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新超
-

-

- 所属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所在地区:浙江省 杭州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杨亚军

- 作品数:500被引量:2,435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 研究主题:茶树 注射液 丁香酚 艰难梭菌 氟苯尼考
- 郝心愿

- 作品数:81被引量:379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研究主题:茶树 休眠 克隆 冷驯化 遗传育种
- 王璐

- 作品数:64被引量:313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研究主题:茶树 遗传育种 克隆 己糖 调控植物
- 陈亮

- 作品数:580被引量:2,861H指数:32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 研究主题:茶树 水稻 序列标签 生物芯片 特异表达
- 姚明哲

- 作品数:122被引量:878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研究主题:茶树 茶树品种 EST-SSR 咖啡碱 分子标记
- 红绿兼制型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中茶603被引量:3
- 2021年
- 中茶603是从四川中小叶种群体后代中经单株选拔—扦插扩繁—品比试验系统选育而成的红绿兼制型茶树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中茶603属早生种,产量较高;适制绿茶、红茶,春季制烘青绿茶,外形肥嫩披毫嫩绿鲜润,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鲜爽有花香,滋味醇和甘鲜,叶底嫩、匀齐、多芽、嫩绿明亮。夏秋季制工夫红茶,外形较紧结、显金毫、乌褐,汤色较红、较明亮,香气鲜甜、花香显,滋味较醇厚、较甘、较鲜爽。春季第一轮一芽二叶2年平均含茶多酚17.3%,氨基酸4.6%,咖啡碱3.5%,儿茶素10.6%,水浸出物48.5%。抗寒性较强,抗旱性强,高抗炭疽病,高感小绿叶蝉。适宜在浙江及气候相似地区种植。中茶603于2020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茶树(2020)330026。
- 王新超郝心愿王璐杨亚军章志芳曾建明
- 关键词:茶树
- 多年生植物的芽休眠及调控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1年
- 芽休眠是一种有益的生物学特性,能够使多年生植物避开不利的环境条件,使种群在不利环境条件下得以生存.综述了多年生植物芽休眠的机制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芽休眠是一个受多个因素和多种基因综合调控的复杂生命现象,其形成和解除受到光照、温度、水分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调控.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内的激素、糖类、多胺和Ca2+等信号分子以及抗氧化酶类和能量代谢酶类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与之相适应.这些变化是在相应的基因表达调控下实现的,这些基因涉及到光、温响应基因,水分响应基因,能量代谢基因,胁迫响应基因,激素相关基因,以及MADS-box转录因子等,它们构成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控制着芽休眠的形成与解除.结合研究课题提出今后芽休眠机制的研究方向以及在农业上的应用前景.
- 王新超马春雷杨亚军
- 关键词:多年生植物芽休眠生理机制分子机制
- 茶树网斑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及其检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树网斑病毒及其全基因序列,以及茶树网斑病毒的检测方法,所述的茶树网斑基因组组序列及编码蛋白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根据病毒的全基因序列设计出3对引物,并建立了病毒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本发明设计的...
- 郝心愿张伟富王新超杨亚军
- 一种提高茶树新梢硒含量的方法
- 一种提高茶树新梢硒含量的方法,属于茶树种植技术领域。该方法具体为对茶树进行遮荫处理。本发明通过遮荫的栽培方式,首次发现遮荫能够提高茶树新梢的硒含量。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茶树富硒的光照方法,对富硒茶生产具...
- 曾建明王璐郝心愿王新超李晓嫚郭丽娜
- 海南茶园土壤及茶树叶片养分分析与评价
- 2024年
- 为明确海南省主产区茶园土壤及茶树叶片养分丰缺状况,为海南茶园土肥管理及茶叶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收集了海南省白沙、五指山、琼中、定安及保亭等5个主要产茶区土壤样品和茶树叶片样品各121份,检测pH值、有机质、N、P、K、Zn、Se等7个土壤营养指标和茶树叶片N、P、K、Zn、Se等5个营养指标,分析了土壤样品和茶叶样品的养分含量及养分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海南省茶园土壤呈弱酸性,pH值平均为5.16,有机质含量整体较高,土壤中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整体处于中上等水平,有效钾含量偏低。茶园土壤肥力质量总体水平良好,大量元素上建议增施钾肥;锌、硒含量总体水平适中,部分地区土壤锌、硒含量丰富,少部分地区茶树叶片可达富锌、富硒茶标准,有开发锌硒茶的潜力;海南省茶树叶片氮、钾含量适当,但缺磷现象较多;土壤指标与茶叶中的N、P、K无显著相关性;土壤锌、硒含量与茶叶锌、硒含量之间均具有正相关关系。
- 张雯婷林夏周颖怡符传良汤适李栋梁王新超
- 关键词:土壤肥力有效养分
- 茶树钙调素基因CsCaMs的克隆及其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5
- 2016年
