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霆虓
-

-

- 所属机构: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所在地区:广西 桂林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傅容珊

- 作品数:215被引量:1,168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
- 研究主题:地幔 数值模拟 地幔对流 青藏高原 地震层析成像
- 邵志刚

- 作品数:142被引量:985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 强震 断层 数值模拟 库仑应力变化
- 王亮

- 作品数:7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层析成像 背景噪声 震源机制解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 黄建华

- 作品数:85被引量:409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地幔 数值模拟 地幔对流 地震层析成像 青藏高原
- 王有学

- 作品数:65被引量:375H指数:12
- 供职机构:桂林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岩石圈 大地电磁 地震波 地震层析成像 测线
- 以Burgers体模型模拟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被引量:25
- 2007年
- 运用有限元数值方法、以Burgers体为粘弹介质模型模拟了震后地表形变。计算结果表明:以Burgers体为粘弹介质模型可以解释地震引起的瞬时弹性响应、呈指数衰减的短期响应与线性增加的稳态长期响应。分析认为,以Burgers体为粘弹介质模型可以解决Maxwell体和Kelvin体在模拟震后短期和长期形变时的不协调问题。
- 邵志刚傅容珊薛霆虓黄建华
- 关键词:震后形变有限元模拟
- 任意介质结构的地震波射线追踪研究
- 射线追踪的实现包括模型设计和射线追踪计算方法。三次B样条插值的方法实现了对弯曲界面的描述,块状描述法实现了对模型内部速度分布的描述。射线追踪实现的关键主要体现在射线角度的控制、射线步长的确定和射线与分界面交点的求取。通过...
- 郝才超薛霆虓
- 关键词:射线追踪走时
- 昆仑山Ms 8.1级地震震后变形场数值模拟与成因机理探讨被引量:49
- 2008年
- 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和新疆交界处发生了昆仑山Ms8.1级强烈地震,GPS后观测显示,此次地震震后形变不仅在断裂南北两侧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在短时间调整后断裂南北两侧表现为同向运动.本文以观测的地震形变为约束,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的物理机制.建立有关的有限元虚功方程,通过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震后形变,从理论上分析介质的非均匀性、黏滞性松弛、流体调整对震后形变的影响.采用网格搜索确定昆仑断裂南北两侧下地壳的黏滞系数分别为5.0×1017Pa.s,9.0×1018Pa.s左右,正是这十余倍的差异引起了断裂两侧震后形变的非对称性和同向运动,这一差异既是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又是现代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决定因素之一.通过数值模拟定性讨论了断裂北侧地表形变在震后短期内的调整,对于靠近断裂附近的测点可能是黏弹性松弛和孔隙流体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分析短期震后形变时综合考虑黏弹松弛和孔隙流体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 邵志刚傅容珊薛霆虓黄建华
- 关键词:震后形变孔隙介质有限元模拟
- 结合余震反投影成像2001年昆仑山M_w7.8地震破裂过程被引量:2
- 2018年
- 反投影方法在地震破裂过程研究中有着重大应用,但其在时差校正方面仍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传统反投影时差校正是利用主震震中处观测值与理论到时值来计算校正项,并应用于整个震源区。而当地震破裂尺度较大时,震区各点在地球模型结构上的差异较大,仅仅用主震震中来进行校正会产生较大误差。因此,本文在传统反投影时差校正基础上加入余震信息,来改善传统反投影方法对破裂尺度较大地震时差校正中存在的这一缺陷,并将其应用到2001年昆仑山地震的破裂过程成像中。结果表明,利用单一震中进行时差校正成像结果在距震中较小范围内效果较好,在距其较远的范围内成像结果较差,而利用余震共同进行时差校正后,成像结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由此可见,结合余震信息来进行时差校正的方法可有效改善反投影成像的结果,尤其是对破裂尺度较大的地震破裂过程的成像结果有较大的改善作用。
- 邵一席薛霆虓王亮
- 关键词:地震破裂
- 喜马拉雅背景噪声横波速度层析成像被引量:4
- 2018年
