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江
作品数: 28被引量:77H指数:5
  • 所属机构:川北医学院
  • 所在地区:四川省 南充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相关作者

谢席胜
作品数:246被引量:1,399H指数:18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
研究主题:单侧输尿管梗阻 糖尿病肾病 肾间质纤维化 慢性肾脏病 糖尿病
冯胜刚
作品数:67被引量:355H指数:10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
研究主题:糖尿病肾病 高血压 单侧输尿管梗阻 血液透析 慢性肾脏病
艾娜
作品数:27被引量:175H指数:5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
研究主题: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活性氧 大鼠模型 糖尿病大鼠模型 血小板反应蛋白-1
龙琼先
作品数:29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链脲佐菌素 糖尿病大鼠模型 临床病理分析
王宝福
作品数:24被引量:201H指数:6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
研究主题:糖尿病肾病 生物信息学 微血管并发症 尿白蛋白排泄率 慢性肾脏病
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改良手术方式结果与评价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通过改良手术方式阻断肾动脉,观察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成模情况,为IRI模型建立提供新方法。方法: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5)、假手术组(sham group,SG)(n=5)和模型组(n=32),模型组下设IRI后1h、6h、12h、24h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手术方式:将大鼠麻醉后,逐层开腹暴露双肾,用玻璃分针分离双侧肾动脉,将已经消毒的压脉带片段包裹在肾动脉外层,将手术线系在压脉带片段外迅速打结阻断肾血流,观察肾脏颜色的变化。阻断肾血流45min后,剪断手术线,恢复肾脏供血,观察肾脏颜色变化。逐层关腹,复苏。观察IRI后尿量变化、肾功能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SG组相比,IRI组尿量明显减少;IRI各组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升高明显(P<0.05);病理改变明显(P<0.05)。结论:通过简易手术结扎双侧肾动脉可以成功建立大鼠IRI损伤模型,成模率高,简单易行,成本效益高。
艾娜谢席胜樊均明龙琼先王宝福王彦江
关键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改良手术方式
中药外敷治疗蛇咬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对蛇咬伤中毒患者肢体肿胀的治疗优势。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10月收治的20例伴有肢体肿胀的蛇咬伤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局部切开组(n=10)和中药外敷组(n=10)。局部切开组,由骨科医师对肿胀肢体行3~5条"一"字形切口;中药外敷组,将中药复方研磨成细粉后,以蜂蜜调成糊状,外敷于伤口周围及肢体肿胀部位。同时两组患者均给予保肝、保心及活血化瘀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感染率、患肢周径及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中各有2例出现LDH及AST水平升高,2例ALT水平升高,1例血小板计数减少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局部切开组患者中,4例发生局部感染,其中有1例患者因出院后再次发生局部感染而接受二次住院治疗;中药外敷组中,无感染病例发生。与局部切开组比较,中药外敷组患者的患肢周径更长,但住院时间更短,治疗费用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治疗蛇咬伤中毒患者的肢体肿胀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彦江王海琳冯胜刚谢席胜
关键词:蛇咬伤中毒中药外敷肢体肿胀骨筋膜室综合征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1年
随着人类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体力活动的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迅速上升。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亦是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DN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引起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 disease,ESRD)的首要原因。
王彦江谢席胜冯胜刚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氧化应激慢性并发症1型糖尿病终末期肾病
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活性氧与肾血小板反应蛋白-1表达及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SD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j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肾血小板反应蛋白(thrombospondin,TSP)-1表达水平变化,探讨血ROS和TSP-1在IR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7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group,SG)(n=5)和模型组(n=32),模型组分为IRI后1h、6h、12h、24h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通过阻断大鼠双侧肾脏血流制成IRI模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的肾功能,通过HE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ROs,免疫组化观察肾小管TSP-1的表达及变化。结果随IRI时间的延长,血ROS荧光强度阳性率逐渐升高。在IRI早期,肾小管TSP-1表达明显增加,IRI24h时TSP-1在残存肾小管仍有较高表达。ROS荧光强度阳性率与肌酐、尿素氮成正相关,IRI1-12h肾脏TSP-1的表达与ROS荧光强度阳性率、肌酐、尿素氮呈正相关。结论血ROS与TSP-1表达共同参与IRI肾小管病理变化过程,TSP1可能是肾小管损伤早期的-个预警指标,与ROS共同参与了IRI早期损伤和。肾脏病变的进展。
艾娜谢席胜樊均明王彦江王强龙琼先
关键词:活性氧缺血
感染对糖尿病大鼠病理状态影响的研究