- 钙调素(CaM)是植物钙离子信号通道的主要参与者,参与低温胁迫下多种植物的抗寒生理作用。本研究根据钙调素基因相关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借助RACE-PCR技术,获得CsCaM1和CsCaM2两条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T238971和KT238972,长度分别为693 bp和841 bp,均包含450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49个氨基酸,两条氨基酸序列仅一个氨基酸有差异,且均含有4个植物CaM家族的共同特征手型结构EF(EF-han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CsCaMs在茶树低温胁迫下各种处理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CsCaMs无组织表达特异性,低温胁迫处理和CaCl2均能诱导CsCaMs的表达,而钙调素拮抗剂W7与钙离子通道抑制剂LaCl3则会抑制其表达。本研究结果对阐明茶树抗寒性的分子机理有一定理论意义,为茶树的抗寒性育种提供参考。
- 黄玉婷钱文俊王玉春曹红利王璐郝心愿王新超杨亚军
- 关键词:茶树钙调素低温胁迫
- 超高压提取绿茶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为研究超高压处理对提高绿茶汁品质的影响,分别以料液比为1︰15和1︰50的绿茶水为原材料,采用常温常压振摇(冷提)、水浴间隔振摇(热提)和超高压(100、300和500MPa)3种处理方法提取绿茶汁,比较其品质化学成分,分析表明:以相同料液比比较,超高压提取的绿茶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冷提和热提,水溶性糖含量低于冷提和热提,茶多酚得率高于冷提。色差分析表明,超高压提取的绿茶汁黄绿色度比冷提和热提的更深。超高压提取对残留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钝化作用。
- 陈小强章银军李学鹏叶阳成浩王新超
- 关键词:色差分析超高压绿茶汁
- 茶树CsAIL的克隆及在不同休眠阶段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从茶树不同休眠状态腋芽转录组中筛选出一条差异表达基因,经全长克隆和同源性分析证实该基因为与多年生植物休眠的形成和解除密切相关的AINTEGUMEN-LIKE(AIL)的同源基因,命名为CsAIL。生物信息分析表明,该基因包含1个1 87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23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分子质量为69.2kD,理论等电点为6.6,是一种非分泌性蛋白;该蛋白有两个保守的AP2结构域,是植物中特有的广泛参与生长发育调节的AP2亚家族成员。亚细胞定位预测CsAIL蛋白不存在于叶绿体或者线粒体中,可能定位于其他细胞器;经同源性分析,在‘云抗十号’和‘舒茶早’全基因水平上分别鉴定了11个和12个AIL同源基因。系统进化树及序列保守性分析显示,Cs AIL与‘云抗十号’CSA001743.1和‘舒茶早’TEA027750.1的进化关系最近,与已知的拟南芥AIL蛋白处于不同分支,但具有典型的保守结构域和已知的重要氨基酸位点。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可能受生理节律、光及多种激素等信号共同调控。CsAIL在茶树顶芽、腋芽和茎中的表达量较高,叶片中较低,花中几乎不表达。在茶树冬季类休眠和生理休眠阶段,该基因的表达量在叶和越冬芽中均逐渐下调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在生态休眠及萌动阶段显著上调。分析其可能的下游调控基因CsCYCD3.2和CsCYCD6.1的表达,二者与Cs AIL的表达模式高度一致,与越冬芽的休眠状态存在高度关联。本研究表明,CsAIL可能是参与茶树休眠调控的关键基因,与CsCYCDs共同在茶树年休眠—生长循环中发挥作用。
- 张伟富刘莹孙冷雪王璐曾建明杨亚军王新超韦朝领郝心愿
- 关键词:茶树休眠越冬芽
- 茶树坏死环斑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及其检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树坏死环斑病毒及其全基因序列,以及茶树坏死环斑病毒的检测方法,所述的茶树坏死环斑病毒基因组组序列及编码蛋白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根据病毒的全基因序列设计出4对引物,并建立了病毒的定性和定量检...
- 郝心愿张伟富王新超杨亚军
- 茶树根系吸收硒的生理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茶树具有较强的富硒能力,但其吸收硒的生理特性仍不明确。以‘中茶108’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究pH、培养时间、硒浓度以及能量代谢、水通道蛋白、离子通道抑制剂对茶树根系摄取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影响。pH试验结果表明,茶树根系对亚硒酸盐的吸收速率随着pH升高而降低,在pH 3.0时最高,在pH 4.0~7.0间保持稳定。不同处理时间试验表明,茶树根系对亚硒酸盐和硒酸盐的摄取均存在累积效应,根系总硒含量在亚硒酸盐处理下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递增,在硒酸盐处理下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不同硒浓度的试验表明,茶树根系对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吸收速率与硒浓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且对亚硒酸盐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硒酸盐。为明确茶树根系吸收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途径,在pH 5.0,硒浓度5μmol·L-1培养条件下进行抑制剂添加试验。结果表明,能量代谢抑制剂CCCP和DNP,以及水通道蛋白抑制剂AgNO3均能显著抑制茶树根系对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吸收,说明硒酸盐和亚硒酸盐进入茶树体内依赖于能量代谢参与的主动运输以及水通道蛋白运输。阴离子通道抑制剂NPPB显著抑制茶树根系对亚硒酸盐的吸收,但并不影响对硒酸盐的吸收,表明阴离子通道也是亚硒酸盐进入茶树体内的途径之一。
- 郭丽娜王璐郝心愿祁蒙李晓嫚王新超曾建明
- 关键词:茶树硒酸盐亚硒酸盐吸收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