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官行健
-

-

- 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相关作者
- 王明星

- 作品数:151被引量:2,971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甲烷 稻田 温室气体 气溶胶 CH
- 谢小立

- 作品数:219被引量:2,779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红壤坡地 稻田 红壤稻田 水稻 红壤
- 沈壬兴

- 作品数:25被引量:777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甲烷 稻田 CH N 农田
- 王卫东

- 作品数:25被引量:16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稻田 分光光度法 甲烷 甲烷排放 稻田甲烷
- 王跃思

- 作品数:470被引量:7,610H指数:5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PM2.5 大气污染 日变化 PM 大气颗粒物
- 亚热带红壤性稻田的甲烷排放被引量:8
- 1995年
- 亚热带红壤性稻田的甲烷排放量为55.239/m2·a.不同年度间有差异;在年度内(水稻生长季节)亦有差异.以8月排放最多,其余月份依其排放量的顺序是7月,6月,5月,9月,10月.甲烷排放率的日变化有规律性,16时前后出现最大值,6时左右出现最小值,呈单峰型,日变化幅度与天气有关,季节变化比较复杂,无规律性,在不同年度、不同稻季(早、晚季),其变化也不一致.稻田甲烷排放与水稻生产和生长密切相关,水稻的种植和生长是稻田甲烷排放的基础和根源.
- 谢小立王卫东上官行健王明星REINER WASSMANMICHAEL TOLG
- 关键词:红壤性稻田甲烷排放亚热带水稻
- 施肥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被引量:38
- 1995年
- 采用自动连续测量系统,对不同施肥情况下稻田甲烷排放通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施肥是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重要因素。增施有机肥会导致甲烷排放量增加.应用化肥可降低甲烷排放,有机肥加倍处理,32d甲烷总排放量16.40gCH_4/m ̄2,是化肥加倍处理的1.56倍;常规施肥处理介于两者之间。略高于常规加倍处理。肥料种类对甲烷排放量也有影响。全施有机肥高于有机肥加化肥(1:1)组,施沼渣肥组次之,全化肥组排放量最低,不到全有机肥处理排放量的1/5.有机肥又以施人畜粪的甲烷排放率最高,绿肥次之,沼渣肥和稻草的甲烷排放率最低。有机肥的多级利用是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一条重要途径。
- 谢小立王卫东上官行健王明星
- 关键词:肥料稻田甲烷自动监测
- 甲烷自动采集和分析系统及其方法
- 甲烷自动采集和分析系统包括电路和气路,电路包括主控机、串行电缆、电平变换及驱动电路、单片机、打印机、积分仪和气相色谱仪,主控机内置两个串行口的接口板,串行口(1)通过串行电缆接至电平变换及驱动电路,串行口(2)通过另一串...
- 王明星沈壬兴张文王跃思上官行健
- 文献传递
- 稻田土壤中甲烷产生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4
- 1993年
