徐雅靖 何群 阳红斌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血液病 21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中GVHD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白血病过程中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状况防治方法及疗效。方法Allo-PBSCT治疗白血病21例,预防GVHD发生主要采用环孢霉素A(CsA)加短程甲氨碟呤(MTX)等。结果21例患者经ALLO-PBSCT后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GVHD的发生率为38%,3例重度急性GVHD(aGVHD)死亡2例,GVHD组的复发、死亡率较未出现GVHD组低。结论CsA加短程MTX预防GVHD的发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GVHD组患者的复发、死亡率低于未出现GVHD组,提示GVHD过程中伴有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 钟美佐 陈方平 徐雅靖 刘巍 赵谢兰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 白血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 4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真菌学特征及治疗结果。17例患者单用氟康唑,21例单用伊曲康唑,9例氟康唑无效后改用伊曲康唑治疗。结果:47例患者均有发热,感染部位以肺部(53.2%)和口腔(21.3%)多见,23例(48.9%)查到真菌,以白色念珠菌(56.5%)和曲霉菌(26.1%)为主。伊曲康唑的有效率(63.3%)高于氟康唑(34.6%,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10%)。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发热,肺部、口腔感染多见,多为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伊曲康唑是一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祝焱 陈曙平 舒毅刚 徐雅靖关键词: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氟康唑 伊曲康唑 环孢菌素A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环孢菌素A(cyclosporin A,CsA)与糖皮质激素强的松(prednisone,Pred)合用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治疗中的协同作用。方法合并使用CsA及Pred为CsA组,共20例;单独使用Pred为Pred组,共26例,观察两组短期疗效。结果CsA组与Rred组治疗后Hb、RbC均见增高(P<0.01);CsA组的部分缓解率和有效率均高于Pred组(P<0.05),完全缓解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sA与Pred合用在治疗AIHA的初期可能有协同作用,疗效有一定程度提高。 谭达人 章忠明 吴登蜀 何群 徐雅靖关键词:贫血 溶血性 自身免疫性 环孢菌素A 两种不同方法分离脐血造血干细胞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分离脐血造血干细胞的结果。方法采用Ficoll法、HES法分离脐血单细胞,比较两种方法优点。结果HES法所得MNC产率(79.31±2.68)%、GM-CFU数(60.92±9.49)均显高于Ficoll分离法所得MNC产率(41.72±4.19)%、GM-CFU数(31.17±5.26) (P<0.01)。该研究采用S法分离脐血造血干细胞对HLA相合的相关脐血移植已成功重建造血。结论HES分离法病原菌污染机,且单个核细胞、造血干/祖细胞的回收率较高,对重建造血无不良影响,是一种较好的分离方法。 蹇在伏 吴新华 陈方平 钟美佐 徐雅靖 刘弋 曹星玉关键词:脐血 造血干细胞 STR分子标记的个体识别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灵敏特异而且无同位素污染的个体识别方法。方法 :采用STR系统HUMCSF1PO、HUMTPOX、HUMTH0 1三位点多重PCR并银染检测技术分析无关个体、两代三口人家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HSCT)前后供受者、母婴及脐血的DNA表型特征。结果 :无关个体极易区别 ;两代三口人家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5例Allo HSCT后受者嵌合状态均可检测 ,均表现为完全嵌合 ;脐血与相应新生儿带型完全相同 ;敏感度测定可检出混合细胞群中 1%的微量细胞。结论 :STR系统HUMCSF1PO、HUMTPOX、HUMTH0 1三位点多重PCR并银染检测技术可用于个体识别、亲子鉴定、Allo HSCT后嵌合状态及脐血之母血污染的检测。 刘弋 陈方平 蹇在伏 钟美佐 吴新华 徐雅靖关键词:STR HMGB1/GADD45A介导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CD4^+T细胞STAT3启动子的去甲基化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 GVHD)患者CD4+T细胞中STAT3基因启动子DNA病理性低甲基化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收集行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42例患者的血液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患者生长阻滞与DNA损伤诱导蛋白45A(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inducible protein 45 alpha,GADD45A)的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检测各组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与GADD45A的结合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检测各组患者HMGB1和GADD45A与STAT3启动子的结合水平;正常CD4+T细胞中过表达HMGB1及干扰GADD45A表达后用Western印迹检测STAT3表达水平,亚硫酸盐测序检测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结果:与未发生a GVHD患者比较,a GVHD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GADD45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HMGB1与GADD45A的结合显著增加;HMGB1,GADD45A与STAT3启动子的结合水平均明显升高,且STAT3启动子区HMGB1,GADD45A结合水平与其DNA甲基化水平呈高度负相关(分别r=0.719,r=0.840;P<0.01)。