王彦江谢席胜冯胜刚龙琼先艾娜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联合物理疗法对内瘘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系统评价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联合物理疗法对透析患者内瘘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CBM、VIP、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搜索有关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联合物理疗法对透析患者内瘘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20年6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了16个随机对照研究,其中研究组558例,对照组54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内瘘狭窄、内瘘闭塞、血栓形成、动脉瘤形成、血肿、血管硬化方面,研究组均少于对照组,OR值及95%CI分别为:OR=0.180(0.087,0.372)、OR=0.213(0.089,0.511)、OR=0.234(0.100,0.546)、OR=0.166(0.009,0.581)、OR=0.173(0.055,0.055)、OR=0.227(0.086,0.600);在疼痛评分、内瘘血流量、透析血流量、血管内径、血管壁厚度、静脉端压力等方面,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SMD值及95%CI分别为:SMD=-2.118(-4.176,-0.061)、SMD=2.460(1.508,3.412)、SMD=1.858(0.934,2.782)、SMD=1.458(0.699,2.217)、SMD=0.817(0.551,1.083)、SMD=-0.985(-1.352,-0.617)。结论: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联合物理疗法能够有效保护透析患者的内瘘。
袁心柱李玲琴李波良王彦江林昌伟谢席胜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META分析
STZ诱导糖尿病大鼠造模法中大鼠死亡原因探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通过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模型建立过程中的一般状况,分析并探讨建立DM大鼠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以期提高造模率。方法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90)。实验组采用STZ 65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的方式建立DM大鼠模型,注射STZ后根据是否达到成模标准,将实验组分为模型组和未成模组。监测各组大鼠的体质量、空腹血糖(FBG)、尿糖(UG)、尿蛋白(UP)、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血脂以及肾脏肥大指数(KHI);死亡大鼠解剖并留取病变器官,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病变器官的病理改变。结果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的方式建立DM模型的成模率为58.89%,死亡率为43.33%;与未成模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尿量、FBG、肌酐、尿素氮、KHI以及大鼠的死亡率和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均增高,而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解剖及HE染色均证实有9只大鼠死于肺水肿,19只大鼠死于肾脓肿。另外,有11只大鼠死亡原因不明确。结论 65mg/kg 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可以诱导DM大鼠模型的建立,但是死亡率高,可能与感染、营养不良、淋巴循环受阻、STZ本身的毒性以及环境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
王彦江谢席胜冯胜刚龙琼先艾娜王宝福
关键词:链脲佐菌素大鼠模型糖尿病
血糖变异对糖尿病大鼠模型生化指标及肾脏病理的影响研究
探讨了血糖变异(glucose variability,GV)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大鼠生化指标及肾脏病理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DM、IGT以及MG组中部分大鼠的血糖水平可以...
王彦江谢席胜冯胜刚艾娜袁祖君王宝福
关键词:糖尿病肾脏病理生化指标
双能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痛风的诊断效能评价
2021年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双能计算机断层扫描(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诊断痛风的效能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WanFang Date和CBM数据库,收集有关DECT对国内痛风患者诊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20年9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拟然比、阴性拟然比和诊断比值比以及95%CI,绘制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使用敏感性分析探索潜在的异质性来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汇总灵敏度、特异度、阳性拟然比、阴性拟然比和诊断比值比以及95%CI分别为0.93(0.91~0.95)、0.92(0.89~0.94)、11.8(8.47~16.43)、0􀆰07(0.05~0.10)、158.22(98.90~261.04),SROC曲线下面积为0.97。结论:DECT对我国痛风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袁心柱李玲琴林昌伟王彦江李波良谢席胜
关键词:痛风DECTMETA分析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足细胞损伤及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大鼠模型足细胞的损伤,并对其损伤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5)、假手术组(n=5)和模型组(n=32),模型组下设IRI后1h、6h、12h、24h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通过阻断大鼠双侧肾脏血流构建肾IRI模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的肾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变化,糖原染色(periodic Acid Schiff,PAS)了解肾脏病理损害,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损伤情况。结果在IRI大鼠模型中,我们发现了明显的足细胞损伤现象,即足细胞减少,足突消失,基底膜增厚。同时观察到,随着缺血再灌注后时间的延长,大鼠肌酐、尿素氮水平逐渐升高,红细胞中ROS荧光强度阳性率逐渐升高,肾小管出现不同程度的管腔扩张、变性与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等。相关性分析发现,红细胞ROS荧光强度阳性率与肾小管损伤评分、肌酐、尿素氮水平成正相关,与足细胞计数呈负相关。结论肾IRI早期足细胞就可出现明显的损伤,同时伴有血ROS荧光强度阳性率明显上升;血ROS的变化可能参与了肾IRI足细胞损伤及病理损害的过程。
艾娜谢席胜王强龙琼先王彦江夏梦迪
关键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活性氧足细胞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