- 本实验旨在研究稻田土壤中甲烷产生率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土壤各深度的甲烷产生率有很大的变化范围(1—4639ng·h^(-1)·g^(-1)d.w.).主要的甲烷产生区域是7—17cm深的土壤层,其中以13cm深的土壤层上的生成速率最大.土壤中甲烷产生率与稻田CH_4排放率在水稻生长的某些阶段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它的季节变化却不能与排放的季节变化完全耦合.在水稻生长期,土壤中甲烷产生率随时间而增大,并在8月份水稻收割前达到最大,其日平均值在38—767 ng·h^(-1)·g^(-1)d.w.间变动.稻田土壤中甲烷产生率也存在日变化,一般在下午达到最大值,但却没有发现它与土壤温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不同施肥及水稻品种的稻田土壤中也观测到不同的甲烷产生率.在土壤中产生的甲烷最多只有28.8%被排放到大气中,而其余多于71.2%的则被氧化在土壤中.
- 上官行健王明星R. WassmannH. RennenbergW. Seiler
- 关键词:甲烷稻田土壤日变化
- 我国华中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特征被引量:28
- 1994年
- 本文主要讨论地处我国华中水稻生态区的湖南红壤稻田的CH4排放特征.稻田CH4排放的日变化都有一致的规律,即在下午16:00左右出现最大值;CH4排放的日变化幅度与天气条件和水稻植物体有关;CH4排放的日变化与温度日变化的相关性很好(R>0.90)。早稻和晚稻的CH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有明显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早、晚稻水稻生长期间的天气特别是空气温度变化的差异引起的,早稻CH4排放车在水稻生长中期(6月)略大,而晚稻在水稻移栽后几天内CH。排放就达到整个季节中的最大值,以后随时间逐渐降低;缺水会使CH4排放率明显降低,而且在重新灌水后相当长时间内CH4排放率没有回升;CH4排放在全有机肥的田中最大,然后依次是常规施肥、全语渣肥及化肥田;尿素、氯化钾和复合肥的多施可降低稻田CH。排放率;不同施肥田中CH4排放串的温度效应不同;施肥是控制CH4排放的一种可行手段;在整个晚稻生长季节中瞬时CH4排放率与瞬时温度呈明显的指数关系;在1991年双季水稻生长季节中,稻田中CH4的排放量为67.96gm-2,其中早稻的CH4排放率为0.36gm-2d-1,晚稻为0.
- 上官行健王明星沈壬兴王跃思R.WassmannH.RennenbergW.Seiler谢小立王卫东谢克和
- 关键词:甲烷排放日变化施肥稻田
- 我国南方红壤丘岗区稻田甲烷产生规律被引量:11
- 1995年
- 温度对稻田甲烷产生有显著影响,温度每升高10℃,甲烷产生率约增长3倍。水稻在插秧后和收割前出现甲烷产生高峰,在生长中期产生率较低。稻田土壤中甲烷产生率的垂直分布与有机酸含量的垂直分布一致。水稻植株对甲烷产生率有巨大影响,即种植水稻比不种水稻甲烷产生率显著增加。稻田土壤排到大气中的甲烷不到其产生量的20%。
- 王卫东谢小立上官行健陈德章王明星
- 关键词:稻田顶空气相色谱法甲烷
- 稻田CH_4的传输被引量:51
- 1993年
- 通过对稻田CH_4排放、土壤CH_4产生率以及植物体CH_4传输、气泡、液相扩散这三种排放路径的同时测量后发现:CH_4氧化作用在下午CH_4排放路径通畅时较小;阴雨天气造成CH_4排放率降低会增加CH_4在土壤中的氧化量。早稻CH_4传输效率在6月上、中旬较高,晚稻则在水稻生长初期的7月下旬最高,这主要是两季水稻的生长季节中气候因子的差异造成的。只有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当水稻植物体、气候因素维持相对恒定时,CH_4产生率和稻田甲烷排放才显出正相关性。 水稻植物体内有明显的CH_4浓度梯度。水稻的切割控制实验发现,通过植物体排放CH_4的比例随季节而变化,在进行单株植物体排放测量时发现了同样结果,早稻和晚稻CH_4通过水稻植物体的传输平均分别占CH_4总体排放的73.18%(43.07—97.88%〕及54.98%(11—99.95%);植物体对CH_4排放的作用在早稻大于晚稻;水稻植物体排放CH_4的能力的季节变化对早、晚稻类似,随着水稻的生长而不断增强,到水稻抽穗中期达到最大,以后则随水稻的成熟而变小;水稻植物体排放CH_4的能力与水稻植物体的高度存在极大的线性正相关。土壤中CH_4的浓度远远大于大气中的CH_4含量(10—10~4倍),根部区域土壤CH_4浓度小于水稻行间土壤中的;在垂直方向,CH_4浓度在14cm深的土壤中最大,与土壤浅层有?