- 通过背景噪声反演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浅层横波速度结构。利用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HIMNT台网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提取了两两台站的经验格林函数,利用相速度反演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周期6~25s的瑞利波的相速度分布图。结果显示印度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下方,其俯冲方向大致与喜马拉雅山脉垂直。选取一条垂直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测线,利用6~26s的频散曲线反演出深度0~30km的横波速度,并绘制该测线下方的横波速度剖面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面,印度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下方。并且发现印度地壳有局部挠曲。
- 何诚薛霆虓王亮
- 关键词:背景噪声相速度
- “电磁学”课程教与学的改革探讨
- 2011年
- 电磁学作为理工科大学的一门基础课,是本科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本文分析了“电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特点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抽象,概念不易理解;知识点过多,学生把握不住重点;教学安排不够合理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建议,特别指出了本课程的重点在于物理概念的描述,而不是解题技巧。同时,对本课程其他事项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 薛霆虓
- 关键词:电磁学教学改革物理概念
- 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中上地壳噪声成像
- 2019年
- 本文利用HIMNT台网1年左右的宽频带连续波形记录,利用背景噪声信息的互相关函数提取了6~26 s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中上地壳横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尼泊尔—喜马拉雅下方存在10 km左右厚的横波低速层(也是相对的低密度层).根据分析,我们认为这一相对低速度层对应了下插的印度地壳和上伏的喜马拉雅构造楔之间的滑脱面——MHT(Main Himalayan Thrust)附近的高温层.两大板块间沿着滑脱面MHT处摩擦产热,由于较低的热传导,热量积累导致了10 km厚的高温层,初步估算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交界处下方MHT处温度高达,因此我们认为在高喜马拉雅下方MHT界面可能已经处于蠕滑状态,或者处于蠕滑-黏滑的过渡状态.这也解释了喜马拉雅地区的历史大地震为什么多发生在高喜马拉雅以南一侧.
- 薛霆虓薛霆虓何诚王亮
- 关键词:背景噪声
- 二维复杂速度结构中的射线追踪被引量:2
- 2013年
- 针对二维复杂速度结构中的射线追踪,给出模型参数和追踪方法。采用该方法,能够精确地描述复杂的二维地质形体及地质构造的分界面特征,并且能够适用于各种复杂地形的情形;对不同的地层或地质体,根据其速度分布特征,采用局部网格化对其进行描述,减小了复杂地质结构在描述速度时计算机所需要的内存量,进一步提高了计算速度。本射线追踪方法不仅可以对复杂模型的反射波及回折波进行追踪,而且可以利用"微折射"方法对目标界面的首波进行追踪。
- 韩果花李川黄明曦何晓玲王海燕杨强周海滨王有学熊彬张智张智
- 关键词:射线追踪
- 小波基函数选择对SAR干涉图去噪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8年
- 首先简要介绍Daubeachies、Biorthogonal、Symlets、Coiflets、Discrete Meyer和Reverse Biorthogonal六种小波函数的特性,然后以这些小波函数为基函数,采用相同的小波去噪算法对含噪声的模拟SAR干涉图和实际形变干涉图进行去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六种小波函数中,Biorthogonal小波的去噪效果最好,而且计算速度较快,是SAR干涉图去噪的最佳小波基函数。
- 查显杰傅容珊戴志阳刘斌邵志刚薛霆虓
- 关键词:干涉图去噪软阈值小波包变换
- 大尺度断层活动性数值模拟及地震学类比被引量:5
- 2009年
- 本文建立了大尺度断层(100-1000 km)的二维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平台,采用接触模式,模拟了百年时间尺度走滑断层的位错运动.结果表明,不同的断层力学参数,特别在断层强度非均匀分布的状态下,断层位错运动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时、空分布的特征.然而,不同模型的断层位错运动还显示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断层位错运动表现为闭锁期、准静态预滑期和瞬间滑动,以及与之相应的应力(应变)的积累、调整和释放等等.这些结果也与实验室内小尺度的岩石物理实验相类似.与此同时,模拟结果与实际地震活动表现出的重复性和准周期特征较为相似.模拟发现,对于参数分布较为复杂的断层模型,其数值模拟提示的地震过程相对复杂得多.对于一个近尺度近1000 km,在接触面上设置了两个剪切强度相对较大区域的断层模型而言,模拟对应地震活动显示,其模拟地震断层位错分段发生,其高强度的区域基本控制了断层的地震位错运动.整个断层的模拟地震位错呈现出了地震触发、震中迁移、大震重复等与实际地震活动性相似的特征.
- 薛霆虓傅容珊陈宇卫邵志刚
- 关键词:断层地震活动性数值模拟