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兵
-

-

- 所属机构:新疆农垦科学院
- 所在地区:新疆 五家渠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王方永

- 作品数:129被引量:560H指数:14
- 供职机构:新疆农垦科学院
- 研究主题:棉花 机采棉 棉田 行距 田间
- 韩焕勇

- 作品数:156被引量:570H指数:14
- 供职机构:新疆农垦科学院
- 研究主题:棉花 机采棉 纤维品质 缩节胺 行距
- 余渝

- 作品数:257被引量:751H指数:14
- 供职机构:新疆农垦科学院
- 研究主题:棉花 陆地棉 机采棉 早熟陆地棉 杂交棉
- 王琼

- 作品数:73被引量:235H指数:9
- 供职机构:新疆农垦科学院
- 研究主题:冠层 棉花 枣树 棉田 无人机
- 王刚

- 作品数:177被引量:345H指数:12
- 供职机构:新疆农垦科学院
- 研究主题:棉花 杂交棉 早熟陆地棉 纤维品质 机采棉
- 高温对不同栽培措施卞棉铃生长的影响
- 2016年
- 本文分析了2015年7月高温天气的特点,比较了高温条件下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技术间成铃差异,初步评估了高温灾害对北疆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出了应对高温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
- 李保成胡建国余渝林海王方永陈兵邓福军陈冠文
- 关键词:北疆棉花高温灾害防灾减灾
- 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机艺融合技术被引量:12
- 2022年
- 针对新疆棉花耕地连作障碍突出、肥水管理粗放、全程机械化比例偏低等因素导致的棉花生产成本高、棉农植棉效益下降等问题,分析了实现棉花生产机械化和轻简化转型升级的途径,总结了新疆棉花全程机械化机艺融合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精量精准播种、种植模式、深松、水肥药一体化、化学调控、无人机飞防、化学脱叶、机械采收、秸秆还田与残膜回收等各项技术,以期为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先导和引领示范。
- 王刚陈兵王旭文马晓梅
- 关键词:棉花机械化
- 南疆中熟陆地棉化学打顶与后期管理技术
- 2022年
- 为满足南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和节本高效的要求,根据多年小区试验与大田生产实践,结合南疆地区气候、土壤、品种等因素,提出了南疆中熟陆地棉化学打顶与后期管理技术,包括:适用范围、药剂选择、喷药要求、施药技术与注意事项、后期管理技术等,以期为该技术在南疆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 王刚陈兵王旭文马晓梅
- 关键词:南疆陆地棉后期管理
- 一种获取棉花叶片丛聚指数的数字图像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属于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获取棉花叶片丛聚指数的数字图像方法及系统,在无风或风速较小的光照充足的天气条件下,使用普通数码相机垂直拍摄棉花冠层图像;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处理将一幅冠层图像等分成6×6个大小相同的小矩...
- 王方永韩焕勇余渝林海孔宪辉王旭文肖春华陈兵王琼
- 文献传递
- 一种在高风险棉区植棉的高产栽培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风险棉区植棉的高产栽培方法,该技术运用双宽膜覆盖,有效抵抗了春季低温,雨害,风灾等对出苗的影响,出苗快,齐,匀;结合苗期多次中耕少次化控技术,提高地温,有效促进了壮苗早发,提高了保苗率和壮苗率;水控为主化...
- 陈兵余渝王静闫洪山邓福军李保成刘辉余建军林海孔新王刚李晓刚李宪和张国蕾张素宣韩焕勇刘政王方永孙艳
- 文献传递
- 防治土传病的施药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治土传病的施药装置,包括机架(1)和药液箱(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设有施药机构和出药总管(3‑1),所述施药机构包含开沟犁(2)和施药管(3‑2),出药总管(3‑1)的一端与施药管(3‑...
- 刘政孙艳张学坤赵静王振辉冯丽凯陈兵石新建
- 文献传递
- 棉花黄萎病近地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规范探讨
- 2014年
- 近地高光谱遥感数据的质量是正确识别目标地物的关键,是作物病害遥感监测,建立定性或定量理化参数提取和机理估算模型的基础,是航空遥感光谱数据与地面数据建立正确关系的前提与保障。因此,获取高质量的地面高光谱数据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基本弄清楚了相关数据采集的影响因素和测试注意事项,探索出了一套棉花黄萎病近地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 陈兵刘政王方永韩焕勇
-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高光谱遥感高光谱数据数据采集作物病害
- 无人机喷施化学打顶剂在棉花上应用的试验研究
- 2024年
- 采用无人机打顶方式对棉花打顶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旨在为无人机喷施棉花打顶剂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不同打顶方式(人工打顶、无人机和机车喷施打顶剂)、不同打顶剂和不同打顶剂浓度,分析了不同打顶处理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打顶方式都能起到打顶效果,对棉花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影响相同,但效益存在差异,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打顶处理。
- 卢小燕陈兵余渝王映山赵静徐明军
- 关键词:棉花无人机施药效果
- 便携式多功能折叠测量尺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测量工具,尤其是便携式多功能折叠测量尺,适用于作物节间长度,果枝始节,茎粗等短距离长、宽度指标,叶倾角等角度指标,植株高度等较长距离高度指标等的测量。一种便携式多功能折叠测量尺,包括多个连接在一起的结...
- 陈兵王静余渝韩焕勇刘政王方永宿俊吉邓福军李保成林海
- 文献传递
- 山西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差异分析被引量:26
- 2010年
- 【目的】分析山西省农业碳循环过程,为该省的农作物布局,以及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固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山西省11个地区2000-2006年作物产量、种植面积、农业投入等统计数据,对山西省各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进行了分析。【结果】(1)山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从2000年以来呈现波动增加趋势,碳吸收总量从2000年的2 010万t增加到2003年的2 330万t,上升近11%,但从20世纪初期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2 330万t下降到2006年的2 230万t;2006年运城和临汾主要以小麦碳吸收为主,其余各市都以玉米碳吸收为主,其中玉米的碳吸收量和单位面积碳吸收量呈增长趋势,稻谷、高粱的碳吸收量和单位面积碳吸收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山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以来呈逐渐增加趋势,增长了8.8%;估算的3种主要碳排放途径中,肥料生产导致的间接碳排放所占比例较大,增速较快,增长近13%,农业机械生产和灌溉过程碳排放变化不大;2006年山西晋城和运城的碳排放量最高,都达到了碳排放总量的22%,单位面积碳排放量也呈逐年增加趋势。(3)山西省农田主要碳吸收量大于主要途径碳排放量。【结论】山西省农田作物具有较大的碳吸收功能,其中小麦和玉米的农田碳吸收功能较强,但其碳排放的增速也很明显,说明山西省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削弱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 王静王静冯永忠杨改河
-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