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豪
-

-

- 所属机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 所在地区:甘肃省 兰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相关作者
- 席亚明

- 作品数:122被引量:429H指数:11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白血病 梁金菇多糖 META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 淋巴瘤
- 李明

- 作品数:192被引量:1,411H指数:17
- 供职机构:广东药科大学
- 研究主题:广藿香 穿心莲 化感作用 扦插生根 黄芩苷
- 李培

- 作品数:10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易感性 白血病易感性 急性白血病 髓过氧化物酶 META分析
- 赵龙

- 作品数:17被引量:109H指数:6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医院感染 粒细胞缺乏症 恶性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
- 邓伟

- 作品数:32被引量:99H指数:6
- 供职机构:甘肃省妇幼保健院
- 研究主题:META分析 胚胎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抗磷脂抗体
- 化疗联合HLA不全相合G-PBSC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初步探讨化疗联合HLA不全相合G-PBSC输注(微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5~2016-12接受微移植治疗的1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病情,对13例患者行不同的预处理方案化疗后,计划给予微移植3~4次。观察微移植后患者的缓解情况,生存时间,血象恢复时间,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至2017-04,中危组8例,其中存活6例,死亡2例;高危组5例,其中存活2例,死亡3例。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4~24个月)。微移植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平均恢复时间分别为8 d(5~14 d)和11 d(6~20 d)。所有患者在微移植过程中均未出现急、慢性GVHD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微移植在供者选择上不受限制,移植后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恢复较快,且无急、慢性GVHD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微移植在中高危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 王盼盼卡毛加张锦张鹏鹏马转珍袁茂文王丽娜李明张豪赵龙席亚明
-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
- 大黄素联合AZT对白血病KG-1a细胞的增殖及BCL-2、NF-κB、TGF-β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中药大黄素(Emodin)和端粒酶抑制剂AZT(3'-azido-3'-deoxythymidine)联合应用对浓集白血病干细胞(concentrated leukemia stem cells,CLSC)的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增殖及BCL-2、NF-κB、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5-FU富集白血病KG-1a细胞中肿瘤样干细胞亚群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富集后CD34+CD38-亚群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大黄素和AZT单用及联合应用对CLSC的生长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诱导CLSC的凋亡情况;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NF-κB、BCL-2、TGF-β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大黄素和AZT联合后,细胞生长抑制明显大于大黄素和AZT单药组(P<0.01),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细胞凋亡比例均较各单药组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F-κB、BCL-2、TGF-βmRNA及蛋白表达在联合组比在各单药组表达量下降。结论:大黄素联合AZT具有协同抑制CLSC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BCL-2活化及降低NF-κB、TGF-β表达有关。
- 王丽娜李子坚席亚明陈彻马婷赵丽贾明峰李明张豪刘春霞
- 关键词:大黄素AZT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系统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2000年1月~2009年10月。纳入G-CSF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随机对照研究。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用RevMan 5.0软件对总体生存率、诱导化疗结束后的完全缓解率、生存质量、感染情况、复发率、不良反应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20例患者,研究质量均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G-CSF组在成人ALL总体生存率[RR=2.24,95%CI(1.28,3.90),P=0.004]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G-CSF可提高成人ALL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尚不能证明其有提高完全缓解率、改善生存质量、减少感染情况、降低复发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李培席亚明徐建旺张豪李明邓伟
-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ETA分析
- 艰难梭菌毒素A对K562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本研究探讨艰难梭菌毒素A(Tcd A)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株K562生长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四氮唑蓝比色法(MTT法)观察Tcd A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水平;DNA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Tcd A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呈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出现凋亡峰,细胞内细胞色素C蛋白含量增高;DNA凝胶电泳出现片段化的梯形带。结论:Tcd A可以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基质中释放出致凋亡活性物质细胞色素C有关。
- 李明席亚明陈彻楚惠媛张豪李培邓伟
- 关键词:K562细胞细胞凋亡
- GSTP1、CYP2E1基因遗传多态性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被引量:1
- 2011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P1(GSTP1)和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LDR分型方法对150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和150例对照组进行GSTP1和CYP2E1的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AL病例组GSTP1基因G等位基因频率(26.7%)和Ile/Val和Val/Val基因型频率(44%)均高于对照组(10%和16%)。携带突变基因型(Ile/Val和Val/Val)个体发生AL的相对风险度为Ile/Ile个体的3.226倍(95%CI=1.527-5.236)。进一步分层分析表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例组Ile/Val和Val/Val基因型频率(55.0%)高于对照组(16%)(p<0.05)。携带Ile/Val和Val/Val基因型的个体发生AML的相对风险度为野生基因型(Ile/Ile)个体的2.214倍(95%CI=1.009-3.260)。AL病例组CYP2E1基因C2等位基因频率(16.7%)和C1C2/C2C2基因型频率(30%)均高于对照组(13.9%和26%),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例组突变基因型(C1C2/C2C2)频率(36%)高于对照组(3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基因多态交互作用分析显示,GSTP1杂合型和突变型者(Ile/Val+Val/Val)且CYP2E1杂合型和突变型者(C1C2+C2C2)发生AML的风险约增加3.208倍。结论 :GSTP1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易感性相关,携带GSTP1突变基因型(Ile/Val+Val/Val)个体可降低白血病的发病风险;CYP2E1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无关,GSTP1野生型且CYP2E1杂合型和突变型联合作用可进一步降低AML的发病风险。