- 上官行健王明星陈德章沈壬兴
- 关键词:稻田甲烷
-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稻田土壤甲烷产生率被引量:3
- 1994年
- 介绍测定稻田土壤甲烷产生率的顶空气相色谱法。该法采用特制的不锈钢采样器,采取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于已充满氮气的玻璃瓶中,通过抽空、充氮处理,使其处于厌氧状态,然后在不同时间间隔取上部气体样品分析甲烷浓度,再根据温度、体积、压力及干样重等参数计算甲烷产生率。本法标准偏差为15.87μV.s(峰面积),变异系数为0.18%(n=5)。
- 王卫东谢小立上官行健陈德章王明星
- 关键词:顶空气相色谱法稻田土壤
- 稻田CH_4的排放规律被引量:46
- 1993年
- 通过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及华中地区这三大主要水稻区稻田CH_4排放的多年测量,描述了稻田CH_4排放的一般规律及特征。稻田CH_4排放的日变化有三种型式,即下午最大值型式、夜间最大值型式以及下午、夜间双峰型式,导致这三种型式的主要原因是CH_4排放路径的日变化;不同品种水稻的不同生理特性、天气条件会通过改变CH_4排放路径的日变化来改变CH_4排放日变化的型式;随着水稻生长,CH_4排放日变化幅度也会随着变化。 早稻与晚稻稻田CH_4排放的季节变化型式不一致。早稻的CH_4排放一般出现三个排放峰值,其中第一个与第三个峰值是由土壤中CH_4的产生率增加引起的,第二个峰值则是由于CH_4排放路径的畅通引起的。四川地区单季稻CH_4排放的季节变化与早稻比较一致,但是没有第一个排放峰值的出现。引起早、晚稻不同季节变化的原因是水稻生长季节中气温的季节变化。灌溉水状态也能够较大程度的影响稻田CH_4的排放的季节变化。 含SO_4^(2-)的肥料能够降低CH_4的排放,但其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土壤中有机物质(肥)的数量;施尿素、KCl也能够使CH_4排放降低,但它的降低效应没有有机肥使CH_4排放增大的正效应大,这说明有机肥对CH_4排放的影响很大,而在空气中堆腐过的沼渣肥使稻田CH_4的排放大大降低。不同的施肥使?
- 上官行健王明星沈壬兴
- 关键词:稻田甲烷
- 稻田CH_4排放的控制措施被引量:35
- 1993年
- 通过对稻田CH_4排放施肥效应的研究指出:化肥的施用能够降低CH_4的排放,但是有机物的数量及质量是影响稻田CH_4排放的主要因素,因此稻田CH_4排放的控制应该主要从有机肥的科学施用入手;比起常规的有机肥,沼渣肥这种已经发酵的“陈”有机肥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CH_4排放。推出沼渣肥和化肥混施的方案,在不降低水稻产量的同时降低CH_4排放,并建议新鲜有机肥(紫云英、稻草、猪粪等)先进沼气池产生沼气并利用,沼渣在施入土壤前先充分干燥。 水管理实验发现,当土壤湿润度低到一定程度时(26%<湿度<31%),CH_4排放率突然减少,CH_4产生率也明显降低,而且主要的产CH_4区域向土壤深处移动。重新灌水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CH_4排放率仍不能恢复。一个三日间隔灌溉法因为灌溉的时间间隔太短,没有起到降低排放的作用。同时考虑水稻产量及方案实用性,提出用适当时间表的间歇灌溉来降低CH_4排放。如果能控制好土壤湿润度的临界值,我国常用的晒田技术会起到降低CH_4排放的效果。 为更好地降低CH_4排放,并努力增加水稻产量,设想了一种水肥结合的控制措施,即把沼渣肥和化肥混施方案与最简单的间歇灌溉方案——晒田共同使用、结果使晚稻CH_4排放降低了一倍多。水稻作为传输CH_4的主要路径。
- 上官行健王明星
- 关键词:稻田甲烷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