与单纯过表达HMGB1相比,正常CD4+T细胞中过表达HMGB1叠加干扰GADD45A表达后STAT3表达明显降低,STAT3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结论:CD4+T细胞中HMGB1和GADD45A表达升高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STAT3启动子DNA低甲基化,STAT3高表达,进而诱发a GVHD的重要因素。 徐雅靖 杨晶 张媛媛 刘恩伊 彭捷 陈旭 陈方平 彭敏源关键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高迁移率族蛋白1 STAT3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重组人白介素-11促进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促进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恢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4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分为IL-11组、TPO组和空白组,分别为36例、56例和22例,IL-11组及TPO组从移植后第6天开始分别给予rhIL-11 1.5 mg/d及rhTPO 15 000 u/d皮下注射,至血小板上升至100×109/L停药,如使用14 d未达正常亦停用。空白组患者不应用任何升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自然恢复。监测血常规并观察记录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30 d内血小板悬液输注量。结果IL-11组、TPO组和空白组血小板由最低恢复至≥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8~20)d、+12(6~25)d和+19.5(12~32)d,IL-11组、TPO组的恢复时间均快于空白组(P值分别为0.003,0.001),但IL-11组和TPO组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别(P=0.640);IL-11组、TPO组和空白组血小板由最低恢复至≥5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6.5(10~39)d、+15(11~48)d和+29(15~49)d,IL-11组、TPO组的恢复时间均快于空白组(P值分别为0.002,0.001),IL-11组和TPO组两组亦没有统计学差别(P=0.357);IL-11组、TPO组和空白组血小板由最低恢复至≥10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5(13~69)d、+18(14~48)d和+43(19~64)d,IL-11组、TPO组的恢复时间均快于空白组(P值分别为0.001,0.004),TPO组较IL-11组缩短7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30 d内IL-11组、TPO组及空白组输注血小板悬液的中位数量分别为2(0~6)个治疗量、2(0~4)个治疗量和4(1~4)个治疗量,IL-11组和TPO组的血小板悬液输注量均少于空白组(P值分别为0.005,0.003),但该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9)。TPO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6%明显低于IL-11组的77.8%(P<0.001)。结论 rhTPO及rhIL-11均能够促进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计数的恢复,有效减少血小板悬液的输注量,降低移植出血相关风� 徐雅靖 李晓林 赵谢兰 陈焱 付斌 聂玲 李林 展会恩 陈方平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重组人白介素-11 阿伐曲泊帕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症疗效与安全性的14例真实世界数据评价 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和预后不良。传统的治疗策略包括输注血小板或CD34^(+)造血干细胞、使用糖皮质激素、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但并未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探讨新型的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阿伐曲泊帕治疗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以期为该药用于临床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因allo-HSCT后血小板减少症接受阿伐曲泊帕治疗的14例患者。其中,8例为延迟的血小板植入(delayed platelet engraftment,DPE),6例为继发性血小板恢复失败(secondary failure of platelet recovery,SFPR)。评估阿伐曲泊帕的疗效和治疗的安全性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阿伐曲泊帕的中位治疗时间为34 d,无患者因不良反应或不耐受药物停止治疗。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小板计数(P=0.0001)和巨核细胞计数(P=0.0010)均明显增加,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017)。13例患者停药后的最佳血小板计数达到完全反应标准。14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71 d,2年总生存率为78.6%。结论:阿伐曲泊帕能有效地提高allo-HSCT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安全性良好,是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症较好的治疗选择。 刘恩伊 方鹏 方鹏 李淑均 信红亚 徐雅靖 李淑均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生成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