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作品数: 42被引量:242H指数:7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黄如训
作品数:494被引量:4,784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脑梗死 高血压 脑卒中 脑缺血 中风
陈文亮
作品数:7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疾病 海洋微生物 微生物来源 药理作用 氧化应激
刘捷
作品数:30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研究主题:ENDOPHILIN A2 氯通道 血管内皮 药理作用
王冠蕾
作品数:39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海洋微生物 CLC-3 氯通道 CFTR T淋巴细胞增殖
庞冀燕
作品数:60被引量:10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类化合物 呋喃 铜胺络合物 二苯并 缩酮
lentiviral-eGFP标记的hADSCs联合IGF-1经第四脑室注射治疗ALS模型鼠的体内外研究
研究背景: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Lou Gehrig's disease)是一种致死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特点是以进行性的选择性的大脑皮质、...
李玲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文献传递
广州市中心区与郊区妇女就业状况比较研究─—以金花街、人和镇为例
1994年
李玲
关键词:人和镇妇女就业市中心区在业人口妇女发展
人口迁移对90年代珠江三角洲人口发展的影响被引量:14
2002年
90年代大量人口向珠江三角洲的迁移集聚 ,不仅使总人口快速增长、人口空间分布发生变化、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而且降低了人口性别比、延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及受高等教育程度人口比重的提高。虽然人口增速全国最高 ,但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东省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却低于东、中部部分省市 ,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迁移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大量人口迁入 ,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建议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加快城乡劳动市场一体化的步伐、加强对企业经营和劳动用工的调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促进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 ,缩小区域差异。
李玲
关键词:人口迁移珠江三角洲人口发展
广东省人口城镇化变动趋势被引量:2
1996年
本文分折了80年代以来广东省人口城镇化的变化特征,认为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快速发展是广东省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指出今后应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以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为动力,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各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李玲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产业结构
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两种迁移类型的变化被引量:12
1999年
本文主要探讨90年代以来深入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政策变化对有计划的户口迁移和自发的非户口迁移两种不同类型人口迁移的影响。
李玲
关键词:户口迁移外来人口外来工《羊城晚报》中国人口婚姻迁移
Xyloketal B在制备治疗自由基损伤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xyloketal B在制备治疗自由基损伤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该化合物可以直接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可显著减轻自由基过氧化损伤,对神经元的缺血缺氧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发明xyloketal B在制备治疗自由...
裴中王冠蕾庞冀燕林永成李玲黄如训赵嘉许忠良钱艳刘捷陈文亮李振兴
文献传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被引量:92
2001年
从人口迁移进程的变化、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与迁移选择和迁移方式、迁移人口对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及影响等方面 ,综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进程及研究成果。大量的实证研究 ,使人们对中国国内人口迁移有了日益清晰的认识 ,但多数仍停留在国外人口迁移理论的框架之内。在人口迁移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居民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及迁移人口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比较的影响等方面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李玲
关键词:人口迁移产业结构
一种5α-雄甾(烷)-3β,5,6β-三醇注射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5α-雄甾(烷)-3β,5,6β-三醇注射剂(简称YC-6)及其制备方法。方案为:使用羟丙基-β-环糊精作为增溶剂,优选比例为:YC-6占1-20份,羟丙基-β-环糊精占40-500份。其他组份的比例可以...
颜光美胡海燕张静夏邱鹏新李玲田宁
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对比问题被引量:2
1986年
世界各国城市人口定义的巨大差异,带来了各国城市化水平对比的极大困难,也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对比方法。本文探求一种新的对比方法,以期提高城市化水平对比的科学性。
李玲
关键词:城市人口非农业人口M值城市化发展人口比重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研究
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和获取新信息能力,也需要高校参与承担提高全民素质的重任。为了顺应时代变化,我国...
李玲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