- 席亚明石秀娥张豪贾明峰李明李培徐建旺马海珍姚小健
- 关键词:细胞色素P4502E1白血病易感性白血病
- 饥饿诱导K562/ADM细胞自噬及其与凋亡的关系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饥饿诱导人白血病K562/ADM细胞自噬及与凋亡的关系和可能的机制。方法在培养K562/ADM细胞至对数生长期后,以磷酸盐缓冲溶液培养3、6、9 h后收集细胞,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染色荧光强度,Annexin V/PI双染检测K562/ADM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C3、Beclin-1和Bcl-2基因的m RNA变化,Western blot检测LC3、Beclin-1和Bcl-2蛋白。结果饥饿处理3 h后K562/ADM细胞自噬活性明显增强,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典型自噬体的形成,其MDC阳性细胞明显增加,LC3基因m RNA的表达增高,LC3-Ⅱ蛋白表达增加,但随着饥饿时间延长,自噬活性却逐渐降低;饥饿促进K562/ADM细胞凋亡,且凋亡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饥饿后K562/ADM的Beclin-1表达与自噬活性改变呈正相关,与凋亡呈负相关;Bcl-2表达与自噬活性改变呈负相关,与凋亡呈正相关。结论饥饿诱导白血病细胞K562/ADM发生保护性自噬,抑制其凋亡的发生,Beclin-1与Bcl-2可能参与了自噬抑制凋亡的机制形成。
- 成娟薛明明马海珍张豪赵龙
- 关键词:K562/ADM细胞自噬凋亡
- XRCC1基因多态性与淋巴瘤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
- 2011年
-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DNA修复基因(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的多态性与淋巴瘤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截止到2010年2月关于XRCC1基因多态性与淋巴瘤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统计分析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结果共纳入11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4 569例患者和5 746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XRCC1 codon 399基因型Gln/Gln、Arg/Gln和Gln/Gln+Arg/Gln与野生型Arg/Arg相比,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ln/Gln vs.Arg/Arg:OR=1.04,95%CI[0.87,1.25];Arg/Gln vs.Arg/Arg:OR=1.26,95%CI[0.95,1.66];Gln/Gln+Arg/Gln vs.Arg/Arg:OR=1.02,95%CI[0.91,1.13]),Gln/Gln+Arg/Gln基因型则有可能增加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风险(OR=1.31,95%CI[1.02,1.69]),XRCC1 codon280和XRCC1 codon 194的基因多态性在患者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RCC1 codon280 His/His+Arg/His vs.Arg/Arg:OR=0.97,95%CI[0.69,1.38];XRCC1 codon 194 Trp/Trp+Arg/Trp vs.Arg/Arg:OR=1.01,95%CI[0.78,1.32])。结论 DNA修复基因XRCC1的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风险没有相关性,codon399位点的Gln/Gln+Arg/Gln基因型则有可能增加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风险。
- 张豪席亚明徐建旺李明李培邓伟
- 关键词:淋巴瘤DNA修复基因XRCC1基因多态性META分析
- 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8年5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发生医院感染的504例次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住院患者的病原学资料,对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84株,其中168株(91.30%)来自急性白血病患者,16株(8.7%)来源于非急性白血病患者;阳性标本主要来源于血流,分离菌81株(44.00%),其次为痰和咽拭子,分别为54株(29.30%)和35株(19.00%);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126株占68.48%,最常见的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23株占12.5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35株占19.02%,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40.0%和22.2%,均对阿米卡星100%敏感,对碳青霉烯类抗菌素的耐药率达27.8%;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达94.44%,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达97.22%;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100%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80%;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在80%以上。革兰阳性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各1株。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率达100%,对青霉素100%耐药。结论: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有不同耐药性,掌握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 张鹏鹏王丽娜李明张豪赵龙张锦王盼盼席亚明
- 关键词: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医院感染病原菌药敏
- 艰难梭菌毒素A对K562/A02细胞增殖、凋亡和耐药性的影响
- 目的:研究艰难梭菌毒素A(TcdA)对多药耐药的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A02增殖、凋亡及耐药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TcdA对细胞增殖抑制及耐药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及We...
- 张豪席亚明刘丽君邓伟李明李培贾明峰成娟
- 关键词:耐药性细胞增殖K562/A02
- 文献传递
- 艰难梭菌毒素A对K562细胞Rho GTPases及细胞骨架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研究艰难梭菌毒素A(TcdA)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Rho GTPase及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K562细胞经不同浓度的TcdA处理,采用四唑蓝比色试验(MTT)检测TcdA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RT-PCR法检测TcdA作用后细胞骨架调节蛋白相关基因cdc42、RhoA、Rac1 mRNA表达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cdA作用48h后细胞微丝的变化。结果:TcdA能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作用48h后的抑制率(IR)为47.67%,TcdA可下调细胞骨架调节蛋白相关基因cdc42、RhoA、Rac1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TcdA处理后细胞内微丝含量下降。结论:艰难梭菌毒素A可抑制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Rho GTPase通路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下降,微丝形成受抑相关。
- 赵龙陈彻李明张豪刘蓓傅思武席亚明
- 关键词:K562细胞RHOGTPASESRAC1细胞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